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受:我读《世说新语》之魏晋名士们推崇的美德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从浩如烟海的中华古籍中挑选出《世说新语》,就想借助于古人所记录的一则则短小精悍的笔记,来一窥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风雅逸事。因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读这本书,不仅可以读到南北朝四百年的战乱不休、生民涂炭,帝王与百姓同样的哀乐;也可以读到智慧:不管是名士还是孩童都能聪慧善言,一语惊人;还可以理解古人推崇的读书人的德行。
而本学期我们的课外共读大约是从10月12日开始的。考虑到学生们初次接触文言小说,读起来有畏难情绪,于是,我们放缓了节奏,开始阶段,只说每周读四到五篇。要求每个同学精读文段,在批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诵读,这样既积累了文言字词,了解了名士故事,也能培养文言语感。为了督促学生们的读,我们还特意安排了周末的诵读上传活动,并在课前安排了“魏晋人物我评说”活动,用以引导学生的深度思考。
一学期下来,有3位同学目前未读到言语第二,“言语第二”读到第(20)篇之前的有29位同学;言语第二读到(20)篇以后有12位同学。考虑到“德行第一”已经读完,于是倡导学生撰写自己的读书心得《魏晋名士们推崇的美德》。
读书感受:我读《世说新语》之魏晋名士们推崇的美德这里特别推荐大家读读谢欣妤和段诚志两位同学的读后感,也盼望大家跟帖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哦!
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德行
谢欣妤
读过了《世说新语》的德行第一,我对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那些德行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
第一,行在当下,心有国家。也就是有“澄清天下之志”的那些名士,如陈仲举一篇。第二,虚心请教名士,崇敬有学之士。正如黄叔度与周子居二人。第三,传承儒家礼教。如第四篇中的李元礼就以弘扬儒家礼教视为自己的使命。第四,做官清廉,团结和睦。这在第六篇、第十一篇、第二十一篇、第二十七篇都有提到。第五,朋友之间以诚相待,主仆之间以礼相处。荀巨伯一则故事就足以说明前者之理,以他对待朋友之诚,就保住了一整座城池。第六,孝父母,于家;待君王,于朝。第七,佐君王、虑国事。如第四十三篇,与自己的上级同生共死。
以上几点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当首推“行在当下,心有国家”。国,从古到今都是最重要的。国,也是由千万个小家庭组成的。故,国包括的东西很深很广。传承儒家礼教,为国而传承。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心有国家的君子们的共同追求。如德行第一的前六篇,陈仲举“有澄清‘天下’之志”,这个天下,也指的是国家。又如第十八篇中,梁王、赵王的的钱分别给了裴令公的人民和百姓,这也是治国的一个方法——以多者,补少者。至于如何“心有国家”,不是说你必须当上君王去治理国家,而是要为国家负责,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虚心请教“老师”,对我来说也是很有影响的。这一点,大部分也是体现在前十篇中。如第一篇和第三篇,陈仲举一到做官的地方就先去拜访当地的名士,如徐孺子等,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集多人的智慧于一身,从而为国家做贡献。而在第四篇中,“后进之士有升李元礼堂者”,皆以为登龙门。在这些“升堂者”中,一定也不乏“贤德之士”。故,当时的贤人们也是互相崇敬的。谦虚请教在当时是一种很好的风气,但王朗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为他学华歆只是盲目模仿,而没有真正像华歆那样做事做人。在这里,也就不得不谈到我自己了,我虽然也会去问老师题目,但一些比较难的题却总是被我留着。
那些魏晋名士们所推崇的德行一直流传到了今天,也正是因为他们本身的价值,他们身上的金光闪耀,才有了今天的世代所传诵的经典德行。
《世说新语-德行第一》读后感
段诚志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选编,魏晋名士身上发生的奇趣小事,每一篇都饱含丰富的哲理,其中《德行第一》章节中,“德”作为建立于“生”而高于“生”的一项品质,也是被人们推崇到了极点。可这一章节介绍了好几种不一样的德行,有重义,有孝廉,有谦虚等。但在我的眼里,最重要并且是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这种品德。
“孝廉”简单来讲,就是孝敬与清廉。这看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品德,其实不然,生 . 为父母所赐,敬长无异于敬生;官 . 上级所赐,廉官无异于敬上级。而父母,上级皆为一物之所赐也。因此,“孝廉”某个角度上也是有相同意义的。
为什么作者最推崇的是“孝廉”?不难看出,在全章47篇中,有20篇左右都围绕“孝廉”这个主题,这体现了作者自己对“孝廉”的重视。那为了作者对“孝廉”这么重视呢?我认为原因有二。
一、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就代表着不尊敬生命,也就无异于禽兽。人的本质便是生命,所以应当孝敬父母,也就是敬畏生命;钱财管位是上级赐封的,为官清廉,不贪污便是对官位的尊敬,也是对上级对我们信任的不辜负。若一个人连做事清廉公正都做不到,那又何异于那些林间山间只图口舌之快的野人呢?综上,“孝”是做人的基本,“廉”是做事基本。做到“孝廉”就意味着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
二、 出于时代的原因,自东汉以来,光武帝刘秀就为广大基层劳苦人民设立了当官封爵的桥梁,那就是在各地进行孝廉者的推举,这也是一个大家都推崇孝廉的因素。到了魏晋,“孝廉”的概念已在老百姓的心中萌芽生长了近两百年,有些时候,一些不“孝廉”的人甚至会被当待。这看似是一种追求功名利禄的想法,可对于真正做到“孝廉”的劳苦大众,那些官禄不过是不能吃不能喝的身外之财。但“孝廉”的思想已如金石般嵌入其大脑。这也影响后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
在作者所描写的那个年代,因为做到“孝廉”而受到称赞或封赏的大有人在:王祥因为侍奉后母朱夫人谨慎体贴,甚至在数九寒冬用体温融化坚冰为其捕鲤鱼,而感动了朱夫人与乡里百姓。而成为了广为流传的美谈;吴隐之与其兄坦之遭丧母时的恸哭声感动了吏部尚书韩康伯,后来吴坦之哀伤过度致死,吴隐之便被封官,变得富贵、显达;范宣因为廉洁简朴而结识了豫章太守韩伯这位大人物…….这些难道不足以说明“孝廉”之重要吗?
基本的操守与时代的因素让更多人推崇“孝廉”这种品质。换在今天,孝敬父母,在职清廉的人也会受到大家交口称赞。如诗所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