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后被骂「没良心」,我看不懂
现实中这两样东西,真不敢轻易见面。
善良,和金钱。
就眼下这一条。
明明是一条热搜,却偏偏让人寒心。
“慰安妇子女向《二十二》导演郭柯讨钱。”
对,说的就是17年那部,让我们所有人关注的《二十二》。
两年过去了。
它怎么就变成了一地鸡毛?
纪录片《二十二》。
聚焦中国仅存的日军“慰安妇”问题幸存者们。
片如其名,是对时间和生命流逝的无奈叹息,也是抢救一段沉痛历史的倒计时。
往大了说,它想向历史讨一个公道。
往小了说,它在向时间找一份温柔。
拍摄时,导演郭柯做了一个口头承诺:
如果电影有盈利,他会把盈利捐献给受害者老人和家属子女。
几年前的承诺,让他惹上了今天的麻烦。
一封由部分受害者子女联名写出的信,被公诸于媒体,第一句话开门见山:
“我们想讨一个公道。”
别急着读,全文太长,Sir先简单总结一下——
1、不诚信了。
没有履行承诺,《二十二》票房1.7亿,关于影片盈利的捐献并没有落实到自己手中。
2、挣大钱了。
《二十二》票房1.7亿,这么多的收益,也应该给其他受害者及子女一个交代。
3、没良心了。
用“慰安妇”题材挣钱,票房1.7亿,却“反而把钱给别人花”,“慰安妇”子女们没得到切实的好处。
并且希望所有有同情心的人一起支持他们,让郭柯给出一个交代。
一头雾水是吗?
绕不开的一点,就是钱。
很快,郭柯导演给出了“交代”。
在《二十二》拍摄时,这些受害者老人已经去世。整个拍摄工作,未曾与这些受害人及家属有过联系,他们也未曾配合过拍摄工作。
并强调:“未在影片中出现的人,未给予我配合的人,于情于理,我也不该给他们钱。”
两种说法,一边激扬慷慨,一边淡定回应。
郭柯是不是老赖?
在2018年9月,郭柯方面早已贴出了《二十二》票房收益的捐款说明。
早在2018年春节,用于改善老人的生活援助金就已经送到了老人或家属手中,并在9月设立了“慰安妇研究与救助”项目专项基金。
共计筹措善款1千万元。
其中包括郭柯作为导演的个人收益,400万元。
说明中确实写道,获得现金救助的老人,是影片中出现过的老人及家属。
而这一说法,也在这次部分“讨钱的”受害者子女的口中,得到了证实。
除了电影中出镜的二十二位,甚至还包括了电影开始与尾声时,两位正在举行葬礼的老人。
有这样一段来自对方的证词,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了:郭柯没有食言,答应捐的,他捐了。
但他依旧将这封“讨公道”的联名信,转发到自己的微博。
并且,留下了让人看着寒心的两个字:
留念
要钱的,因为一笔不捐自己的捐款,搞得急头白脸;被要钱的,原本是一片赤诚,最后却落得个心灰意冷。
一份出于情感、善良的救助,成了本应履行的义务。
这是谁的错?
大概只能怪《二十二》1.7亿票房太高了......
“慰安妇”问题受害者及家属,值得我们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
但这封“讨公道”的公开信,却让网友读出更多道德绑架的意味。
尤其是激扬慷慨的那几句,各种含糊不清价值观念也扭成了一团——
她们都是慰安妇,没有她们的努力,就没有这个题材。没有这个题材哪里有你的电影。主要的是你的电影赚钱了,有这个必要给受害者和家属这个钱。拿我们的母亲名声事实赚了钱,反而把钱给别人花。
为什么?你的良心,你的承诺?
Sir不想一一挑错,指责它的逻辑漏洞。
就聊聊感受:
“慰安妇”,这一本来沉重的历史问题,在他们眼中成了一个投机创作者的热门IP;郭柯及《二十二》,将这一段历史整理、记录,呼吁人们的关注的行为,变成了“蹭热度”。
你在消费苦难,是消费就要掏钱。
要掏钱,就不能少了我的一份。
在信中,Sir看到最刺眼的一句,不是“她们的努力”“母亲名声”。
而是整个事件最关键的一句——
“主要的是你的电影赚钱了。”
1.7亿,这个数字可不小。
但这1.7亿,能够被郭柯个人支配的部分有多少呢?
郭柯在接受@紧急呼叫 的采访中回应道:“全凭猜测写的一封信。”
除了解释的拍摄时间、捐款时间都对不上号。
更是详细解释了票房收入的去向:抛去制作成本、人员开支、影院分账、出品方分成、税款......
最终他所承诺的票房盈余,确实已经全部捐出。
“我不想指责这些家属,也不想证明自己多清白。我只是尽量做到了我所能做的。”
然而,在一些人眼中。
他们能看到的,只有这票房数额的1.7亿。
在国外,也有太多同样“慰安妇”题材的影视作品,却没有发生过同样的事;
一部《鬼乡》、一部《我能说》,风格迥异,却先后成为了韩国电影的票房冠军。
但比起商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它们为我们记录下的、保存下的,那些痛苦历史的留下的、活生生的“证据”。
在国内,以往如此多以“慰安妇”为题材的纪录片、商业片也同样不追究,唯独就盯准了你《二十二》。
和那一个亿的票房。
但Sir想问。
《二十二》创造的价值,就真的只有1.7个亿?
