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散文

母亲奋斗史之三:相夫

2018-04-16  本文已影响2人  碾河闲人
母亲奋斗史之三:相夫

父亲是村里的支书,父亲爱面子,父亲不做家务,甚至必需做的体力活也不做。

记得一年冬天,家里烧的煤没有了,要到十几里外的煤矿去拉,但父亲不去。无奈母亲只得赶上我家那匹黑马去。妇女赶车在我们那儿的农村是很新鲜的事,一路上被人指指点点。最终,母亲还是把煤拉回来了,改写了这个小村的历史,填补了小村的一项空白。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我们靠着青山绿水却没得吃,那地方没有半点资源可供利用,靠吃祖宗饭是不行了,只好靠人力。“要想富先喂猪”,在没有任何人的指导下母亲自创了这一口号(与后来出现的风靡全国的口号:“要想富少生孩子多栽树、要想富先修路”相距好几年),并身体力行,几年下来我们的家境改善了许多。我们也从黑屋子搬到了宽敞明亮的五间砖房里,母亲当然得记头等功。只是喂猪的周期太长,而且结果又不可意料,常常是行情大跌,半年甚至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这是最让人心痛的。母亲又想到了磨豆腐、换豆腐,这个周期短见效快。可这个程序太多,从泡豆子到最后成为豆腐要经过七八到工序,道道都是体力活,最后还要把成形的豆腐再换成豆子以便下一次的重新运作(那时的农村是没有人用钱买豆腐吃的),这对于个子不到1.50的母亲来说显然有点困难,而且父亲大加反对。母亲不管那些,一意孤行地开了张。母亲自然懂得身体力行的含义,事事都亲自做,几天下来以后人都散了架了。母亲想:光靠自己一人是不行的。于是就开始做父亲的工作: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不知道没有上过半天学的母亲有没有说人活一生的重大意义之类的话,可我能想到母亲肯定用尽了所有的美好与朴实的词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在一个多月以后做通了父亲的工作。当然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父亲做别人看不到的体力活,而母亲管在外面风吹日晒,不管如何母亲总算是有了帮手。时间一长,父亲也自觉地承担起了一些体力活,比如到外村换豆腐时父亲帮着挑到村口,母亲挑进村换,等到换完了挑出村口再把扁担交给在村外树林中等候的父亲,然后一起回家。晚上通常是算一天收支的时候,可算下来不仅没有赚到反而陪了点,这让母亲伤心地哭了起来,白白辛苦了一天。母亲没有上过学,那点算账本领还是临时向父亲学的,只学得了个皮毛,只有整数才会算,多个几两几千就不会了,所以就陪了。可母亲没有放弃而是开始苦练基本功,刚开始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都写到纸上(学写字也是从这进开始的),然后再记到心中 ,时间一长就熟练了,果然再后来就没有再陪过,而是赚来了我们姐妹上学的学费与家庭日常开支。

父亲原本就不是顽劣之人,只是当了村支书的那种自尊在作怪,但那时的支书分文不挣,有时甚至自己倒贴点钱。几年下来父亲看到了母亲的真诚,感到了母亲的辛劳,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付出的回报,看到了祖辈们不曾有过的好日子,所以父亲也慢慢改变了,与母亲一起经营着这个小家,这也才有了我们姐妹三个的上学之事。后来母亲病了,父亲还学会了做饭,一直到现在还是父亲的炉面做得最好。母亲功不可没!我常常想要是母亲生在一个合适的年代合适的家庭说不定还是一个风云人物呢!

2008年前半年

后记:

现年七十岁的父亲做饭、拖地、接孙女,几乎承包了所有家务;七十岁的母亲则略显悠闲,用她的话说:我年轻时做多了……

他们幸福地生活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