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公益微讲座第三讲:促进性环境与成熟过程
上周四晚的殊安心理直播间,哲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世界温尼科特学会精神分析师候选人朱悦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特殊的自闭症专场公益讲座,亦即我们亲子系列微讲座第三讲——《促进性环境与成熟过程》。
为了方便各位家长和老师,以及其他感兴趣的朋友们学习与回顾,以下是我们根据老师的语音直播整理的讲义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与分享。
· 正 · 文 · 来· 啦·
◆ ◆ ◆◆ ◆
成熟过程与促进性环境
——谈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心智成长
✎✎✎
精神分析视角下的自闭症
这次讲座我要从精神分析的视角分享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理解,主要是基于温尼科特的情绪成熟理论,还有这些年来与自闭症的儿童家长和成年的阿斯伯格来访者们一起工作的经验,以及一些个人的思考。
也许大家不知道,精神分析治疗自闭症由来已久,甚至在阿斯伯格自闭症这些名称没有被提出来之前,精神分析就已经在治疗自闭症的儿童了,只不过那个时候被称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直到今天,精神分析依然是治疗自闭症的一个前沿阵地。
相比于大家比较熟悉的行为认知治疗,精神分析更注重人内在心灵的成长,更聚焦于去理解症状背后的含义,以及导致这个症状发生的机制。
基于这两点,我会大量地提及这个孩子发展的位置是在哪?我们对于一个孩子他的症状的理解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成长的位置和症状的意义及机制,这是精神分析带来的一种特点。
有人喜欢把自闭症的孩子来自星星的孩子,就好像他们不是人一样。其实每一个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冷漠无情,没有回应的,直到他们长出了一个有人性的一个自我,这个现象才会慢慢的改善。
而自闭症的孩子们,也许需要更多的时间和一个更适应性的环境,需要有人为他们付出更多,但是他们也是走在人类心灵成长发展的这个既定的发展道路上的,问题就是在于我们怎么去促进这种发展。所以作为本次分享一个总的哲学基础,我相信我们养育的是人。
“你我不分”——内在混沌的状态
关于“你”和“我”这样的词汇,大家是什么时候开始明确地去使用它们的?
众所周知,自闭症儿童有一种典型的症状就是“你我不分”,他们不能够正确的使用“你”和“我”这样的字。这个症状其实表明了他们内在有一种混乱,就是他们其实不能区分自己的内在和外在,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他是一个区别于外部环境和其他人的一个独立的个体。
精神上的出生——从意识到“自己”开始
其实当一个婴儿出生时候,他是没有自我和他人之分的,他内部可能是混沌一片,他觉得他自己就是一切。那么,这也就是说除了我们这个肉体被从妈妈的子宫中分离,出生,其实我们内在的精神还要再出生一次,也就意味着一个真正拥有心灵的个体,是从孩子能够真正的意识到他“自己”这一刻开始的。
而在这个开始之前,其实好多重要的事情已经发生了。除了基因和遗传之外,其实还有好多因素决定和促成了这个开始。本次分享其实主要就是要讲这个开始之前的这些事,因为自闭症的儿童,就他们精神发育成长来说,其实还处在这个开始的时间点之前。
“开始”之前发生了什么
开始之前:整合
开始之前发生的第一个事就是整合,整合时间、空间、躯体,还有好多感官的体验。就刚出生的一个婴儿,其实是非常忙的,子宫的环境相对于来说是比较恒定的,而当婴儿出生以后,他就接触到非常多的刺激,他会感到自己被放置在什么上面,然后背部有了一个支撑,会吃东西,会排泄,还有好多的气味、声音、触觉,周而复始,慢慢有了节奏,这就是他最初整合的关于时间空间的那些感觉。
这个时候,妈妈对于婴儿的抱持非常重要,这个抱持不但是指生理上,把婴儿的胳膊、腿、身体聚拢在一起,让他的踢和抓都有一个对象,也是指妈妈在精神上也抱持着婴儿,一直保持着对他的持续性关注,尽可能的去体会他的感受和去倾听他的哭声,而这些也被叫做原初的母性。对于婴儿来说,他的存在和安全完全仰赖于妈妈的这种抱持。
这个时期,在所有的促进性因素里面,环境的稳定和持续是最重要的。
因为婴儿依赖这种重复性的体验,才能整合一大堆乱七八糟的感觉。在我们看来其实一些很平常的事,可能对于婴儿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比如抱他的人不断的更换,因为每一个人抱孩子的姿势其实都是不一样的。
