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播客MY BOOK

【简书荐书房】没有瓦尔登湖,不代表没有幸福

2017-11-17  本文已影响320人  简书播客

收听简书播客

文/江昭和

这段时间翻出《瓦尔登湖》重读,曾经让我退避三舍的是它的佶屈聱牙,哲思散文气质太浓,隔了三五年其实还是一般的费劲,像登一座云遮雾绕的高山。

在书里,梭罗细致深情地描绘了他在乡村的生活图景,宣扬了贴近自然,实现自我完整性的必要,呼吁对人性的锤炼和修养。

能够归返自然,并非只是隐士的夙愿,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有过这样的念想,尤其是当俗务缠身,人事繁重的时辰,只是大多数人想想而已,并未设身处地践行,只是当作隐秘的渴望,久而久之也便淡忘。

而且,像梭罗一般自给自足,安贫乐道的生活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人,他是有极其为人称道的生活实践能力,毕竟,并非每个人都能够如他一般,像鲁滨逊一样亲手搭房子,做工具,凡事亲力亲为,有顽强的耐力和毅力,而且如此安于寂寞。

大学的时候一次上英文课,老师抛给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你是更喜欢住在乡下,还是城市里?」

我还记得当时自己的答案是「城市里」,作为观点支撑的依据就是,「我不想每一次和朋友见面都要顾及错过末班车的烦恼。」

我曾经住过一段时间城区,按照父母的逻辑,那时候我还是咿呀学语的幼儿,两三岁的样子,应该不会有任何回忆才真,但是不知为何,有两幅画面却始终徘徊在我的脑海——

一幅画面是前面车来车往,我往马路中间蹦跶蹦跶地跑,然后回头看见爸爸骑着自行车在后面哼哧哼哧地追,那的确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据说当时妈妈在后面心惊肉跳,几欲泪流,而我居然平安无恙,可见命大。

另一幅画面是我一个人,在炎热的夏日,走进阴凉的楼群里,在宽敞空荡的楼房背后,忽然撞见一堵墙,上面画着蓝色的猫。

如果追根溯源,这是我对自己的幼年时期,最真挚的回忆,虽然也是最飘渺的,最无法取证考究的,这也是我早些年和城市的唯一交集。

通过这两个画面,其实也能够分析出城市生活的两种特质——「车水马龙的繁华,人来人往的交通,相对可观的便利设施,以及相对增加的交通事故」,其外就是「高楼林立的环境,闹中取静的难得」。

只是当时我并不具备这种抽象思维的能力。许多年之后,去过一些大大小小的城市,虽然不能算深深扎根,但是对「城市生活」,也不再陌生。

城市生活给予我的最大优惠,就是大大小小的书店,有一段时间的状态就是——「不是在看书,就是去书店的路上」,因为我不习惯阅读电子书,对纸质书产生一种依赖心理,只有抚摸到书本的质地才能够获得安心,而城市生活使我获得精神食粮的渠道变得顺畅,一如它能够提供的物质食粮——随随便便就能找到一家小店坐下来喝一杯咖啡,或者吃一份餐点,丰富而多样的选择带来的是更加丰富而生动的生活。

但是城市生活也并非一劳永逸,毫无缺陷,许多时候,你会看到高高一座居民楼,每个人按部就班地上班工作,买菜回家,彼此不闻不问,相见不相识,关起门来,互不关心,各自成一统。

这种冷漠状态太过普遍以至于似乎没有人认为异样,各自依然安居乐业,习以为常。

在龙应台,蒋勋,安妮宝贝的书里都曾经揭露过这种麻痹空洞,冷漠淡然的城市气氛。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往来,渠道的增多,不能确保关系的亲密,反而呈现负相关的特征。

也就是说,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在各种场合,比如酒吧,咖啡厅,餐饮店,写字楼,或者游乐场,不用苦心经营就能与某人对上线,但是真正能够交心的人,反而越来越少。

很多时候拿出手机,上上下下翻看通讯录和微信好友列表,都不一定能够约出一个人一起喝喝酒,只能透过窗,寂寞地看看城市的夜色,寂寞地看着楼下的车来车往,寂寞地看着自己的影子越来越单薄。

