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到骨子里的自律,从看完这6本书开始
每个人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也曾下苦功逼迫自己走上自律之路。
但最后修得正果的人少之又少,不是自律了一段时间又反弹,就是过程艰辛坚持不下去。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需要逼自己的自律,都不会长久。
有一篇文章里提到这样一个观点:
自控力是根植在你内心的梦想所演化的动力,而自律是这种动力下养成的习惯。
所以,真正长久的自律,需要从思想出发,认知的高度才真正决定了你的自控力强度。
那么,如何才能最低成本地提高你的认知纬度呢?
阅读,就是一个提高认知水平、投入产出比最高的投资。
读完这6本书,你离自律又近了一步。
这本书的作者凯利•麦格尼格尔教授,是斯坦福大学备受赞誉的心理学家,也是医学健康促进项目的健康教育家。
多年来,通过观察学生们是如何控制选择的,她意识到,人们关于自控的很多看法实际上妨碍了我们取得成功。
例如,把自控力当作一种美德,可能会让初衷良好的目标脱离正轨。
所以,麦格尼格尔吸收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最新洞见,为斯坦福大学她的学生们开设了一门“意志力科学”的课程,参与过这门课程的人称其能够“改变一生”。
这门课程,就是《自控力》一书的基础。
本书作者M•斯科特•派克,是一位杰出的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愈了成千上万个病人,并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下了《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本书的第一部分就向我们介绍了自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作者认为:
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实现完整的自我,获得心灵的独立。
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使心智不断成熟,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如他所言,至高境界的爱,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而不是墨守成规,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这又和开篇提到的“需要逼迫的自律,都不会长久”的观点不谋而合。
简言之,真正的自律,需要从思想上开始改变,思想上的自律,才能最终带动行动上的自律。
前面说到,思想上的自律,才能带动行动上的自律。
那么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李笑来的这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就是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时间管理,谈自律。
他在书中提到:
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你拥有你的大脑,并且你还可以控制你的大脑。
《美丽心灵》里的主人公约翰•纳什,就是历史上第一个 “用自己的精神战胜自己的精神病”的人。
他通过控制自己的大脑,终于不再为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并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不自律的问题,关键是要打开心智,让自己控制自己的大脑。
杜克大学2006年的研究报告指出,人每天有40%的行为是习惯促成的。
虽然每个习惯的影响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惯综合起来却能对我们的健康、效率以及幸福有着巨大的影响。
如果能发现自己的“习惯模式”,培养自律便不难。
《习惯的力量》一书的作者查尔斯•都希格,融汇各行业数十个生动的案例,告诉我们:
习惯不能被消除,只能被替代。
只要掌握“习惯回路”,学习观察生活中的暗示与奖赏,找到能获得成就感的正确的惯常行为,无论个人、企业和社会群体都能改变根深蒂固的习惯。
学会利用“习惯的力量”,就能让人生与事业脱胎换骨。
谈及自律,我们往往会把它和“坚持”挂上钩。
《放弃的艺术》这本书,却告诉我们:当目标无法实现时,当生活进入死胡同时,当生活中的意外给你出了难题时,放弃就会是一种有益的适应性反应。
虽然我们都身处“视放弃为最后的无奈之举,并极力主张坚持不懈”的文化中,但《放弃的艺术》却倡导人们改掉钻牛角尖、左思右想的习惯性行为,克服后悔的情绪。
掌握放弃的艺术,有策略地舍弃无法实现的目标,有助于确立新的目标,从而做出积极的改变。
作者佩格•斯特里普和心理治疗师艾伦•伯恩斯坦,通过本书向我们表明:
一味地坚持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取得成功。
为了让人生的意义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我们都需要掌握放弃的艺术。
书中讲述了很多令人信服的故事,提供了多个实用的测试表,指导我们制订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评估自己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协助判断是否需要做出放弃的决定,重新规划我们的人生。
相信读完这本书,你一定可以享用到,属于你自己的那块“梦想蛋糕”。
每个人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却不知道如何培养习惯,又或是在面对生活及事业瓶颈时无能为力。
《好习惯,坏习惯》共讲述了突破个人生活和事业瓶颈的14种习惯。
作者乔伊斯•梅尔建议,选中其中一个习惯,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重复去做。为你的胜利而庆祝,也不要为小小的失败而气馁。
习惯的养成向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需要花费时间的事情必定有价值。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这一刻的痛苦和努力,是雕刻在水晶上的生命之花。
希望每一个你,都能成为自律的自己。
作者:飞小白,精读主创,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