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电青霜录:门外雕龙(三)
士女大会
本节对24k作品的上巳节一节进行个人赏析。这里是按照个人阅读习惯和审美观对其细节展开比较细致的解读,会提出一些个人意见。仅供交流和参考。
清议
24k的小说正式开场后,围绕着上巳节的两场聚会隆重推出了两大主要人物:夏侯玄、夏侯徽。其文笔,其修饰都是非常秀美的,展现了比较高的文字基本功。
这部分,作者首先交待了时间,地点:
黄初五年上巳节,委粟山下伊水与洛水交汇的河滩上。
上巳节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节日,往往要在水边宴饮、聚会、游戏甚至洗浴。曹魏开始,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此时,春天进入盛暮之期,最适合郊游踏春。
原文:
暖湿的季风如约回到中原大地。沙滩上迷宫状逶迤的帷幔鼓着风,将不远处委粟山上桃李林子喷火蒸霞的艳烈的香味从缝隙间放进了宴席上。女乐垂目抚琴……黑白驳色的鸽子们从新绿葱茏的大树枝叶间一齐起飞,在碧空上划出一队羽翮闪烁的光。
曹魏开始,名士清议之风渐兴。文人名士,贵族子弟以谈玄为风尚,或是真的有兴趣有研究;或是附庸风雅,试图借以出名。当时的达官贵人也以懂玄学为尊,不懂玄学是不好意思讲自己是文化人的。他们也大都喜欢接近通玄学的名士来抬高声望——这也是夏侯玄名满天下,最受士人推崇的原因之一。
所以,作者一开始就从这样一个聚众谈玄的场面下笔了。在点画名士聚众清议论辩时,作者没有进行正面的描写,而是采用了虚写的方式。如同一幅画一样,能见其情状而不闻其内容。甚至可理解为剪影。由于开头两人只是引子而非主角,因此,这样虚化、背景化处理也是可以的。
为了不显得“空”,作者着力描绘清议的周围环境,构成了一幅很美的“河滩高士图”。读着文字,我们很容易想象出这样的画面:暖风拂过远处的山峦,扬动着蜿蜒的河流,穿过火红的果林,吹向河滩上的帏幔。帏幔里面,女乐奏曲,士子围坐。中间高台上有两人对面而坐,作高谈阔论状。空中和野地灌木丛里,间或有野鸽子翔栖,衬托出温和、清丽、祥和的氛围。
作者的文风一贯的细腻柔美,精致华巧。
这里我提一个意见,就是建议多描绘一下观众。可以做一个尝试,看看效果。文中对观众着墨太少,仅重点写了诸葛诞,我认为不够。
固然,这里不是作者写作的重点,但是,此处对引导下文有关键作用,故应该加强。
一个,虚写辩论内容的话,我们多写写观众,能使读者根据观众的反应自己联想一二。虚写以后,读者(特别是不熟悉历史的读者)将难以进入情节,会跟故事发生距离(我的认为)
第二,多写观众,使读者知道更多细节。同时,丰富场面;
第三,有利于突出夏侯玄兄妹众星捧月般出场的下文。此处不写观众,读者对于后面夏侯玄如何有魅力是无法真正感受的。这里素描观众百态,将在夏侯玄出场时,发挥水到渠成的作用。这里多用力,后面夏侯玄一出场,就能以较少的力气说明他“倾倒众生”的强大征服性气场!
所以,似乎有必要告诉大家观众都有谁,都是些什么人。
那么,具体来讲,怎么写观众呢?我也有一些设想,与24k分享之。
辩论的二人(邓荀)都不是简单人物,各有宗族,各有势力,各有学术方面的同道或支持者。因此,可以把这些人写出来。直接叙述也可以,借诸葛诞视角去捕捉他们的表现也可以。比如说,他们听到邓一时把荀问住了,邓用犀利言辞驳斥了荀的观点时,邓一派会怎样?鼓掌叫喊?大笑?冲荀派打胜利手势?而形势不好的一方沮丧、不服、恨不能冲上去加入舌战……让辩论的人带动这类观众的情绪。
第二类观众则对邓荀都看不上,认为他们水平很次,故而一副嫌弃的样子。
第三类观众叫看热闹不嫌事大,常常起哄。
第四类观众属于虚伪,或者说是世故圆滑。嘴里跟着别人叫好,附议一方,实际肚子里在嘲笑:这家伙扯的是什么玩意儿!
