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说鱼出游从容很快乐,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断定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子答,我不是你,所以我当然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快乐与否”这件事,同理,你不是鱼,你也当然不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你是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来问我如何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濠上知道的。
第一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与否)。快乐是属于内心的,严格来讲只有当事人觉得快乐才是快乐,他们不能替代其感到快乐。但快乐是可以感知可以推断的,庄子正是从鱼出走从容感知推断鱼很快乐,当然,这种推断方法不能保证必然正确。
第二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庄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用类比的方法反问。如果我不是鱼就不知道鱼快乐与否,那么你不是我,也不会知道我是否知道鱼快乐与否这件事。这里是一处偷换概念。如果我不是鱼就不知道鱼快乐与否,你不是我,也不会知道我快乐与否。把快乐的感知,替换为知道一件事情的真相。知道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判定的,不以人的感觉意志为转移,此处庄子的辩论属于诡辩。惠子只要论证鱼的快乐与否只有鱼知道,其余任何人只能猜测,而不是真的知道。庄子是任何人,所以庄子不知道。
第三问,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惠子用庄子的思路,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是否知道鱼是否快乐这件事,同理你不是鱼,也不会知道鱼是否快乐。可怜惠子自己已经被庄子思路带走,两处概念不对等都没有发现。但即便这样,以其人之矛攻其盾,庄子的诡辩仍然被揭穿。
第四问,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第二次运用偷换概念的方法,你问我怎么知道表明你自己已经认可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这件事,来问我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呀,是在濠上知道的。
研究中国古代哲学一定会讲到庄子、惠子,道家,名家。这一段辩论的胜负大家一看自明。但这不是重点,庄子门人之所以记录下这些,不是他们没有想明白谁对谁错,而是在庄子的理论里对就是错,黑就是白,蝴蝶就是庄周。所以庄子中有一篇叫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