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杂记(141)合作与煎熬

2020-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参加工作室启动会。现在我既是陈曦市级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又是区级名校长工作室的成员。双重身份,带给我更多考验,相信也会带给我更多收获。

启动仪式第一项是自我介绍。工作室提前告知我们交流的板块:基本信息(包括个人优势及主要成绩)发展愿景、团队贡献,让我们做好PPT,准备1-3分钟的发言。

我直接做成了简答题,每个题都是思考后留下最核心的内容。按照签到表的顺序,我是第一个做自我介绍。发言前主持人再三强调不能超时。因此,本来准备案例阐述的服务部分,我都省略了,生怕第一个发言就超时,影响后面的进程。

听其他同伴的自我介绍,或诗意、或唯美、或风趣、或发散……我感觉自己有点辱没语文老师的名号——实在是简介——特别简单、特别直白的介绍。汗颜!

第二项是马主任做专题分享《陪伴-协同-提升》,她将自己在导师的引领下,带领一个团队酸甜苦辣的历程真实地呈现给大家。回眸篇,有初始的喜,有过程的累,有后续的顺,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带领团队的不易。认识篇提炼的六个一,很精炼,也很有凝聚力。组建篇的六步(一、了解伙伴,细化职责;二、制定规则 人人平等;三、吃苦在前,以身作则;四、宽容理解,赏识激励;五、加强培训,细化方法;六、及时反思 集智共筹),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管理学的很多内容:先管人,再管事,再由事管人,最后被管理者学会了自主管事。团队这样带领最有效。成果篇里的那些词我很喜欢:温馨、和谐;自觉、自主;流水、流畅;团结、协创。提升篇的亮点,是我们都应该关注的素养与品质。

第三项是导师引领。在正式沟通工作室发展规划前,导师很真诚地跟大家沟通为什么要将市及语文名师工作室和区级名校长工作室合并在一起做活动,并以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学会了管理,带领班级,语文教学,教育研究等效果完全不同,就是洞察力也会比一般人强。她以现场举例:“第二项交流的时候,我就洞察到有的成员参与度不够,可能是因为身份是参与语文学科工作室,觉得管理跟自己没有关系。请大家谈一谈:听了马主任分享的管理案例,到底有什么收获?”

发现问题,又把问题抛回去,智慧的导师!

伙伴们都侃侃而谈。听着他们的发言,我深受启发。

也许是我本来就在做班主任,也在做语文老师,现在又是中层,以前配合过团队,也带领过团队,做过中层助理,后来又在中层待过好几个部门,大家的话题让我听后特别有感触,所以申请了主动发言,回应大家的分享。这跟我的性格好像不搭。平常的团队活动中,大多数时候我都是一个安静的倾听者。我最怕即兴发言,害怕自己说话不够漂亮,害怕表达不够精彩,害怕条理不够清晰。一句话,害怕丢脸。今日的即兴发言,纯属于有感而发。为了鼓励自己,就算是挑战自我吧。其实现场我到底说了些什么,我记不太清楚,只能把我当时心里想法的大概意思记录下来。

管理到底跟老师专业发展有什么关系?听了马老师的分享,本来迷茫的我内心变得敞亮起来。

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马主任的管理模式(了解团队-统一认识-分工合作-规则先行-宽容赏识-细化指导-反思集智)非常实用。带领班级,首先得了解学生,了解家长;然后要制定班级建设规划,统一认识;接着就要培养学生管理团队,分工合作,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实施的过程,需要规则,需要宽容,需要赏识,更需要细致的指导,还需要带领孩子们学会反思与调整。

作为语文老师,同样可以化用这七步来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管理。

作为配合管理者来说,明确自己的职责,清楚事情的规则,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样也是一种管理。

作为团队管理者,了解团队,用人之长,团结协作,情感支持,行为指导,反思提升,仍然是非常实用的管理流程。

作为中层,上传下达,要有很强的理解力和沟通力,还有要有执行力和反思力,更需要包容力,才能避免做“夹心饼干”,高效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也是一种管理学的修炼。

再推而广之,可以延续到对自我的管理。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管理好自己的精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管理好手上的人和事。这也是管理学上的一种境界吧!

不知道现场自己有没有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但是这样复盘自己的发言,很有意思。如此应该更有利于培养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吧。

最后导师给我们解读了工作室规划。

喜欢这样的文化主题:协创,让每个生命都闪亮。协同,共创,抱团成长,所有的成长,最终指向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成长。

喜欢工作室的发展愿景——两个走向。由学科名师走向学校管理者;由学校管理走向协创治理。这样的愿景里,我们能够透视其中的民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而这三性,应该是一个团队能够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基石。

喜欢这样的发展内涵:课程领导力;教师发展力;学术研究力。这正好是我加入名校长工作室最想提升的“三力”。导师真的太厉害,能够洞察到工作室成员最核心的需求。

喜欢这样的研修思路:“四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发现为原点;以问题解决问路径;以问题建模为成果。近两年我的语文教学研究方向,就是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真实困难,以问题为导向,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导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出课堂。工作室这样的研修思路,让我的眼界更加开阔了。原来,问题解决模式还可以这么运用。特别是最后一步“以问题建模为成果”,我们平常的运用,更多止步于问题解决。差一步,就是天壤之别。

“只有哲学级的洞察,才会有原理级的解决方案。”导师的这句话,让我想起新网师郝晓东院长晾晒的一段话:爱因斯坦说:“你无法在制造问题的同一思维层次上解决这个问题。”当遇到难题时,提高思维层次,问题可能就会变得很容易解决,甚至连问题本身都会消失。这与导师的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喜欢预期目标“五个一”:建立一个组织(协创型);带动一支队伍(三名一特);开展一项研究;培养一批干部;出版一部专著。这些可量化的指标,不一定每一个人要全部达到,但是朝着这个方向,也就有了动力。

早上还在和欧谈论,自主规划里,应该有可量化的目标,可执行的方法,可持续的动力。下午的学习,就遇见了最好的引导。

导师还详细的沟通了什么是协创型组织建设,协创机构的组织,协创同心圆的形成,最后提出“五成”期待:成全、成长、成果、成器、成功。

还是用导师的结语做今日记录的结语:

低级的欲望通过放纵就可获得;

高级的愿望通过自律方可获得;

顶级的愿景通过“合作与煎熬”才可赢得。

期待合作与煎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