但是婴儿是不知道环境变化,也就是抱着他的人变了这件事的。所以在他的体验中,可能觉得他的脚一会在,一会就不在了,这样就会影响婴儿对他的躯体的一种整合。
如果说环境经常是这样变换的,而且有的时候这个环境可能没有顾得上孩子,比如他被放下来一直在哭,或者这个环境是侵入性的,比如这个婴儿不断的被吵醒,或者是他还不饿就被强迫吃奶,其实对于婴儿来说都是非常不好的事。
婴儿就会开始担心:我这么哭都没有人理我,我是不是要死,我是不是再也没有的吃了?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恐怖的一种体验,亦即对于死亡的一种焦虑。我们会看到有一些人一辈子都非常惊厥,然后不能够停下来,要一直忙个不停,其实就是早年的这种非常弥散性的焦虑造成的。
另外婴儿可能会有一种湮灭—崩解体验,就是他好不容易整合起来的这一大堆东西,突然都因为他的身体好像不存在了,而他还没有形成连接,也就好像那些东西都崩解掉了。
这个体验是令人非常恐惧的,比较像从那个悬崖上无限下落的感觉,这对于婴儿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一个体验,也非常的恐惧,而他可能就因此停止了这个整合的过程,也可能为了防御产生一系列的扭曲。
然而,对于自闭症小朋友来说,这些崩解、焦虑、恐惧的体验可能是是他们的常态,所以他们就有一个症状,就是喜欢像汽车、火车、建筑物墙壁等特别坚硬的东西,因为这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安全。当然他们在喜欢这些东西的时候,可能把自己内在需要保护的一种状态也投射上去。
时空整合、躯体整合这些事其实非常重要,作为成人,我们的很多症状其实都跟这种整合没完成有关系。比如有些人走着走着,胳膊就磕在门框上了,就是躯体没有整合好,或者就是不分东西,也不分左右,这其实是空间整合问题。还有些人老是迟到拖延,这其实也是一个内在时间和外在时间没整合好的问题。
自闭症儿童的整合困难
对于自闭症的小朋友来说,整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为什么?
高度敏感的感官
因为从生理上说,他们一般就拥有一个比较高敏感性的感官,就比如说吃东西,我们可能尝出15种味道,他们的超级舌头能吃出50种,我们看东西也许是显像管级别的标清程度,他们可能是4K高清的,他们听到的、体验到的东西比一般的孩子其实要多得多,所以整合自然也就难的多。
所以如果我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看待自闭症小朋友的那些刻板、不断重复的相同动作,我们就会比较宽容一点。因为他们可能真的需要多次重复去体验一样的东西,才能整合他们体会到的非常庞杂的那一大堆事物。
神经发育缓慢和切换困难
还有另一个困难,就是自闭症的小朋友们的神经发育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而要处理特别多的信号,就会比较难去切换自身注意和任务的,这就好比我们在电脑上打开一个4G的文档和打开一个40G的文档,本身时间就是有差异的。他们因为处理的信息量特别大,所以就很难从一个任务切换到下一个任务。
所以有时候他并不是故意不及时回应,而是需要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一定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要去等待,等他们完成一个任务,再进行下一个任务。
分裂型防御:解离、智力性假自体
如果环境不能够稳定去等待自闭症小朋友,他的整合就会特别容易出现一些状况。其中比较比较突出的,就是他的神经超载,会出现解离,就是他没有感觉了,突然就精神不在了。
另外一种作为防御的状况,就是会分裂出一个只有智力性的部分,他的背诵和记忆的能力特别强,其实这是防御的一个功能,就是没办法对这些东西进行处理,就先把它们都记下来。
对于自闭症小朋友,还有其他在这个整合期的小朋友来说,建议看护的人员最好能够稳定,居住的环境、生活的空间也最好稳定,家庭的作息时间也相对固定,环境里面要尽量少的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不要再故意给他们什么刺激,此外家长情绪最好也保持稳定,这些对这个孩子来说都是完成整合非常有意义的。
