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草莓爸爸:听说“疟疾抗癌”已经有“治愈”的患者了?【034】

2019-02-20  本文已影响26人  宝贝这么学

2019年2月20日学习小结。

前几日有朋友询问我是否听说“疟疾抗癌”,我就去了解了一下相关的情况。

本文主要参考了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的两篇文章:

《疟疾抗癌,到底靠不靠谱》

《从陈小平到贺建奎,中国医学必须警惕“伦理陷阱”》

摘要

2019年新年前夕,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陈小平研究员介绍了“疟疾抗癌”的研究,宣称有两位患者“可能已经被治好了”。该结果目前没有发表在任何主流的科研杂志上。

从专业角度看本次陈小平公布的结果,使用了有错误的图表,理论基础不可靠;有一个“可能已经被治好”的患者经历过其他手术治疗,说明该研究临床数据也不可靠

十几年前陈小平本人还在媒体宣扬过“疟疾抗艾滋病”的故事,该研究已经没有下文;1993年在美国其他学者做“疟疾抗癌”被美国疾控中心认定无效还会增加患者患病甚至死亡的风险。

所以,坚决反对将一项非常早期的、远未接近成功的研究加以包装,轻率的推向公众。

陈小平团队选择了直接向公众公布上面的“震撼消息”,而不是先发表小论文去引起“业内”的轰动。他应该知道,他的研究根本发不出小论文。并且,他们还想通过大众媒体招募临床试验受试者。通过误导不具备太多医学知识的老百姓,给他们虚假的希望,做他们的受试者,是不道德的。


事件

2019年新年前夕,在中国科学院主办的SELF格致论道论坛的一次演讲中,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陈小平研究员介绍了“疟疾抗癌”的研究,包括自己利用疟疾治疗癌症的灵感来源、生物学研究发现、和早期临床结果。

特别吸引人的是,在演讲中陈小平提到,第一批接受疟原虫注射的10位晚期癌症患者,“已经有结果了”。其中五例是有效的,有两位患者“可能已经被治好了”


背景

1 小论文的重要性

前几日在我的文章《不要迷信博士学位》里,我主要解释了,为什么广大的在读博士生对演员翟天临没有发表合格的小论文就可以取得博士学位这么愤怒?因为合格的小论文太难发表了,熬过这些小论文,博士毕业要求里的一项硬性规定才算达到。

一般的,一篇想要发表的小论文需要被几名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科研人员同行匿名评价。几位同行都认可了,文章才能发表。

即使是博士生的老师,院长,校长说文章好都不行,必须是投稿的杂志负责人找的匿名同行才可以。投稿的人最后只知道结果和评价,一般不知道谁给自己做出的评价。

这就是“同行评审”制度。该制度虽然也有种种弊端,但是这项制度在百年来保障了科学研究的公正性,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学术腐败。

一个博士要毕业,必须经过本领域已经有一定成就的学者匿名评价合格才行。这个博士生有名气,有钱,有人脉在这个匿名的评审过程里都无法发挥太大的作用。

因为,评审的同行也要自己的脸面,如果很差劲的文章通过了评审而发表出来了,无数的同行会唾弃之。

所以,翟天临很可能是实在发表不出合格的小论文,而选择搞定校方给自己开绿灯授予了博士学位。

当他直播谈自己的学业时,一个普通的在写论文的粉丝也就是无意地想看看翟天临的论文,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事情。

2 科学研究的流程

为了避免科学家自己说自己厉害,所以主流科研圈只认可小论文。你把小论文发到越有名气的杂志上,你的科研基本就是最棒的。

所以,主流科学家们大部分的精力就是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好杂志上。这之后,才会把研究成果进一步开拓,应用。

因为,即使成功发表的小论文,很有可能后来也会被证明有重大的错误。但是,科研行业就是这样不断发展的,当初发表的错误文章,也有可能包含有重大的启事,它在当初被同行审查的时候,在当时的背景下可能是对的,这也是有价值的。

经过“同行评审”的研究尚且有可能是错误的,没有经过评审的就更不可靠了。


结果

让我们用“同行评审”的眼光来看一下陈小平研究员的“疟疾抗癌”研究。

1 理论基础不可靠

陈小平演讲中提到世界各地疟疾发病率和癌症死亡率负相关的时候,使用了有错误的图表。

2 临床数据也不可靠

陈小平演讲中提到有两位患者“可能已经被治好了”。这两个患者,根本不能被当做疟原虫治疗有效的案例看待。

有一个患者,患者用疟原虫治疗之后,肿瘤形状变化,因此用手术切除,无病生存至今。这个患者很可能是因为手术才“被治好”的。

这个例子根本不符合科研研究里的控制变量法,当要看某个因素的影响时,是不能同时改变其他影响因素的。

3 宣称的结论不可靠

研究根基和数据都不可靠,自然不能得出结论说“疟疾抗癌”有效了。

所以,陈小平团队选择了直接向公众公布上面的“震撼消息”,而不是先发表小论文去引起“业内”的轰动。他应该知道,他的研究根本发不出小论文。


补充

治疗癌症有更加可靠的方式,在人类已经发明了更加可靠、安全和有效的癌症免疫药物,能够更加特异的激活针对癌细胞的免疫机能,在不引发过度强烈的人体炎症反应的前提下有效杀伤癌细胞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去给自己尝试这么痛苦还不靠谱的治疗方式。


发酵

“知识分子”团队发掘了陈小平的更多信息:“疟疾抗癌”这种思路最早的鼓吹者,是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Henry Heimlich,即著名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发明人)。所以陈小平宣称的原创性也是不存在的。

在1993年,美国疾控中心也出具官方声明,认定这一方法对患者没有任何获益,反而增加了患者患病甚至死亡的风险,因此推行这一疗法是不符合伦理规范的。但即便面对各种反对,海姆立克仍然固执的推动这一研究的开展。

1990年代初,他甚至采取迂回策略,在墨西哥开办了疟疾疗法的诊所,让感兴趣的美国患者来到墨西哥接受治疗,以此规避美国的监管。

早在十几年前陈小平本人还在媒体宣扬过“疟疾抗艾滋病”的故事(参见2001年健康报的报道“疟疾疗法抗艾滋”。当然没有下文)。现在旧瓶装新酒,根本就不是本着治病救人的想法在做研究。

结论

坚决反对将一项非常早期的、远未接近成功的研究加以包装,轻率的推向公众。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这会极大地误导不具备太多医学知识的老百姓,给他们虚假的希望,甚至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作为当事人,陈小平在公众演讲中贸然宣称“五个有效两个可能治好”,通过大众媒体招募临床试验受试者,这是夸大宣传和误导最根本的推动力。

下面总结一下草莓今天的学习情况:

语文方面:继续学习了本周要学习部分汉字。

数学方面:今天没有学习。

英语方面:复习了上周的英语学习手册和一些单词卡片;二刷本周的英语学习手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