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有特别意义的一道菜】心灵自由写作群第七期的第三篇
我的做饭心路历程可划分为好几个阶段。
小时候我妈给我推送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无忧生活,我也心安理得地享用着,导致我一度与柴米油盐酱醋的话题格格不入,二十多岁的时候厨艺还停留在拌凉菜的初始阶段,好像炒菜锅里的油烟味、和面时粘满手的面糊糊真能让我的生活变的庸俗不堪似的。我妈做家常菜的手艺不错,面食主食也做的好,总之厨房里里外外一把好手;后来炖、煮、烹、炸这些活儿归我爸了,他做荤食用料少、味道足很在行。我经常在旁边观摩学习,看着看着那些和面发面的程序、炒菜的用料搭配、炖煮的程序和火候我已经熟门熟路了,有些跃跃欲试的想法可是没有实践的机会。
结婚后遇到周末一大家子人在我妈家聚会,我好不容易生出点儿想实践的冲动,总被父母几句“人太多了你插不上手”、“你别做砸了,等人少再做吧”把我打回原形去,所以在我妈家里包饺子时我永远是那个擀饺子皮的、炒菜时我永远是那个剥葱剥蒜的,连切菜都插不上手,三番五次的,我那点想捣鼓吃食的熊熊燃起的小火苗就熄灭了,以至于到了婆婆家不敢拿炒勺找各种借口逃脱,担心露了怯。
有孩子后在自己家吃饭的机会多了,炒炒菜这样的简单工作就自然而然地开始了,自我感觉良好了对油烟气味并没有那么大的心理上的抗拒,更谈不上所谓的过敏了。孩子小的时候我做饭机会并不多,因为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陪孩子玩儿上了,因为宿舍院有内设食堂,所以做饭这事儿能省就省了,偶尔做做也很勉强,只限于简单的炒炒菜丝毫感受不到当厨师的乐趣。
真正激发出我对厨艺的热情和热爱是在爸爸临终前住院的那段时间里。平时工作日不管谁在医院陪护,都是从医院食堂订餐,周末人手多了,用不着都在病房里呆一整天,就轮流从家里做饭带过去。有一段时间其他人送的饭我爸一概不吃只能由我做了。那时我爸吃饭已经有很多挑剔了,炒菜不能放葱姜蒜炝锅、不能多放油还好说,包子饺子馅里不放这些佐料可真是难为人了。我那个忙啊,一边带着孩子一边忙活着,要查食谱,别做了有忌讳的不能吃的,要先试口感,做出的口味不能像清水煮般难以下咽,那时也没有别的退路了,爸爸躺在医院里日夜受病痛折磨,如果饭食这件事再做的不合他心意的话,我真的成无用之人了。人到了困境中、绝境中往往能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只要全身心地投入做一件事,所谓的“困难”就不值得一提了。连续几个周末,我生平第一次独立完成了包子、饺子、炖排骨、红烧鱼等等,做出来的口味与父母做的别无二致呢,自己都忍不住夸赞一下自己。多年在做饭方面累积的心理上的障碍终于在此时被突破了,我一发而不可收拾,对吃食焕发出的巨大的热情让我一下子成了美食家。我再也不觉得做饭是一件多么勉为其难的事情,做饭、吃饭就是生活,而生活本身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