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东有座山
耀州城很小,小的只有城东矗立的一座山,耀州城很窄,窄的被两条河流夹在中间。耀州城的人口不多,只是一圣四杰故里!
城东的药王山,其实我更喜欢唐朝时它的名字:磬玉山。产青石,叩击如罄玉之音。后因孙思邈隐居而被改名药王山,并逐渐代替了原名。
少时进山,跟随父母,拜谒药王,祈祷健康,一路上山,大人讲述最多的便是药王留在山上的古迹和传说。虎守杏林,洗药池,晒药场,法水神井,还有那传奇的遇仙桥都是那么的神奇,可走了很多遍的遇仙桥,也没遇到传说中的仙神,这是我少时最大的梦想了。
成年后,相对于北山的俊俏奇险,大殿的巍峨肃穆,却更仰慕南庵的人文古迹。
其实,药王山,不仅仅只是医宗圣山,它在建筑,文化,美学方面也是独领风骚。除过它的医药文化。而我更多惊叹是它所蕴含的人文文化精髓。
每每上山,总是喜欢先看南崖下的药王山石窟,也就是它的摩崖造像。在石窟前留恋。感叹着古时的能工巧匠们在石头上一刀一刀的雕刻出心中的佛祖、道人。刚硬的石头在刻刀下,是那么的柔顺,佛祖慈眉善目,道长清透高洁,石头也能刻出衣袂的线条飘带,肌肉的纹理变化。随着朝代的更迭,雕刻工艺在不断的变化,有佛祖长裙里带,有道着衣衫简洁,在一衣一带里瞻仰古人的文化积淀。一尊佛祖,一位真人就是一个朝代文化的浓缩。赏不尽古人的雕刻神功,赞不完祖先的精湛艺术。药王山完成了对我的石窟最初的启蒙。当年,梁思成,林徽因都曾上药王山,调研它的建筑特点,考察它的摩崖造像,对它们的雕刻艺术和建筑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因为它是保存我国北朝至隋唐时期摩崖造像碑最多最完整的地方。
过了戏楼,沿通元桥拾阶而上,走入南庵。不说它穿墙破阁而长的古柏,不说它唐公主的修行庵堂。只说它的碑林,远远仿佛都能闻到哪阵阵的墨香。好像整个耀州城都能侵染在这碑刻文化的墨香里。耀州辈有圣人,与我们这药王山的墨香侵染有巨大的关系。
整个的金元古建筑群就坐落在南庵上。站在元殿的翘檐下,崇敬之情从心底而生。对古人的建筑艺术佩服的五体投地。它静静的坐落在这南庵上,矗立了800多年,多少沧海桑田,风吹雨打,依然屹立。当然这与后人的修缮维护有很大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面前就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吕祖庙碑林石刻。其实,很多碑文对于我们来说,只是欣赏书法的变迁,对碑文里记载的事件却很少去研究。很多文人墨客都来瞻仰久负盛名的三绝碑。因为对书法不是太懂,所以也只能惊叹,收纳,然后慢慢消化。但迎面的巨大龟蛇却真真的让我感到了震撼。那龟蛇二字,有象形字的感觉。龟如乌龟缓缓爬行,蛇则蜿蜒盘旋灵动无比,它是古时的镇宅辟邪的法宝。古时,百姓都争相拓印,然后裱装,悬挂在家里用以镇宅辟邪。现在都用玻璃封闭起来了,不能拓印了,只能欣赏。但它依然千百年来守护在碑林里,做着药王山的守护使者。
深吸一口气,走入距今近千年的元殿,殿内东山墙壁上的元代壁画《朝元图》让眼前的山墙都有了光彩,一场眼睛的盛宴,心灵的冲击,用惊艳无比这最俗的语言来表达最震撼的效果。
这是一幅道教壁画,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衣帽线条流畅,人物表情庄严肃穆。色彩鲜艳,画中竟有93名人物之多,最大的人像和真人差不多高低。就如同一个真实的事件场景,站在壁画前,伸手仿佛就能摸到画中人的衣带,张口就能和壁画中的人物交流。好想时空穿越,问问他们,当年五台山上的文化盛况和光照华原的风土人情。
孙思邈医者仁心,大医精诚,它隐居在南庵,也仙逝在南庵。我想一定是他巨大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当时众多的儒释道文化。所以山上才有这众多的人文古迹,文化瑰宝。
站在南庵的魁星楼上远眺,漆沮流觞,整个华原屋舍俨然,田陌纵横,烟火人间。西望,嵯峨明朗清晰,那是太阳落下的地方。山间古柏荫郁,花香药香盈鼻,涧壑幽深,殿宇轩昂。峰岭云树郁苍,层阁缥渺,若远若近,似断似连。五台相互呼应,有古典音乐遥遥传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