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笑中藏悲,生存的全部意义
最近,《我不是药神》已经不再是一部电影,而是在口碑的烘托下成为一个独特的“现象”,而上一次爆发出如此大量级影响力的电影,是《战狼2》。但事实上,“药神”的辐射甚至比“战狼”还要广,除了豆瓣网友和自媒体等口碑引领群体,就连以年轻粉丝聚集的饭圈,也爱屋及乌将徐峥纳入她们的pick范围,让“山争哥哥”成为新媒体的流量担当。
所有人都在讨论韩国的《熔炉》,印度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以及去年底上映的《神秘巨星》这样的既有商业价值,也聚焦社会问题症结的有温度的电影。我们为什么没有呢?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终于,今年,我们也有了一部这样的国产电影。很可能,这部电影应该能刻在中国电影史上,成为永恒,永留人心。
罗伯特麦基说:故事是生活的比喻。那么,《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个恰当的比喻,好的电影就是应该让人又哭又笑,电影放完,观众不愿离场,就坐在那,把眼泪擦干。片尾的字幕也给出了交待,万众聚焦的高价抗癌药物被纳入医保,国家承担高额费用,癌症患者看到了希望。
对真实事件主人公陆勇的戏剧化处理,陆勇一开始是抱着怀疑态度的。陆勇本身是白血病人,代购印度高仿药是为了自救以及救人,电影中的徐峥唯利是图与原型人物不符。徐峥解释说:“角色的小人物部分是属于我的,英雄部分是属于你的”。对于原型人物的艰难和不易,我们更应该给与理解和赞扬。
除了对主人公的戏剧化处理之外,片中还增加了黄毛、神父、舞女、知识分子具有社会代表性的角色,他们承担了各自的戏剧功能。这个卖药“五人组”里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撕掉善良的标签后,他们也只是一位想救女儿的母亲,一位不想拖累家人的黄毛小子,一位想听到儿子喊声爸爸的父亲,一位自救及救人的神父。这些生活中的小人物虽然患病,但他们活得比谁都认真。
电影中徐峥的细节表现力非常的强悍,特别是微表情、神态、镌刻得非常好。王传君完全是豁出去的表演,章宇演的黄毛,静动完美,一切都浑然天成,谭卓精细温润,撑住了女主,周一围撕裂,有厚度。演员的演技无疑是这部电影的加分项!
影片点映之后,自媒体宣传炸裂开来。“黄晓明爆粗口、痛苦三次,表示倒贴钱也想演这样的好作品”,无疑是宣传噱头。如果是习大大看到这部电影肯定也会感动哭,到时候的宣传标题又会换成其他的。谁哭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本身带来的力量足以感动大众,足以让人深思。
观影过后,韩寒发文直言《我不是药神》是一部了不起的电影,不仅推动了现实的进步,演员与导演的表现也都属一流。其中韩寒也提到了一点,是我本人非常赞同的。他说,为了戏剧冲突,片中唯一的反面角色是研发新药的药企。事实上,一些药企为了研发新药,时间成本是数十年甚至是几十年,投资成本都是几十亿,又是还一无所获。本质上,正是因为有他们的研发,很多绝症才有了希望。这不是非黑即白无奸不商这么简单的问题,不希望观众在看完之后把怨恨宣泄在那些研发新药的药企身上。他们不是坏人,也会歪了这部片子的良苦立意。医疗保障才是我们关注的点。这部电影和它背后真实的故事所带给社会的贡献也在于此。
这里重点要夸奖王传君同学。对于王传君拒绝出演《爱情公寓》大电影的行为,一开始观众是不理解甚至是不能接受的。这是王传君自己对自己负责,不做别人眼中的俗世之事。现在他终于火了!终于摆脱“关谷神奇”的标签,成为“吕受益”,以后肯定也会成为其他什么人,但重要的是,它是王传君,而不是“关谷神奇”。对于片中吕受益的眼神,像刻在脑海里一样深刻,无法忘记。当他摘掉三层口罩,露出了一个怯弱的、卑微的笑容。他受了那么多罪,挨了那么多通,却从来没有抱怨过社会的不公,朋友的不义,他只是沉默着,沉默着,被人看到了,也不过是给出一个怯弱的、仿佛生怕打扰了谁的苦笑。在那一刻,王传君变成了我们,千千万万个生如微尘的、卑微生活着的我们!
虽然完成度很高,立意很好,但我认为在编剧情节上有一个漏洞。程勇在吕受益死后,看到这么多病人渴求、卑微、绝望的眼神之后决定重新卖药,完成自己的“救赎”。但药源切断之后,程勇宁愿自己赔钱也要以500的价格卖给病人,这样从“烂人”到“药神”的转变,心理动机是不是不够充分呢?或者是有“主角光环”,也或许为了救赎而救赎。
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我想到一件事:如果法制不完全,法律不完善,世界注定会黑暗,如果黑的变成白的,白的变成黑的,真药变成假药,好人自然就会变成罪犯。制度不完善,人性就会黑暗,比假药更可怕的,是人心是假的、制度是假的、善良是假的,人们对假的还不在乎。
电影给了我们这样的警惕和反思,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