这个阶段的婴儿处于一个绝对依赖妈妈的时期,所以他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无法意识到妈妈为他做了什么,就会表现出对于环境和妈妈的一种无情的使用,而这其实是非常考验妈妈内心力量的。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妈妈容易被激起一种被孩子无限剥削的恐惧,就好像没有尽头,这孩子要把一切都吞掉,而对于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来说,这个过程可能就拉得更长。
但是我要告诉大家,它并不是无止境的,因为妈妈牺牲之后确实会让这个孩子成长。最好的成长的结果,当然就是这个婴儿成为了一个我们称为“精神安住于躯体”的孩子,就是他能够把他的胳膊、腿,他每天的这些感受都整合起来,这就是一个发展非常好的一个状态。
“开始”之前:现实化
如果婴儿成功地整合了许多经验,他就会获得想象的能力。他可能会想:我要光,然后灯光就出现了,我饿了,乳房就过来了,这些都是我创造的。
这种想象的能力特别重要,因为从这开始婴儿关注的点就从他的身体转向了周围环境。尽管他和周围世界的关联,最初是以这种想象的方式连接起来的,但这也是向外的一种拓展。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可能会处在一种全能幻想里面,他会认为这个世界是被他创造出来的。其实实际上,婴儿的世界是被他创造出来的,因为他想看见什么他就发现什么,那么就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适应性的养育环境,比如一些悬挂的玩具在这个孩子周围,等着他去发现。
有些自闭症的家长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成天玩手,他跟这个环境根本就没有连接,其实在这种状况下,我们能做的也就是等待,因为这个孩子还没完成整合,他还不想去创造这个世界。如果我们能够耐心地等待这个孩子,他的自发性就会就会保留,这样就会避免后面很多的关于服从与对抗、关于情绪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妈妈其实也是为婴儿创造出来的,妈妈这个位置在这个阶段是很微妙的,处在想象和现实之间,是一座桥。
如果她能够等待,允许被当做主观性客体,允许婴儿去全能的创造她,那么可能她就会在这样一个状态,比如会跟这个孩子说,“你发现这个玩具了”,而不是说“看这是我给你买的玩具”。虽然这个玩具是妈妈买的,也是她选择的,但是她愿意把这个创造的机会交给婴儿而且尽量去满足和允许婴儿对她的一些想象。
另一方面,妈妈又得立足于真实,因为不能因为没有满足孩子这些想象,而感到内疚。这样的妈妈就需要是一个特别真实和勇敢的妈妈,她不会去打击孩子的想象,但又非常真实的对孩子做出一些拒绝,给予一些失败,让这个孩子体会到他的全能感其实是会有失败的,当然得确保这个失败,是这个孩子在客观上是能够承受的,就是如果不能够承受,就会成为一个创伤,而这真的很考验妈妈的判断。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孩子渐渐就会有一种区分想象和现实的能力,他就逐渐能够接受,妈妈和世界好像不是我想的,他们是独立于我而存在的某种东西,而且这个存在是一直持续的、客观的。这样我们就说这个孩子具有了一种现实性,而且也保有了那种自发的创造力,保有了他的那个想象世界的那种自由。
我们内在的一个想象的空间是非常自由的,而在外在行为是遵守规则的,在这样的一个比较好的状态里,这个孩子就能够应对各种失败。并且因为有这种想象的能力,他也能够耐受分离,也能够忍耐等待。他并不需要现实里的这个妈妈一直在,因为他可以用精细想象的部分去想象一个妈妈,或者抓住一个过渡性的客体,比如一个小熊,来替代妈妈,这些能力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自闭症儿童的现实化困难
小心谨慎易受挫
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实际上有一个特别大的困难在于他们身体上的能力,不管是精细加工能力,还是大运动能力,都和他们超级丰富的想象力不太匹配。甚至可以说,“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他们的全能想象太容易破碎了,因为落差太大,会使得他们耐受挫折的能力特别低。
能力发展缓慢
对于自闭症的小朋友,就客观来说,他们真的需要就更多的支持,以使他们能在那个全能的想象的位置多待一会儿,然后尽可能的少受到一点现实性的挫折,即使是受挫折也要就不那么巨大。这样他们才能够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去发展他们想象的能力,去整合这个想象和现实之间的这种变化。
想象力过于具象化