票房,是衡量一部电影商业价值的客观数据。
1.7亿,对于剧情片并不多。
对于国产纪录片,《二十二》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奇迹。
简直不敢想象。
它居然在《战狼2》热血沸腾的观影浪潮中,撑起了自己的一方天地。
首日票房300万;次日,突破1200万;六天破亿。
成就了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纪录片。
但这样的奇迹,属于导演郭柯。
在完成《三十二》后,与母亲商议,决定押上自己的房子拍摄《二十二》。
奇迹,也属于慷慨解囊的张歆艺。
拿100万赞助拍摄《二十二》,并且拒绝了出品人身份,仅仅出现在“特别鸣谢”里。
“以后无论什么场合,只要提到这部片子,我就要感谢一次张老师。”
奇迹,也属于32099名爱心人士。
筹集了100万元,用于影片的公映宣发。
在《二十二》的结尾,密密麻麻的鸣谢名单,字幕滚动了将近三分钟。
当然,奇迹也一定属于那些自愿转发,充当自来水的明星,和各路影评人、媒体人。
从上映当天,1.5%的排片量。
到上映第3天,10.9%的排片量。
最终1.7亿的收官,这样的奇迹,属于每一个买票进场的你。
说到底,它属于我们所有人——
这是我们对一段沉痛历史后知后觉的捕捞。
也是我们向那些历经非人磨难,却仍愿守护温暖的灵魂,致敬。
它在时间中挽救历史。
它在苦难中寻找希望。
这样的奇迹,怎么只值这1.7亿?
事实上,这奇迹到现在都没有停下。
时隔两年,@纪录电影二十二 的官方微博至今仍在运营——
它持续公开着由捐款设立的“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的申请援助渠道,和相关的志愿活动。
持续着公益纪念品的售卖,与活动分享。
但Sir最不忍看,却又不忍不看的,还是那一次又一次的倒数,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段历史。
就在今年5月份,“二十二”已经落到了个位数。
离开我们的,就是留下那句“这世界真好,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的韦绍兰老人。
△ 其实只剩下了4人,另一名刘改莲老人,因家属意愿,在去世数月后才公布去世信息
这个世界给她们那么少,亏欠她们那么多。
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只有记住他们的名字。
对于历史与我们,《二十二》无价。
并不是多少票房可以衡量。
以上,我们只说清楚了,郭柯是一个“被误会的好人”。
但还有一个没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那些讨钱的“慰安妇”子女?
网上几乎一边倒的骂声——
Sir心里也并不是滋味。
并不是赞同他们讨钱的做法,而是说,我们很难轻易揣测他们讨钱的内心。
你能肯定他们完全是见钱眼开吗?
别忘了。
他们也的的确确是被亏欠过的人。
虽然现在,声援“慰安妇”站出来为历史作证已经成为了主流的态度。
但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她们的待遇并不是这样的。
歧视、排挤、不公,更可能是常态。
袁竹林:1958年,居委会的干部指责我是日本婊子,勒令去黑龙江北大荒。我不肯去,居委会主任就骗我说要查核户口本和购粮证,结果,就被吊销了。户籍警察勒令我下放,我被迫去了黑龙江。房子也被没收了。
来源:新浪网
即使是“慰安妇”的子女,也可能长期遭到身份的困扰。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我能说》。
主人公正心奶奶,父母为了避免被她“慰安妇”的身份玷污名声,带着弟弟移民美国。
而她也隐瞒身份,在国家统计“慰安妇”受害者时没有登记,最后在法庭上被日方质疑说谎。
在向《二十二》“逼捐”的事件中。
当我们指出“慰安妇”和子女们诉求的不妥时。
也不该忘记他们诉求背后,更深刻的诉求。
他们常常环顾四周,却不知道要向谁言说,去哪里找到一双援手。
国家补助?向日本政府索赔?还是等待民间NGO?
理论上是没错。
这些都太过于理想。
许多历史受害者,就是长期在匮乏的现实中度过的。
缺乏理解,缺乏关怀,缺乏援助。
而郭柯,就成为了在四顾茫茫中,被错乱抓起的最后一根稻草。
旁观者的我们清楚,他不该为此负责,1.7亿的票房也并非他个人收入。
但切身的当事者未必。
一边是长期的冷落和排挤,一边是突如其来的巨大收益,以他们的观念,太难调和这二者之间巨大的撕裂——
如果说没钱,那1.7亿票房从哪来?
如果说有钱,那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慰安妇”们总处于无人问津的境遇?
就比如《三十二》的韦绍兰老人。
纪录片中有一幕,她车也不舍得坐,从村里走到镇上,去领一笔低保金。
90块,3个月的。
在《二十二》的事件中。
郭柯不该成为被讨债的人。
但你也得知道。
找错了人,不代表这笔债从来不存在。
谁欠他们的?
首先是始作俑者。
然后,还有那些自以为与己无关的人。
作为历史受害者的“慰安妇”和子女们需要经济补偿。
但Sir也相信。
他们眼里并非只有钱。
最后,请记住这个小故事,忘了那些鸡毛蒜皮。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