老麦的投资方法论

弄懂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洞悉当下H股全流通试点背后的棋局

2018-02-27  本文已影响205人  墨客行

——读《基金经理》有感

2018年元旦前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启动H股上市公司“全流通”试点。

“本质上而言,H股全流通与2005年的A股股权分置改革类似,将为巨量非流通股引入市场化定价机制。”——看到媒体的这句话的时候,恰好我在看《基金经理》(这本书描述了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现状和内幕。这本书描述的时间点截止在2007年,也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一年。所以看这本书基本上等于对中国证券行业前半截的一个回顾吧),结合书里提到而且是我当年作为一个散户亲身参与过的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不由得浮想联翩,想弄明白h股全流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说本质上和股权分置改革类似呢?又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H股是什么?

通过翻阅资料,其实,早在2017年6月份,中央政府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新一轮《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下的《投资协议》及《经济技术合作协议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已经将H股全流通列入金融合作领域的一个重点,所以开展H股全流通试点,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一件事。

一直以来,中国内地股票市场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核准制简单来说就是一家公司想要申请上市,证监会不仅要看你提交的资料有没有齐全,是否真实,而且还要看你能不能达到监管部门规定的条件和标准,这个条件是很严格的,所以很多内地的企业达不到标准无法上市。而香港是注册制,注册制只是形式上的审查,并不进行实质性审核,所以香港上市门槛跟内地相比那就比较低,这样一来了,那些在内地上不了市的企业就去香港上市了。所以,H股指中国企业于内地注册、香港上市,供境外投资者认购和交易的股票,因香港的英文Hong Kong的首字母H得名。

H股的产生,主要源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过程中的上市安排:内地企业赴港融资,基本可采用两大上市安排:红筹模式和H股模式。红筹模式指境内公司直接将境内资产收购或协议控制(VIE)等形式转移至境外离岸公司,然后以境外离岸公司形式上市,上市一开始即基本等同于“境外全流通”;而另一种模式即H股模式,将上市公司股份分为:内资股和外资股,只有在港交所上市的外资股才境外(香港)流通,内资股并不流通。

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又是什么回事?

早期,国内股票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通过股票发行的方式向公众公开发行的股份,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可以随时变现,这部分股票叫流通股,而公开发行股票以前的股份不能上市交易,这部分就称为非流通股。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都通过股票发行出去呢?因为当时对发行股票的国企的估值是很高的,比如说有的企业其实已经快破产了,可能连一分钱都不值,但估值很高,一百万的资产估值可能是一百个亿,问题是你按照一百亿的标准发行股票的话盘子太大了,于是仅仅就拿出一小部分股份,通过股票发行出去,当然发行价格定得非常高的,比如说实际上可能一分钱都不到的股票,向公众发行的时候呢,按一元的价格,这一下子就100倍了。由于发行到市场的股票有限,大家都争着抢购,这样一来的股价就上去了,企业的市值了一下子就做大了。企业尝到甜头了,但是也很郁闷,为什么呢?因为企业自己拿的那一部分股份的是非流通股,不能上市交易变现,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股价涨,就是不能变现,不能变成实惠,怎么办呢?就搞改革,让企业非流通股大股东给流通股股东一部分补偿,通过这种补偿的方式的换取所有股份变成全流通股,这就是股权分置改革。

2005年8月23号,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9月4号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我国的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全面铺开的阶段。股权分置改革的,从表面上来看,给流通股的补偿导致国有资产的一部分流失,实际上国有资产做大做强了,最大的赢家是国企。当然,还有“更合理”的说法,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由于2/3的法人股不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流通,这意味着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具有不可动摇的控制权,如果允许就给控股股东带来了压力,促使其进行改革,创造价值,创造利润,否则战略或策略性投资者的就可以借助大量收购该公司的股票,或者因收购兼并的形式成为控股股东,并撤换管理层更改经营方式,提高生产及业绩云云。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呢,股价很容易就上去了,为什么上去了?因为牵涉到国企的利益,而国企背后的实力大家是能够理解的,直到2007年10月16号,上证综指达到了6124.04点的历史高点。