自闭症小朋友的想象力太具象化了,他们脑海里的想象就好像是在脑子里呈现的3D立体全息影像,而这就加大了他区分现象和现实难度,比如很多自闭症小朋友区别白日梦的能力是是有困难的,就因为他不太能够区分脑海里回放的这些想象或者是记忆,是真实发生过,还是没有发生过。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劝他留在现实里,其实是挺困难的一件事,因为他们已经呈现出一种比较回避的状态。
对于这个应该怎么办?这其实就需要作为桥梁的妈妈,要能够去理解这个想象,并且要保持不侵入,一点点用比较有趣的方式把现实世界介绍给孩子。
什么叫做不侵入?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小朋友在那玩沙子,妈妈可以坐在边上也玩沙子,两个人各玩各的。然后妈妈可以模仿那个小朋友的玩法,看看能不能在这个玩法上添一些现实性的元素。但是妈妈要hold住,这整个过程中,不能去打扰那个小朋友,要等待孩子对妈妈玩的游戏,或者对妈妈的这种模仿产生兴趣,自发性地转向你。这个时候这个妈妈实际上就被想象进了他的内在世界,也就是说这个时刻他就是把你给创造出来了,你进入了他的那个游戏,而这样的等待非常考验妈妈。
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其实在游戏治疗还有沙盘治疗当中,是比较常见的去使用这个技术的。就是在开始之前,接近自我开始位置。
“开始”之前:个人化
在”开始“之前,还会发生一个过程,就是个人化。当孩子能够把妈妈和环境看作是区别于他之外的一个外部的客体,他可能就会开启内在情感方面的独立与整合过程。这个整合不再是躯体感觉的那种比较低级的模式,而是那些更高级的情感的整合。
这个时候,他就开始能够从外部世界和与别人的关系当中,体会到他自己的一种持续的存在的实在感,体会到他自己把别人当作镜子镜映他之后,他内在的一些感受,然后也能够关注自己的一些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并且也会去想象自己的这些情感体验是不是别人也曾经经历过,自己的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在这个基础上,他就开始有了担忧别人和关心别人的那种能力。这在情感发展上面,就处于相当的高级位置了。
这时候因为妈妈和环境都已经被分离出去,他会开始有一种恐惧,会恐惧失去妈妈失去关系,他开始担心,自己的这种行为,或者是内在的这些体验,会不会造成妈妈的不高兴,或者是妈妈跟他断绝关系,而他的这种担心使得他有了一种内疚的能力,也就是说他开始为他内在的体验和外在的行为负责。
那么,在这个阶段就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他得在这种对于失去客体的担心和恐惧里,去整合他的那些负性的情绪,比如说恐惧、害怕、伤心、难过,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攻击性,这个攻击性是他对于丧失的一种反应,他丧失了那个全能的自己,还有他想象的中的那个妈妈,而这个攻击是指向那个想象的妈妈的。
从一方面来看,孩子的攻击看起来很猛烈,但其实他的目的是好的。比如当一个小女孩扇了她妈妈一个嘴巴的时候,其实是想要去攻击想象里那个坏的妈妈,把坏的妈妈打走了,那好的妈妈就留下来了。
另一方面,这种攻击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可以帮助他去区分自己的情绪和别人的情绪,因而这个时候对妈妈来说可能是最艰难的,妈妈既要允许孩子和自己分离,去体会分离的那种丧失和难过,还要想办法让自己在孩子的这个攻击里面活下来。
这种活下来对于妈妈的情感成熟要求是非常高的,所谓的活下来,就是说妈妈不能反击,要耐受那个孩子的攻击,但也不能逃走。因为这个时候孩子还不能够区分说这到底是自己的愤怒,还是妈妈的愤怒,所以妈妈在孩子愤怒的时候,需要保持一个比较稳定和淡定的状态。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妈妈一直都是笑脸,以德报怨,这样也是不行的,其实妈妈只要能够稳定的在那里待着,孩子其实就会意识到,有一个东西跟他的愤怒是不一样的:妈妈在那,妈妈的情绪反应跟我不一样,那我现在就知道,原来这些愤怒都是我的。这样他就开始把这个这些负面的情绪收回到他自己身上,开始自己负责。
所以处于这个位置是非常困难的,会应了科胡特那句话:我们要做到不含敌意的坚持。而这个阶段通常也是会在育儿里被称作第一叛逆期,或者规则敏感期,也就是需要我们要告诉孩子规则是什么,但同时也要允许孩子的失败,就是当孩子触碰了这个规则,要耐受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那些情绪,并且忍受他们的那些攻击。
