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作家文学梦文学社中国经典古诗词

【其实唐诗会说事儿】李峤:郢中吟白雪

2021-04-09  本文已影响0人  江岚_美国

一落笔,李峤就用古时候的大名人来说明“歌”这个东西有多么了不起。“汉帝临汾水”,,说的是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去祭祀后土,走到一半,传来了南征将士的捷报。他当时就把那个地方改名为“闻喜”,这个地名也一直沿用到今天。当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十月份,汉武帝和群臣坐在大楼船上,泛舟汾河,到了中流饮宴,触景生情,就写下了他注明的诗篇《秋风辞》。“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这是中国诗歌史上悲秋的名篇。那个时候诗歌和歌诗不分,所以这首《秋风辞》就是汉武帝这么伟大的人唱出来的歌了。

下面一句“周仙去洛滨”,指的是像神仙一样的先贤周公在洛邑制礼作乐。周公,就是我们今天做了一个什么奇梦怪梦,要请他来解释一下的那个周公。周公旦,姓姬,名旦,因为他的封地在周,他的爵是尚公,所以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曾经辅佐周武王,灭掉了商朝。然后,周武王驾崩以后,即位的陈王年纪还比较小,由他来摄政。到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他开始大规模地营建都城洛邑。建成之后,他召集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庆典,在这里册封天下诸侯,而且宣布各种典章制度,谋划周王朝的长治久安。庆典当中,为了祭祀文王,周公又主持了为传统的乐舞配上新的歌词,制作了一出致敬周文王的乐舞,正是他制礼作乐的代表性的场面。所谓制礼作乐,不仅仅是说他给原来的乐舞旧曲子换一段新歌词,而是他根据等级的概念,把用乐的类型、乐器的数量、乐舞的人数多少分出了一个尊卑贵贱的格式,一个规制。从此以后,国家意义上的礼乐和民间的俗乐就正式分开了,形成中国用乐传统的两大体系。所以这个周公,他在洛水河畔唱的不是一般的歌,那是一首千秋万世吟唱不绝的歌。

接下来一联,“郢中吟白雪,梁上绕飞尘”,李峤要说歌本身,对于人,对物可以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力。前面一句说的这个故事,其实我们大家比较熟,就是《战国策》里宋玉给楚王讲的故事。有一个人在郢中的街头唱歌,他先唱的是下里巴人,有好几千人跟着他一起唱。在唱到《阳阿》《薤露》,跟上的也有好几百人。等他唱到《阳春》《白雪》,能听懂的就剩下几个人了。这个故事就是“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这三个成语的出处。第二句“梁上绕飞尘”,也是典故。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很会唱歌的鲁国人,他一开口,发声清哀,歌声清亮到可以把屋梁上那些天长地久的灰尘激得飞起来。

再接下来,形容歌声本身,“响发行云驻,声随子夜新”,一旦唱响,过往的云朵都要停下来,而且余音久久不能断绝。其中,“行云驻”也还是典故。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一个叫做薛谭的人,他去拜一个叫秦青的歌唱家为师学习唱歌。当自以为学得差不多了,他想回家去,他老师秦青呢,就一直把他送到郊外,打着节拍唱起歌来,给他送别。一时间声震林木,响遏行云。薛谭听了佩服得不得了,知道自己没有学到他老师的真本事,家也不要回了,就跟着秦青继续学习,后来终身都没有离开。

到最后一联,“愿君听叩角,当自识贤臣”,意思是说,但愿君王们都能听见《叩角》这样的歌,懂得重用忠臣贤臣。“叩角”这两个字,“叩问”的“叩”,“牛角”的“角”,说的是春秋战国时候有一个齐国人,他的名字叫宁戚,很有才干,也决心干一番大事业。他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就想去投奔,谋一个出路。问题是他手头也没有一块像和氏璧这样的稀世珍宝拿去进献,也没有什么达官贵人可以去引荐他。他就只好自己混在去齐国做生意的商队里面,当一个下等的奴仆,心里面想着到了齐国混进去再说。有一天商队到了齐国的都城,到门口的时候是晚上,城门都关上了,这个商队人马就扎在城门外过夜。正好那天晚上齐桓公要迎接一个重要的客人,开门出城来了。城门口的夜晚一下子灯火通明,而且人马喧哗。宁戚这时正在喂牛,远远地看见了齐桓公,就忍不住用手敲牛角,放声悲歌。唱的无非就是自己多么怀才不遇之类了。哎呀,唱歌唱成这样的,肯定不是寻常人。然后齐桓公就找到他,把他带回去,也让他做了官。这个齐桓公得宁戚,是一个很经典的故事。通常就用来劝谏居于上位的人,应该不拘一格用人才,宽待人才。

到这里我们把李峤的整首《歌》细读完了,整首诗的字词是很雅致的,一连串的典故也都紧紧围绕着主题。从技巧上来讲,真的是登峰造极了。可是除了最后一句不痛不痒的感慨之外,我们还能读到什么情感,或者情绪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