二十多年的大部分光阴,我是在乡间度过的。

少年时期一度对它迷恋至极,也曾一度厌恶至极——迷恋在于,我喜欢那四季分明的山,春天的烟雨蒙蒙,夏天的遍地阴凉,秋天的枯叶弥漫,冬天的雪花霏霏,我喜欢那水,清凉的,神秘的,可以扎进去畅泳的水,我喜欢山里的寺庙,清清静静,稳稳妥妥的檀香,还有飘飘渺渺,隐隐约约的木鱼声响,我喜欢在林间小路上走,感受大自然的无数馈赠,即便我不曾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但是发乎本性地追求清净安宁,是血溶于水的情结。

我喜欢清晨醒来,听见密密麻麻,畅快悦耳的鸟鸣,还有夜深时候从窗外传来的阵阵蛩声唱响,如果是在灯下翻一本书,不会觉得被打扰,反而让这种本来寂寞的事情变得有声有色,如果是入睡,它就像让人松弛神经的舒缓音乐,让睡眠变得更加深入安稳。

我放肆奔跑,天性活泼的年月也是被乡村深深记着,在那里,我曾经傻乎乎地从山坡上滚落,我曾经和伙伴们坐在桂花树下分享鬼故事,我曾经跳进清凉的溪水里游泳,我曾经满山寻找一种红色的野果而被村人割断油菜留下的粗硬茎干划破了脚丫子。

那是怎样无法磨灭的活色生香的回忆,每每想起,总还是觉得诧异,原来曾经的我,是这个样子,并不是如今给人的印象,有时羞涩腼腆,有时犀利冷漠。

我曾一度对它厌恶至极,因为轻易就被闲言碎语所伤,因为走到哪里仿佛都无法逃避一双探究的眼神,一张琐碎的嘴巴,对于中老年人,尤其是妇女来说,乡村生活简单至极,无聊至极,所以能够得空说东家长李家短是绝佳消遣,每当这种时候,你就会觉得压抑刻薄,你就会觉得天地变得狭隘,人心变得枯涩。

走到哪里,仿佛都有一张密密麻麻的网,将你周身百骸严严实实地捆绑。

而且,不得不提的是,乡村里遇见的人物毕竟有限,而城市当中鱼龙混杂,三教九流,会提供更加多样的人生模版,令人感悟到生活的丰富琳琅。

这些年,虽然没有走过万水千山,但是也懂得几分人情冷暖,虽然没有去过繁华都市如巴黎伦敦纽约上海,但是也感受过如武汉长沙宜昌哈尔滨的别样风情,真正学到的体验是——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保持开放的心灵,无惧经历,随遇而安。

城市生活,乡村生活没有玲珑剔透,一尘不染的完美,有人如托马斯哈代和梭罗,对城市生活不屑一顾,对乡村生活拥有宗教崇拜般迷恋,也有人沉浸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生活无法自拔,各有千秋,关键在于不同性情的人各取所需。

每个人从环境里面获取的能量和滋养,并非一成不变和毫无二致的。而且,随着一个人年龄的增长,心境的变化,对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体验和心得也会有所不同。

到而今,最认同的观点,也许是简奥斯汀小说《傲慢与偏见》里宾利先生所言的:

「我到了乡下就不想离开乡下,到了城里又不想离开城里。乡下和城里各有各的好处,我住在哪儿都一样快活。」

拥有如此通达活泼,畅快洒脱的心性,使得他在小说当中成为众人赞不绝口的形象标杆。

其实,在浮浮沉沉,坎坎坷坷,许多时候不由自主的人生路上,能够拥有这种在不同境遇里灵活跳跃,并且如鱼得水,乐在其中的心态和能力,或许才是通往幸福的不二法门。

毕竟,放眼生物的生存发展,真正得到繁衍生息,发扬壮大的,不正是那些能够适应变化的种群吗?

所以得自在,得妙谛,得菩提,不拘庙堂,不拘人间四方,关键在心。

……

阅读原文

作者:江昭和 ,简书签约作者。电影专题副编,华枝春满,月白风清。

主播:Joanna,布达佩斯公派留学生一枚,喜欢阅读、旅行和摄影,希望能把旅途中的见闻趣事与你一起分享,荔枝FM:布达佩斯的乔安娜。

这里是简书读书专题的播客,喜欢请点亮小心心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