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我不需要应援——让流量主导市场是演艺圈的悲剧
肖战5月10日晚微博发声“我不需要应援”引发热议。
从“227事件”肖战失声,到4月25日发布新专辑《光点》销量突破华语乐坛记录,到5月9日抗疫纪念晚会演唱《竹石》,作为流量明星,肖战的一言一行都足以引发热搜。“227”事件本质是资本追逐流量,反被流量反噬。让流量引导市场,本身就是演艺圈的悲剧。
流量=金钱,资本对流量的疯狂,让粉丝团体掌握话语权
肖战成为流量始于2019年《陈情令》的热播。
在此之前,肖战出道4年,是演艺圈小透明,不温不火,乏人问津。
《陈情令》热播后,肖战综艺、代言接到手软,一跃成为2019最具商业价值艺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9950338/27c215a9ecee9a0f.jpeg)
这一切,源于流量。
近年,“粉丝”由大众所熟知的食物变成一群有狂热爱好的群体,并衍生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明星,则是粉丝经济的最大受益人,形成了 经纪公司制造流量,粉丝拥护流量,资本追逐流量的粉丝经济模式。
粉丝团体也由最初的对偶像的单向追求、和偶像双向互动发展到养成式追随,粉丝团体具备强有力的组织力、传播力和造势力;明星依托粉丝团体的高参与度与高流量,吸引粉丝主动规划、参与、应援、甚至运营推广活动,粉丝在明星营销活动中的助推力早已经成为明星不可或缺的传播战略之一。
而粉丝也因此由过去毫无话语权的角色,转变成为了强话语权。
227事件后,肖战的失声,也源于资本对于流量的屈服:得罪全世界,也不能得罪粉丝,只要能够继续讨好粉丝,粉丝愿意继续为偶像买单,那么资本就不算失败。
流量=低龄化粉丝,资本对流量的讨好,生产大批量质作品
肖战的微博的粉丝突破了3000多万,这3000多万粉丝主要都是些什么人?
从粉丝的年龄分布来看,20岁以下的00后粉丝近40%,20-25岁的粉丝近35%,30岁以上的粉丝群体不到4%,换句话说,肖战粉丝低龄化严重。这样的粉丝群体,心智不成熟,极其容易在追星狂热状态中被煽动做出极端化的行为。
肖战5月10日晚发文“我不要打榜”,也是源于其粉丝95后小学教师,在上课期间让班上的学生为肖战应援,并引来央媒点名批评后的无奈之举。
资低龄化的粉丝下,让资本以讨好粉丝口味的IP剧盛行。2019年top50网剧中前8均是由热门IP改编。网剧中虽然不乏制作精良的作品,但普遍评分不高,豆瓣评分超过8分以上的仅3部。
这些剧集的模式利用热门IP的粉丝影响力,以小“鲜肉”演员为主体制作、宣发,快速进行变现,对剧本缺乏精细打磨、对演员演技缺少要求,品质也必然受到影响。
资本对流量的妥协,也严重影响到了好品质剧集的拍摄。偶像“带资进组”故意加戏、让实力派演员做配角衬托偶像明星的套路屡见不鲜。
比如《将夜》就请来了黎明、郑少秋、胡军、倪大红、金士杰一众实力派演员或者老戏骨来做配,但其故事脚本还是流于网络小说英雄男主开挂升级的个人英雄养成模式,作品缺乏深度。
近期热播剧《清平乐》带资进组女配“贾教习”疯狂加戏,戏份直追女一,不仅破坏原本剧情的完整性,还败坏了剧集的品质。
怀念让作品说话的时代
我怀念精心打磨出来的不朽经典——87版《红楼梦》。
筹备1年时间,演员学习培养一年,拍摄两年零一个月;故事邀请红学家担任编剧,剧情深得原著精髓;有限的预算内服化道精心制作;音乐更是塑造了《枉凝眉》等无法超越的经典;而“林妹妹”“宝玉”等经典角色30多年来还一直鲜明如初。
我怀念时代巨浪发出的高声呐喊——《情满珠江》。
演绎了时代下一群知青的命运之歌:七十年代下乡时的辛酸,八十年代返城时的艰辛历程,改革开放时期创业时的喜怒哀乐,年轻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浪潮紧密相依,作品浑厚有深度。
我怀念家长里短的平凡温馨惬意——《家有儿女》。
记录了重组家庭的下一对父母和三个孩子间的有趣故事,杨紫、张一山作为童星奉献了灵动演技,秒杀现在各种“鲜肉”演技。
……
那时候拍摄资金不充足,演员很多都不不是科班出身,那时候剧集也没有现在这么多;但是,那时候真好呀!那时候导演想的是如何拍好剧,编剧想的是如何写好剧本,“鲜肉”演员想的是如何雕琢演技。我怀念那样的时代。
资本的天性是逐利,好品质剧集需要精心打磨,资本根本不想等待;但以流量为导向,牺牲作品的品质与口碑,追逐泡沫的假象繁荣,无异于杀鸡取暖;随着低龄化粉丝们的成长和欣赏品味的提升,好品质的剧集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