第五类观众对清议没有兴趣,不是强打精神,就是昏昏欲睡。他们就是来游玩的。但是,为攀附势力,为标榜好学,为追风尚,不得不坐在里面。他们很痛苦。
第六类观众以正统儒家自居,他们看不上这些清议流(不是看不上人,也不是认为他们水平不够,而是学术思想之争)他们把清议流当异端。他们觉得清议流热衷讨论玄学,探究性命本旨很无聊,很虚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会有什么表现?
还有第七类观众,他们是好学生,作用却是负责逗读者。他们是书痴。坐在那里手不释卷,只管看书。显得有些滑稽。
第八类是认真的观众。他们对清议很有兴趣,又彼此没有利害关系,故能够比较中立的听讲。他们听二人辩论,到了妙处会有茅塞顿开的兴奋和喜悦。他们不时轻声私语乃至做笔记。
第九类是会抢戏的观众。台上唱大戏,他们在台底下唱小戏。
第十类是猥琐观众。他们思想龌龊,乱开小差。听一会儿辩论,看一会儿衣着华丽,扮相工致的美女。
诸如此类,不一定都写到,或者都写到而详略有差。写这些人时可以无名无姓,也可以把以后比较有用的人带入。观众是衬景,写的多姿多彩,后文可能好办一点。
此处放笔勾勒,纵横笔墨。等大家听说夏侯玄来到,则可构成一个小高潮。一听夏侯玄之名,观众如何骚动起来;帏幔内如何失去了秩序,绝大多数人都争相迎出,欲一睹琼树风采;人们推搡着,乱成一锅粥,有些急脾气甚至拔出佩剑或腰刀劈开帏幔,向外抢先。男人如此,女子也是如此。人们情绪激动,有人甚至大哭大喊。
写出众星捧月,趋之若鹜的躁动景象。夏侯玄就是这么的有影响力、感召力(个人的+家族的)。这样还不够。接下去,见到夏侯玄以后,人们立刻安静了,自动的保持起秩序,左右排成队列而不再狼奔彘突。人们在他面前竟不敢放肆,竟能够文质彬彬。
然后,夏侯玄该如何进场,如何跟好朋友打招呼,就按部就班的来便可以了。
他这一头极热,夏侯徽那里则极冷,24k设定了这种对比,这是很好的。这易于转化视角,区分人物。
另外,作者写诸葛诞心理活动,写他衣着,写社会俭奢风尚的变迁,是很好的细节。同时,可以补充写其他人的奢侈。贵族子弟出门都是有车马奴仆的,可以稍加渲饰,突出他们的物质排场。以对比夏侯玄的排场———夏侯玄兄妹车马仪仗应该不廉不奢,他的排场靠气场;众人的排场在外表(即暴发户的铜臭气味)如此对比。
绝大多数狂热的崇拜夏侯玄写出来了,里面还要有几个不狂热的人。他们没有出来,而是自顾自的坐在里面没有动。他们是谁?跟夏侯玄关系如何?诸葛诞要出来还是不要出来?或者他虽出来,却是最后出来。
24k笔下的别人主要看夏侯玄,诸葛诞则主要看夏侯徽,这种差别是有趣的,并且形成兼顾三人之巧笔。
如同前面说的,我现在主要对场景发表意见。所以,就不细说人物、肖相等类了。本节到这里告一段落。
紫电青霜录:门外雕龙(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