2005股权分置改革和h股全流通对比

长期以来,H股大股东不能减持,H股架构上市的国内企业基本大股东是没办法从股价上捞到任何好处,因为一无减持,二无股权质押(仅将来回A股上市搭建A+H平台比较有优势),这跟原来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前的状况非常的相似。又有声音开始打抱不平,说大股东无法卖出套现,就导致缺乏做大事时的动力,这也伤害到了中小股东的利益——这和当初股权分置改革的招式“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原来的味道”,只是这一次更国际化了,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会有这一次h股全流通,其实就是港版的股权分置的说法。

H股全流通之后港股市场会怎么走?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以后,在股权中占有66%的国家股法人股全部都能流通啊,虽然有一定的锁定期和抛售量限制,但是到期之后,按之前的分析,别说解锁50%以内,即便是百分之一,国企就实现全部回本。于是从2007年开始解锁的股份就开始不断抛向市场,由于当时股市上涨非常迅猛,这个动作了几乎就被忽略了,小散户看到的是便宜的股票和更好的机会,就把股票接过来,当了解放军浑然不知。就这样股价一路下跌,散户一路抄底,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累积下跌的幅度为70.71%。

目前媒体上针对H股的报道主要认为,“全流通”将为H股企业的所有制带来根本性的改观,“内资外资股东不一致”问题得以解决,中期将提升公司治理和市场竞争力。可以说,H股全流通的意义,不亚于H股公司在港的第二次上市。数据显示,目前具有H股框架的公司多数为国企,内资股市值大概为港股流通市值8%。当前250家H股公司中,98家为两地上市,其他152家H股公司,非流通内资股的合计等价市值约为2.6万亿港币,为这些公司目前已流通H股市值(约1.1万亿)的2.3倍,相当于目前港股市值的8%左右。而据中泰国际研究部研究结论,历史上国资委减持股份的情况并不多见,所以即便真的实现H股全流通,预计也只有私企或者市场化的国企才可能减持套现,而且由于H股与A股存在估值差异,同时存在A+H股股价的上市公司未必会将手中的股份转变为H股。2017年10月美银美林发表报告,称估计如果所有H 股上市公司採纳全流通做法,估计届时因此沽出的H 股,规模最高达1220亿美元(约9516亿港元),相当於港股市值约2.4%,对港股市场影响有限。

看问题要多维度,要从当下的大时局中分析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我很纳闷为什么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为什么不考虑一下郭嘉是怎么想的?国企在香港套现拿到的是港元,港元跟美元是固定汇率,间接拿到的是美元。关键之处就在这里。在现在美国税改推行之后,日本欧盟也进行战略性的减税吸引资金,未来资金的流动的方向是可以预测的,这将会对我国的外汇储备产生巨大的压力,我国的外汇储备,比高峰期已下降1万亿美元,近一年来通过严格的管制才止跌回升。但花钱的地方多的是,光一个“一带一路”就需要不少的美金。另一方面,对企业所借美元债的偿还也会产生巨大的压力。

只要实现全流通,这些看起来不会套现的内资股恰恰最有动力套现,就跟当初股权分置改革的时候一样。内资股的大股东还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那就是他们可以通过质押股票的方式融资。无论是通过在股市套现,还是通过质押股票融资,拿到手都是港元美元啊。中国一直非常担忧的外汇储备下降问题,至此有了一个全新的解决思路,一旦H股全流通,通过套现,我国就相当于凭空多出了巨额的外汇储备,真的大量需要钱的时候,哪里还管你股价在哪个位置?

所以H股全流通,一是为了国企改革为国企红利,二是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提供一个新的保障,通过香港这个国际市场,借别人的鸡下自己的蛋,至于对股市的影响,结合A股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的走势,想必你已经有答案了吧。



欢迎加入老麦秘而不宣的练功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