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智慧:过年走胃,更要走心

2018-05-09  本文已影响0人  海兄2020

你还记得“年味”吗?

仿佛每年大家都在说过年没有“年味”了。

究竟什么是年味呢?

一想到过年,大家脑海里浮现的是这样的情景:在除夕夜,长辈们准备了一大桌鸡鸭鱼肉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互相祝酒,灿烂的笑容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饭后孩子们追逐打闹放鞭炮和烟花,男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工作,女人们围坐在一起聊聊孩子。全家人一起守着电视机,看着春晚,锣鼓声声,鞭炮齐鸣,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到了大年初一,小辈们穿上新衣新袄,来到长辈家里,到街坊邻居家串门拜年。

孩子们得到长辈们的压岁钱,尽管大部分会被家长以“暂时保管”的名义拿走,但是还能存下一些买鞭炮的零钱,欢蹦乱跳一整天。

小时候的“年味儿”感觉总是最浓的。

随着人渐渐长大,对年味的感觉越来越寡淡,更有甚者,出现了“恐年族”,害怕回家,害怕过年。

@叮当响:都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今年我又回家了,代价是要以吃半个月的泡面为代价。过年花销实在太大,送红包压岁钱、请客、送礼、往返车票,对于收入微薄的我来说,压力山大。

@别逼我:为什么不想回家过年?还能因为啥,逼婚呗!人家孩子结没结婚跟我有啥关系,这有啥可比的!我单身,我丢谁的脸了?!

@买不起:特别讨厌我大姨她们每年都要问我什么时候买房,显摆他们家在上海有两套房,还有一辆豪车,有什么了不起嘛!

这种种现象都逃不出一个“比”字,使得新年带有了攀比的意味。

大家千里迢迢,甚至是千辛万苦返回家乡,为的是和亲人团圆,享受亲情的关爱。

如果遇到亲朋好友夹杂私心的各种旁敲侧击,各种显摆炫富,相信那些日子过得不太顺心的朋友内心必然会产生种种反感,但苦于亲情等亲密关系无法宣泄从而默默忍受,对年味感的寡淡甚至反胃,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一些生活顺遂的朋友,也许会因为亲朋好友的各种吹捧,心态上飘飘然,也加入了攀比的行列,言语间流露出的优越感,对其他内心脆弱的亲友造成伤害和痛苦。

另一类型的“恐年族”,是过年期间各种聚会应酬太多,让人身心俱疲、难以招架。

这类人,因为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宴请,在酒桌上无法抵挡轮番的劝酒。他们赶场子、吃流水席,导致肠胃不堪重负。“上顿陪,下顿陪,终于陪出了胃下垂。”(本山大叔名言)

车轮战的饭局、带不够的礼品、发不完的红包,对于不少人来说,春节几乎成了“春劫”。

究竟是时代变了,还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原因导致“年味”渐失,甚至出现“恐年族”呢?我想读者朋友们心中差不多有了答案。

显然,当过年掺杂了功利、攀比的成分,就不可避免地变味了。

人们在过年时表现出来“功利心”,是因为现代社会,心为物役,已成为常态。

外界的物左右了我们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认为,过年的幸福快乐要建立在“大吃”、“大喝”、“大玩”的基础之上,否则过年和平常的吃喝玩乐有什么区别呢?

亲朋好友在过年时候的聚会,俨然变成了“一年工作业绩评比表彰大会”,失去了融洽亲情、共叙友情的初心。

人的快乐真的是建立在吃喝玩乐基础之上的吗?

人的幸福感真的是建立在和别人的比较优越感之上的吗?

没钱、没地位的人就没有快乐了,或者快乐程度就低吗?

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来听听阳明先生怎么说:

原文 

《传习录·答陆元静书》【一六五】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令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译文 

来信写道:“从前周敦颐先生常常要程颢寻找孔子与颜回快乐的原因。请问孔子、颜回的快乐与七情之乐是一样的吗?如果是一样的,那么常人依循自己的私欲便能快乐,何必还要学做圣贤?如果另外有真正的快乐,那么圣贤遇到大忧、大怒、大惊、大惧的事情,这个真正的快乐还存在吗?况且君子常怀戒慎恐惧之心(注:戒慎恐惧,儒学术语。是指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终身都怀有忧虑,哪里还有快乐可言?我素来多烦闷,不曾体会过真正的快乐,现在十分真切地想寻找它。”

复圣颜回

(阳明先生答)孔子、颜回的快乐是心的本体,虽然不同于七情之乐,但也不外乎七情之乐。虽然圣贤另有真乐,但也是常人同样具有的,只不过自己不知道,反而自寻许多苦恼,自行迷茫、遗弃真正的快乐。

虽然在苦恼迷茫之中,但是真乐又时刻存在,只要一念开明,反求诸己,就能感受到这种快乐。我每次和你讲的都是这个意思,而你还问我有什么办法可寻,这未免是骑驴找驴呀!

解读

书信中提到孔子、颜回之乐。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此后终生师事孔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跟随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蔡间遇险时,子路等人对孔子的学说都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始终不渝,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后很高兴。

孔子常夸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颜回家庭条件艰苦,每天吃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颜回向孔子行礼

安贫乐道,这就是颜回的快乐!

陆元静来信问阳明先生,孔子颜回的快乐与我们普通人的七情六欲的快乐是一样的吗?

阳明先生回答说,孔子、颜回的这种安贫乐道之乐,和我们普通人的快乐并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的快乐原本就不依赖于外物,这是作为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

但是现代的人呢,平时忙于追名逐利,已经习惯性地认为快乐是建立在物质享受基础上的,忘记从自己内心去寻找快乐,茫茫然去向外追求。

比如追逐不当的利益,从社会的夸赞中获得虚荣感、讨好别人来获得安全感,等等,不仅丧失了本真的快乐,反而自寻许多苦恼,茫茫然向外求索,还在到处求问怎么样才能快乐,简直就是“骑驴找驴”。

阳明先生在《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三)中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我们看顾自己的内心。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找到自己的“定盘针”。

当人们发现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之时,就不会被外界所左右,就能生活得自得其乐。

年味,说到底,是人情味,是亲情的温度,是人与生俱来的孝悌慈的自然流露和表达,是不需要过多修饰和包装的人间真性和真情。

以纯乎天理之心,不夹杂任何私心杂念,诚意去表达我们对长辈的爱就是孝,对兄弟姐妹的爱就是悌,对子女晚辈的爱就是慈,一家人把爱汇聚起来,汇聚在年夜饭的大圆桌上,就是浓浓的“年味”呀!

“年味”并没有走远,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再茫茫向外求了。

只要我们向内心求问,从心出发,感受亲情的温度,在即将到来的春节里,就能找回久违的、浓浓的“年味”!


致良知学舍(微信公众号:Yangmingis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