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能力陷阱,以游戏心态重塑自我:在思涵读书荟共读《能力陷阱》的
作为思涵读书荟的一员,也是一位从传统行业退休的60后,我常被问到一个问题:“退休后为什么还要折腾读书这件事?”答案很简单:成长从不是某个年龄段的专利,而是贯穿一生的修行。最近与书友们共读《能力陷阱》,书中关于“扩展自我概念”的论述让我豁然开朗——原来,突破固有身份的桎梏,可以像玩游戏一样充满乐趣。
打破“身份认知”的沉重感:从工作到游戏的思维跃迁
LinkedIn创始人雷德·霍夫曼曾用“牙线”比喻人际关系网络:明知有益却难以坚持。这何尝不是我们对“自我提升”的普遍感受?组织行为学中的“身份认知工作”指出,人们为塑造或重塑身份所做的努力,往往像读“自我帮助类”书籍一样——过程枯燥,效果滞后。
但《能力陷阱》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把身份认知当作游戏,而非任务。工作与游戏的本质区别,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心态。工作时,我们被目标、时间、效率束缚;游戏时,我们却能抛开限制,以探索者的姿态拥抱未知。就像一个刚入职的新人,若以“游戏玩家”心态自居,会更愿意尝试不同角色,而非困在“我是新人”的固定标签里。
三个“游戏法则”,解锁自我成长新可能
书中给出了将身份认知游戏化的具体方法,结合思涵读书荟“木成林计划”(输入)与“麦浪计划”(输出)的实践,我总结出适合普通人的行动指南:
1. 借鉴他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抄作业”
艺术家奥斯汀·克里昂的“报纸摘选”诗歌灵感源于前人,这让我联想到读书荟中“共读一本书”的意义。我们不必追求“原创”,而是可以像拼图一样,从他人的经验中汲取碎片,组合成自己的认知版图。例如,在共读《能力陷阱》时,书友们分享各自领域的转型故事,有人从教师跨界到自媒体,有人从会计转型为心理咨询师——这些鲜活的案例,正是我们扩展自我概念的“素材库”。
2. 从“表现焦虑”到“学习好奇”:销售员的身份重构
书中提到,销售不应困于业绩指标,而应关注“从客户那里学到什么”。这让我想起读书荟中一位60后书友的转变:她退休前是工厂质检员,加入读书荟后,从最初担心“学不会”到主动尝试写书评、做分享。她说:“现在我不纠结‘是否合格’,而是好奇‘今天能发现什么新观点’。”这种心态的转变,正是从“证明自己”到“探索可能”的游戏化升级。
3. 改写“人生故事”:每天一个新角色
夏洛特·比尔斯指导的玛利亚通过重塑自我叙事,从团队成员成长为领导者。这让我联想到读书荟的“麦浪计划”——鼓励大家将书中知识转化为生活实践,并记录改变。一位书友曾分享:“我原本觉得自己‘不会沟通’,但通过共读和输出练习,我重新定义了自己:‘我是一个正在学习倾听的人’。”这种动态的自我叙事,就像游戏中的角色升级,让成长变得具体可感。
在思涵读书荟:与一群“游戏玩家”共赴成长之旅
作为退休后重拾学习热情的一员,我深刻体会到:扩展自我概念,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为未来预留可能性。在思涵读书荟,我们通过“木成林计划”学习如何选书、读书、用书(输入),通过“麦浪计划”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输出),而共读《能力陷阱》这样的书籍,则像一场集体游戏——有人提供策略,有人分享经验,有人在尝试中跌倒又爬起。
如果你也曾因“年龄”“身份”“经验”而自我设限,不妨一起来读书:在这里,成长不是沉重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冒险。毕竟,人生这场游戏,最精彩的剧本永远是“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