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中国流 氓史
什么是“流 氓”?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解释的:“流 氓,一般是指不务正业、经常寻衅闹事、文化素质较低的人;也指那些对他人不尊重、对他人有语言攻击或行为攻击的人。”
如果按照这样解释的话,那“流 氓”无疑就是一个贬义词,而且它所代表的还是一种极 其负面的行为。
但是在古代,从先秦时期开始,到清朝结束,“流 氓”都不单单是一个贬义词,它的含义比现在的更宽泛,代表的人群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宝良教授的这本《无籍之徒:中国流 氓的变迁》(以下简称《无籍之徒》)里,就讲述了“流 氓”这一群体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
《无籍之徒》原名是《中国流 氓史》,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国历史上流 氓阶 层及其活动的论著。现在的这版是增订版,它不但改了书名,更重要的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
关于书名的变化,其实我自己个人还是觉得原来的《中国流 氓史》更贴切一些,不过这个名字似乎不太容易过审。可能正因为这样,所以在新版时才换了现在这个名字的。
在写作这本书时,作者为了准确掌握关于流 氓的第一手史料,翻阅过很多书籍,查找过很多资料,从“四书五经”到“二十四史”,从先秦诸子到《全唐文》,从野史笔记到官方实录、司法文书,以及后期的一些地方志。
所以在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本《无籍之徒》里,其实融合了很多经典书籍中关于“流 氓”的知识点。
书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先秦时期和金、元时期这两个历史时间段里“流 氓”的别称以及它们所代指的人群。
从先秦时期开始,就已经有“流 氓”的存在了,只是那时并不叫“流 氓”,而是叫“惰民”“闲民”“罢民”“谪民”等,不过它们的意思都是一样的,专指那些脱离了农业生产劳动的浮游之民。也可以说,先秦时期的流 氓,其实主要就是指流亡之民。
到了金、元时期,在当时的戏曲方言中,流 氓被通称为“无徒”或“无籍之徒”,主要是指那些没有在户籍上登记的游民。而“无徒”一词并不是在这一时期才有的,早在汉代时,“无徒”就被称为“亡徒”了。
尽管这本书里讲的都是“流 氓”的变迁史,但我想,其实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在那一时期,不同人群的各种不同社会活动,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生活状况。
虽然从古至今,“流 氓”所代表的似乎都是一些不太“正面”的形象,比如先秦时期的流亡之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无赖少年、轻薄少年、恶少年,隋唐的市井凶豪、无赖贼,宋代的闲汉、破落无赖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流 氓”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是占有一定重要位置的,也带来过很多深远的影响,否则也不会从先秦时期开始,直到现在依然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