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想法简书电影

觉得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2017-04-05  本文已影响322人  圆太太

01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他生活的两大支柱妻子和工作都相继离开了他,一个是去世,一个是退休,他觉得人生彻底失去了意义,什么都做不了了,干脆死了好。

可生活并不因为人的决定就停止,乱七八糟的事情找上门来,不能忍受无动于衷,习惯了遇事儿必须做点什么的欧维,一再的推迟自杀计划。

帮助邻居照看孩子;

给因为出柜被父母赶出家门的年轻人提供临时住处;

把一个掉下铁轨的人拉起来;

收留一只受伤的猫。

这些事情改变不了什么,但却意外重新撑起了他的生活。带着邻居孩子兜风,风灌进车里,阳光散在身上,他笑着对孩子说"这才是生活"。

电影《一个叫殴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02

曾经一个叫森田正马的年青人也想过自杀,他从小就神经衰弱,身体极差,考试在即,他努力四处求医,想让自己好起来应对学习,症状却越来越糟,似乎注定会一败涂地,他无法面对对他期待甚高的家人。

他决定自杀以后,就放弃了所有的治疗,不过他想还是把最后一次期末考试努力考好,当然考不好也没关系,反正他要死了,只是想给自己一个交代,给自己的悲催的人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他专心备战考试过程中,从童年就开始困扰他的疾病症状奇迹消失了。

他对自己的经历投身研究,创立了心理学的著名"森田疗法",此疗法谨遵的原则: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03

前半句常听,特别是在碰到自己无力改变的挫折状态,常常就有人劝你要顺其自然,可通常没什么用。痛苦还是如影随形,“为什么?”“他怎么能这样!”“上天如此不公”……种种想法还是纠缠在脑袋里。。

因为人根本没办法控制自己脑袋里想什么。

但是,人是可以控制自己做什么的。

后半句的“为所当为”,指的就是放下试图控制想法的念头,转而投入的做你当下要做的事。该学习学习,该工作工作。

就像每个失眠过的人都知道,越想睡着,反而越睡不着。所以这时候你干脆爬起来,做点什么。心里有放不下的工作,那就去工作吧,有担心的考试,那就去看书吧。这就是"为所当为",与其被情绪纠缠,空想不断,不如实际去做点儿什么。一旦投入到某项行动中,那些折磨人的情绪就会在大脑后台默默的完成自己的新陈代谢,消失了。

通俗的翻译:爱咋地咋地,该干嘛干嘛


04

除了强调行动的重要,更关键的是:

只投入去做目前最可控的事情。

这得区分什么是可控和不可控,现代人其实常常混淆两者:

**我们认为考试获得好成绩是可控的,只要自己努力就行了。其实并不是,首先你不能控制那些和你竞争的人会不会比你更努力,你不能控制自己复习的这些书到底会不会考到,当然你也不能控制考试当天你的身体状况。

那什么是可控的呢,多背10个单词是可控的,多看一遍书是可控的,相比较不背或不看,踏上考场的心里更踏实些,这一点也是可控的。

**我们认为现代医学已经可以控制疾病,但其实医学仍然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最好的医生也只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可是按照健康方式生活是可控的,购买医疗保险为生病准备好弹药是可控的,一旦生病了老老实实谨遵医嘱是可控的。

细小的事情总是比较可控的,越是远大抽象的事儿,越不可控。

我们会陷入焦虑,陷入强烈的无能为力感,就是因为试图把那些不可控的事情抓在手上既觉得什么都想做,又觉得什么都做不了。

可只要把视线从远方拉回眼前,从抽象变得具体,事情就变得真实可控了,只用踏踏实实的把眼前的事一件一件KO掉,生活瞬间就落地了,就不再有那么多挣扎。

05

永远心怀远大,永远脚踏实地。前后一定是连着一起说的。

判断自己现在是不是在脚踏实地的不是大脑,大脑常常被过量信息影响,更可靠的判断标准是自己的身体,长时间的无精打采,长期的焦虑失眠,这都是身体给出的信号。

那个叫欧维的男人最后还是死了,心脏病。可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走的快乐踏实。我们每个人也都会死,但活着的时候看待生活的角度是自己决定的。

这个决定一定是被此时此地正在做的事情影响的。你一直焦虑纠结,你的生命就是焦虑纠结的。你放下了,去做点什么,哪怕是花半个小时把马桶刷干净,你生命里的这半个小时就至少是平静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