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袋

大学时期给一个小学姑娘做家教,学到一种新事物——成长袋。顾名思义,成长袋里的东西见证着某个人的成长。小姑娘买的袋子很漂亮,将自己小学期间的照片和试卷按照顺序放在袋子里,以其见证自己的变化。当时的心情记得非常清楚,那是一种带着羡慕的震撼。惊讶于现在的孩子们如此幸福,这样有仪式感有意义的事情学校都组织开展了。哪像当初的我们,到高中大学也不会有意识去记录点什么,所有的痕迹留存要全靠运气。
这次逛励志堂科举匾额博物馆,遇到老馆长之后,他讲解的第一件物品就是一个箱子。这口箱子体型算得上庞大,高比宽长,长比高长,一共五层,和其他箱子不同的是带着四条腿。个人理解是与地面有些距离,用来防湿防潮。这个箱子学名是“屉式书箱”,作用是用来存放一个人自学堂开始的作品。结合古人纸张折叠的习惯,书箱的每层被设计为上深下浅的样式,是为了便于日常查找,不得不说设计者用心巧妙又很实用。这样的箱子已经很少见,稀奇到南京科举博物馆建立之初,与老先生协商,是否可以将此件展品转手,最终老先生未舍得割爱。
这是放在书房的大箱子不便移动,也有随身可以携带的书箱。在这个博物馆中有展览,在其他地方我也见过。印象中见过一个非常精美的书箱,脱胎漆器,盖子上写有“月升沧海”四个隽秀大字,箱身上则是整幅图画。这些美好的事物用庸俗的视角看,都是金钱堆积起来的,可未尝不是对书的一种爱护。一千多年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表达了世人对读书的希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递着众生对读书的敬仰。但也不乏“范进中举”“孔乙己”文学对科举的批判,让人欢喜让人忧。老先生对科举制度的分析定性为“成于制,败于度”,自成一家,很有道理。更重要的是这个定性不仅可以用于科举制度,更通用于现实中很多方面。可见,长久以来难以跨越的依旧是“人性”二字。
逛博物馆和看书一样,每一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收获,但若是你逛的多了,就会发现有些展品或传递思想之间会是相通的。“处处留心皆学问”。一个人逛博物馆,缺点就是想拍照的时候大多是受限的,优点就是走走停停随心所欲,可以毫无顾忌的了解自己想看的。今天提到的书箱,若不是老先生自豪的向我展示,我定然是瞄一眼转身离去,既不能看到它的内部结构,更别说了解关于它背后的前世今生以及八卦。
所以说,人生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看开点吧,年轻人!
阿淼写于2023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