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为什么会出现在宋朝?
感冒在家,一直流清鼻涕,鼻塞的厉害,偶尔打个喷嚏,嗓子如刀绞一般疼痛。浑身无力,头重脚轻,只想躺在床上不动,但躺久了脑瓜子天旋地转,睡不着起不来,夹在中间难受极了。
在这空挡听复旦大学的姜鹏教授在b站上的公开课,讲的是《资治通鉴》,听起来津津有味。
初见姜鹏教授荧幕形象,很难想象是位教授,跟邻居家一直未婚的大大有几分相像,可见环境能塑造人。
刚开始抛出了一个问题,《资治通鉴》为什么产生在宋代?
他介绍,任何一个作品、一部经典,它所产生的时代一定有支撑它产生的背景。听完后,的确有道理,就像古人没有现代信息这个背景,写不出科幻小说,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产生一部与社会契合的经典著作。经典之所以经典,就是后来者可以模仿但一直无法超越的存在,在现代这个社会背景下,也很难打磨一套与《资治通鉴》一样的史书。
《资治通鉴》产生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呢?
唐朝后期,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爆发“安史之乱”,吹响了唐朝灭亡的号角。
唐灭到宋建立,经历了五代十国,总共50多年,期间政权不断更迭,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
五代十国时期,没有秩序,没有观念,枪杆里出政权,谁的拳头硬,谁就能称霸。
宋建立,赵匡胤“黄袍加身”,被手下人拥立为皇帝。他就在思考,如何结束被取代的命运。
那就是要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将财政和军队精锐尽归中央掌握。对拥立他的功勋,上演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在这种背景下,他要结束“武人政治”,那拿什么取代它呢?
确立以文治为导向的国家管理模式。就是要以文官官僚为主体,让他们来管理整个国家。
人才从哪里来?科举选拔。
科举自隋朝始,经历了唐朝,但并没有真正的通过它来选拔官员。在唐朝就算中了进士,也不一定有官做,依然是豪门之间相互推荐机制。
到了宋朝,才真正的通过科举选拔官员。底层人民看到政府倡导的政策,而且还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有诗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就是说这种现象。
当时活字印刷术出现,读书成了很方便的事,文教随之迎来春天,也可能是读书需求旺盛,催生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的革新。
皇帝提倡读书,并以身作则,同时还拨款修书。一旦形成了这样的风气,就有了《资治通鉴》孕育而生的土壤。
《资治通鉴》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梁启超称为是“皇帝教科书”。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每一个虚假故事的背后,一定有一个真实的意图。为什么要编这个故事?故事是假的,意图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