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恕这个孩子吧!
母亲在王泥浜底种了一畦晚玉米,被人羡慕着说长的真好,一路成长过程中不时地除去杂草,久不下雨就要挑水浇灌,总算到了收获的季节。
宽恕这个孩子吧!前几日发现被人摘了一二十棒,今早上母亲叫我去看,整块玉米地里的棒子被偷了十有八九,剩下的是因为晚上看不清被遗落或是还没成熟的玉米,母亲又开始愤愤不平,我一边劝抚,心里也有了些不舒服,想起家后面被偷了好几次的毛豆,还有整块地四五十棵肥硕的青菜等等,都不能幸免,那些偷盗者想来也不富裕,多半也曾经过农家生活,下手时就不能想想耕种的辛苦?我一直抱这样的态度,你若想吃,偷摘几颗也无所谓,就算素不相识,向我开口讨一些,我也会慨然应允,而你采取一扫而光的方式,明显一时半会吃不完,拿去卖钱了,这就很不厚道了。
宽恕这个孩子吧!母亲种的玉米,本来是作为家里鸡鸭的口粮,这样一来,它们的粮食没了着落,又得另想办法了。
想起印度那位伟人来,甘地遇刺,死之前说了最后一句话,请宽恕这个可怜的孩子吧!(指那位年轻的刺客。)只是最终,印度人民没能宽恕那个刺客。
宽恕这个孩子吧!排列整齐的芋头,青翠欲滴的小青菜,还有张牙舞爪的蟹,以及怕炫“富”不能发的图片,颜市王二浜的阳光温暖,透过玻璃杯里温润的茶水,落在大理石台阶上。
宽恕这个孩子吧!母亲做的面脚板(音),好吃,按她的话说,小白菜太嫩了,一抿就烊(颜市俗语,入口即化。),这词用的好,你,吃过新鲜到滴血入口即化的小白菜没有?
在夜色里我回到了王二浜,院子里谈紫色的花和一份面脚板一样清新可人,乡村的夜好静谧,或许我便可以停下我的脚步,写几个不上台面的字,如果条件允许,请你(您)把这一段,当作文章来读。
宽恕这个孩子吧!昨天提到甘地的一句名言,不知应用的是否准确,心里忐忑,今天特意百度了一下,是与原句稍有差驰,请宽恕这个可怜的人,而不是我所传达的孩子。
在我的惯性思维里,孩子经常会犯错,进而成人,就有些许不同,甘地与杀手年龄相比较,说杀手是孩子也不为过。
对了,该说说甘地这个人了,为什么他会对向他胸口开枪的杀手说出这样一句话来?他是印度人眼中的圣雄,为了印度独立呕心沥血,用他无畏生死的勇气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在没有付出流血牺牲的情况下,摆脱了大英帝国的殖民。
这和我没关系,我感兴趣的他怎么会说出这一句震憾到我内心的话来。
据说有三个版本,你来晚了,这一句表述的是他早怀有必死的决心,哦,天哪!这一句,最简单,他对杀手举动的不理解,和因这不理解产生的遗憾,而唯有这个版本,请原谅这个可怜的人最为人所认同。后来依据甘地不是天主教徒,而宽恕好象是天主基督耶稣的专用词来质疑甘地此句的真实性,只是宽恕或是原谅之词那么相近,文化与翻释的出入,就会有很大不同,宽恕与原谅,在宗教上并没有太大的出入。
我倒是很在意可怜这两个字,杀手为什么是可怜的人?可怜在何处?与前面的宽恕联接,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宽恕,可怜,年纪渐长,回忆年少轻狂时,我执拗地做过的许多事,伤害的许多人,刺痛的言语和行为,理所当然着以为着胜利,而今对比下来,那么巧合,用甘地的这可怜一词竟是绝配,无知,不明事理,你终究是个可怜的人。
很多事情总是明白的太晚,等想清楚了,你已经失去了弥补的机会,时光,也不再会为你而回头,在你终于有一点点所悟时,别人怎么对你,已不再重要。
甘地也是,凭着他枯瘦的身躯,拯救了印度。
我明白着,甘地最后一句话我们得不到正确答案,它可能只是传说,世界需要这样的传说,以至于,传说变成了真的。
我彻头彻尾地相信了这样的传说,相信一位无所畏惧通灵剔透的人,当他足够强大时,他会宽恕所有的人,包括伤害他的敌人仇人和对手。
我也想拥有这样的力量,那么,在宽恕敌人时,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称呼对手为孩子,而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