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成长]婚姻育儿家庭教育

孩子该不该打?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再生气也不能打

2019-07-16  本文已影响25人  亮乐的姚小姐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等几乎被奉为教育孩子的金规玉律。

汪涵曾经说过一句话:“父母的双手的用来拥抱孩子的,而不是用来打孩子的”

但在生活中,仍有很多父母都会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对孩子动手。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了仁慈;在皮鞭下长大的孩子,只会产生仇恨。”

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不打要如何教育孩子?相信这是很多家长困惑的问题。在这里提醒各位家长,这三个年龄段的孩子再生气也不能打。

一、3岁以内的孩子不能打

有句老话说,“打哑巴孩子有罪”,就是指家长不可以动手打还没有学会说话孩子。

3岁之前的孩子是心理成长最重要的时期。

这一阶段,孩子的活动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主要是一系列因为吃、喝、拉、撒、睡带来的条件反射,是缺乏规则意识的。

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自主性与羞怯、疑虑之间摇摆的状态。

如果这个时候对孩子进行打骂,不仅没有警示作用,还会让孩子对自身的行为感到疑惑,进而感到羞耻。

长此以往,就会养成胆小的性格,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家长该如何做?

首先可以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家长可以不去搭理他,慢慢地,他就会形成一种意识:这种哭闹的方法是没用的。

家长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予以积极回应,这会让他们在自己哭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联系。

家长还可以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不要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了。你把愤怒生气写在脸上,孩子看到了自会停止。

二、6岁以后的孩子尽量少打

6岁以后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已经是懂道理、明是非的年龄。

在这个阶段,无论是行为暴力还是语言暴力都会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也很有可能发展出懦弱自卑、自我认知低下的性格,对孩子的人际影响造成不利影响。

并且父母的打骂很容易抑制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变得畏手畏脚,缺乏好奇心和热情。

家长该如何做?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听得懂道理了。

首先我们要给孩子说话和解释的机会,弄清楚他的心中所想,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行为。

当我们认为孩子不可以再有下次的时候,就要看着他,严肃地指出他的错误。

情绪要稳定,语言要简洁,千万不要喋喋不休地唠叨。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和孩子唠叨一堆,却往往说不到点子上。

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相反还会产生超限效应,让孩子有逆反心理。

我们要一定要记住一点,我们责备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千万不要批评孩子的人格或人品。

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只是对他的行为不满,对他是一直尊重并爱着的。

最后,我们要告诉孩子,虽然犯了错,但是我们对他的爱不会减少一丝一毫。

犯了错就批评,无关乎爱与不爱。

改正了,这事就翻篇了,既往不咎。

三、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打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长了犄角的小马,既倔强又刺儿头。

他们不想被家长管过分呵护,总是处处顶撞。

他们总想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穿标新立异的衣服,穿耳洞,戴耳环,吸烟......

面对这样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忍不住一巴掌打下去。

这样做不会起到任何作用,他会感到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严重践踏,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你越想控制,他们越是不屈;你越是打骂,他们越是叛逆。

想控制他们像控制几岁的孩子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从青春期一开始,无论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身心就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所占据和控制,想法和行为都将产生巨变——这股力量就是荷尔蒙。

科学家发现,荷尔蒙使大脑中掌管情绪的地方——杏仁核特别活跃,因此青少年的情绪起伏都比较大。

所以,青春期孩子的情绪很容易被荷尔蒙折腾得阴晴不定。

青春期的孩子爱发脾气,易怒,不听话,并非故意和家长对着干,更多的原因是身体里的荷尔蒙在作祟。

家长该如何做?

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少一分责怪,多一体谅,多一点耐心和包容。

和青春期孩子建立良好关系的最好途径就是平等、尊重。

父母要努力和孩子站在同一阵营,保持亲子沟通的顺畅。

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不要干涉、侵入太多。

教育孩子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家长也要多反省自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