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有错吗?

2021-03-21  本文已影响0人  Sandy_Wang

孝顺有错,你有疑问吗?

你一定会说,当然!

孝顺父母孝顺长辈不是天经地义?

父母生你养你育你,到年迈体弱之时,你不孝顺,还是人吗?

还真说对了!

孟子说: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解释一下:孩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能称作是人;孩子不能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不能称作是父母的孩子。

难怪中国的父母容易威胁说“要和孩子断绝关系”。现代社会,断绝关系只是一个情感的割裂,但在古代,依照孟子的说法,父母如果和你断绝关系,你连人都不算了,社会身份被剥夺。

听起来是不是有些不舒服,有点别扭,难以下咽的感觉。

是的,中国自古以来的孝道就有点这个味儿。

【孝即顺】

自古之孝道,要求子女顺从。

如:“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不孝则逆,其实是不顺则逆,甚至是“无后为不孝之大”。

那些关于孝道的经典,无不强调,孩子需要无条件顺从父母,绝对遵从父母的意志,要为父母的感受负责。若违背,父母做任何决定都不为过。《二十四孝》中那些故事,深究一下,还真是“骇人听闻”,比如:郭巨埋儿奉母。

难怪,今天的家长们总是会因为“孩子不听话”而动怒,因为不听话则不顺,不顺则心里不舒服,愤怒情绪就遏制不住。

事情过后,又总后悔。成人人的理智告诉自己,这点写作业的事儿,跟孩子计较个啥?可那怒火根本就是身不由己。

这是被一代一代,整个家族、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的顺从文化压抑的情感,你不能特立独行,你不能违背父母之意愿,找什么工作,读什么专业,嫁什么样的人,他们都帮你想好了,那都是爱你啊,你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要“不知好歹”。

被压抑的自我、欲望和情感,总要有个出口。

【孝出假自我】

如此,孩子则成为父母的“自体客体。”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

什么意思呢?虽然对于父母而言,孩子是客体,是另一个人,但是,你还是父母自体的一部分。

孩子要完全如父母所愿,父母的愿望通过孩子的身体来实现。

“我都是为了你好”其潜台词是:“我永远是对的,错的永远是你,所以你永远要听我的。”

这就是我们孝道文化的核心,另一个事实是,这折射出父母一辈的全能自恋心理,用武志红老师的话说,都是“巨婴”。

《说文解字》称,“孝”的字形,即“子承老”,孩子要将老人承接在身上,这是共生。婴儿期的共生是合理的,婴儿的全能自恋和为我所用是保证他生命和活力的前提。成年后依然要求共生,以我的意志为转移,以我的感觉为核心,则必然是冲突和病态的。

每个生命都应该是独立自主的。

马斯洛讲“自我实现”,罗杰斯讲“成为自己”,存在主义哲学讲,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温尼科特讲,真自我

所以,过度强调孝顺,孩子无法发展自我,他们所有的决定都要以父母的感觉为中心,满足了父母的感觉,才能获得关注和爱,这样发展出来的都是“假自我”。孩子缺乏思辨、缺乏创造力、缺乏主见,甚至缺乏活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为可悲的是,等到孩子成为父母,又一一反客为主,同一模式沿袭到下一代,将强意志给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轮回循环。

一个有意思的发现是:小时候越是听话、顺从的孩子,为人父母后,越是坏脾气。越是看上去唯唯诺诺之人,真愤怒起来越是不可思议。

【孝之愚】

国人的孝,多少是带着愚的。

必须愚才能孝,也才能顺

因为不愚的人会尊重自己的感觉,尊重自己的判断,就不愿意顺从别人。

而这种“真傻”或“装傻”+顺从+崇拜的状态,居然是中国式人际关系的“葵花宝典”,尤其是上下级关系或官商关系。

【孝顺有错吗?】

你以为呢?

对父母长辈敬且爱,这是对的。若核心为顺,则是变味儿的爱,畸形的关系。

在中华沉淀五千年的文化里,“听话、顺从,按我的意愿行事”好像比爱我、敬我来得更重要。不听话则不爱不敬不孝,这是我们要看到的。

一个没有真自我的人,没有真正的爱。

爱里都是期待、控制或讨好、妥协。

所以

面对父母,且敬且爱,也请他们支持你的精彩。

当然,结果,看造化。

面对孩子,爱与责任并重,尊重与边界皆有,鼓励并支持他们,活出自己的精彩。

结果,看你努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