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医
我一直敬重中医这门技艺。我敬重扁鹊,敬重华佗,敬重张仲景,更喜欢翻阅《黄帝内经》,我深感中医一途,博大精深。
记得一本书上,中国古代医家对中医这样定义:“医者,易也。医者,意也,医者,艺也。”当时看了,似懂非懂,现在想来,深以为然。
所谓“医者,易也。”易,指易经。医易同源,这是每个学中医的人应有的共识。中医学和易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共通之处,易学阐述事物阴阳动静变化道理,中医学研究、阐明人体阴阳盛衰消长机制,两者同源于对事物阴阳变化认识,在原理上是相通的,即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
所谓“医者,意也。”意,指思想、意志。用思想去体察事物,这既是对学习中医的要求,也是中医临证的要求。拜读经典及名家著作时,用心理解、意会、领悟;临证中,仔细分析病状,细察舌脉,准确辨证,精心配伍,专心致意;从好的疗效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差的疗效中总结得失、深入查阅、研精覃思。此外,中医还有其心灵的层面的诊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所谓“医者,艺也。”艺,指技艺、艺术。中医是一门特殊的技艺,它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把病体修复,把生命延长,修复的程度怎样,延长的时间多少,都彰显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在没有高科技支持的古代,医者运用五行学说等自然法则解释人体,将木、火、土、金、水这五种物质的形象、性质,与人体五脏的功能、作用一一对应。这期间,医者用一双艺术的眼睛,发现自然现象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将这门技艺运用到纯熟精湛的程度,就是艺术!
看看现在,随着高科技的广泛运用,医生看病诊断,从体温血压测量到各种化验,动辄抽血验尿,屡屡B超CT,全仗医疗设备。而在古代,切脉的手指,起落的银针,飘逸的处方,有效的沟通,取象比类的用药,仅凭一人就能够望而知之,应手而愈,甚至起死回生,这需要多大的能耐。 但世上再无扁鹊,也无华佗。这是中医的悲哀,也是中医的褪化。
如今,韩国、日本大兴中医,听了愕然。本该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炫用,多少有些不是滋味。但治病救人应不分国界,中医的魅力及其引起的共鸣也不能因国籍、肤色的差异而存偏见,中医能超越民族、跨越国界,也足以说明中医伟大。
世界召唤中医,时代需要中医。在人人注重养生文化的当下,情趣高雅的中医受到人们的偏爱,这是中医的大幸。如何光复中医,国人应该深思。但无论是继承,还是创新,中医已赶上了新时代。
古语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以此为寄,达可兼济天下,穷可独善其身。惟愿中医复兴,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