在这个过程中,最好的一种转化的方式是游戏。而且爸爸在这个时候,其实是可以加入到孩子和妈妈之间的,参与一些象征性的游戏,比如被孩子打倒装死又复活的游戏,孩子指向爸爸,爸爸“死”后又复活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才能够体会到他的攻击是可以出来的,并不需要去压抑它,而这些工具就是他自己内在动力的活力的一部分。一般来说能够成长到这个位置的自闭症小朋友,他的状况应该已经不错了,但是仍然会面临一些困难。
自闭症儿童个人化困难
卡点和爆点
首先比较突出的,他们可能会出现一些交流的困难,我们会称作主体间性的交流问题,他会像一个使用电脑的人一样去使用别人,特别期待对方能够回应一句他想要的话,如果他没有得到这句话,就可能会反复不停地说,就像一个磁带卡带一样卡在那里,不停重复。
而这种现象,我称之为卡点,就是他们因为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那个回应,越来越生气,越来越着急,而又因为他们很僵化,没有办法去改变交流的方式,因而他只会把那句话一遍遍重复。
情绪感知能力发展缓慢
另外一个比较突出的困难,就是对于大部分自闭症小朋友来说,他们的情感感受能力是比较差的。如果说我们情感的幅度是从1到10的话,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8以下的情感都感觉不到,所以对于他们来说,那个愤怒是突然出现的,也是非常难以控制的,就可以称作爆点。
对规则的僵化理解,去人性化
对于规则,他们其实也是挺难去接受的,这个规则,一般来说只在违反的时候才能出现,那么对于他们来说,这种体验就跟爆点一样,也是突然就出现的,然后被吓一跳的那种感觉。
在这个时候,他们通常都会有一个攻击性的反应,作为他们的养育者要去耐受这个攻击,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只有在攻击别人的过程中,才能去学习到如何应对自己的这些情感。
那么家长能为他们做的,就是当他们卡在这儿,或者是当他们爆了的时候,在他们强烈的情感中,去耐受他,想办法为他们命名这些情感,同时回应给他们自己的真实的那种情感感受,然后增加他们的对于内在的这些情绪,这些复杂的体验的理解。
如果说其他的小朋友能够自己整合这个部分的话,对自闭症小朋友来说,这种性质化的能力,却是需要家长花费一些精力帮他去整合的。
✎✎✎
以上就是基本的自我成长过程中,自我“开始”出现这个时间点之前发生的一些事情。自闭症的小朋友,通常发展位置是在这个“开始”之前的。
如果他们能够发展出一个独立的自我,那许多的症状就会迅速好转,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去促成他们在自我成长的这种性质化的道路上前进,发展出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
所以,作为家长要去促成他们“自我”发展,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关于退行
因为自闭症小朋友的退行特别恐怖,往往会把家长吓到。那么什么是退行?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说,人格有一个连续性的不断整合的发展成熟的方向,是进化性的。而退行,意味着相反,是往相反的方向去发展。
但并不能说退行不好,它是一个正常的现象,也是一个机会,一个整合与修通的机会,能够让我们回到那个早年失败的环境,回到使我们不能应对从而冻结住的一些体验当中去。
也可以说在无意识的想象中,我们可能回到一个相似的情境中,然后解冻了当时的那些感受,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去重新建立一个比较健康的应对,就可以修通当时的那个点。
由此可见,退行是治愈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而且正常人也会出现退行。比如说情侣们谈恋爱,会出现一些幼稚的行为,说一些小孩子才会说的叠字“抱抱”“吃饭饭”等等,都可以说是一种退行行为。
但是自闭症小朋友退行症状却会比较严重,因为他们经常退行到那些特别困难的阶段,比如说退到绝对依赖期,或者退到整合躯体感的阶段,他就会不断吃手,尿床,甚至自伤,回到攻击性的位置,突然去打小朋友、打老师、打家长,而这往往是让人恐惧的。
那么关于退行,就需要我们判断这个退行是由环境变化造成的一种应急反应,还是仅仅是一个正常的退行。
但是大家不要害怕退行,因为退行是比较难发生的,需要相应的组织与准备才能发生。也就是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结构,周围的环境也适合,然后他也做好了准备,退行才会发生,此时的他其实内在有一个机制来防止自己一退到底,并且让他能够整合回来。
因而,对于退行,家长们无需过于害怕,只要我们能够耐受和抱持这个情况,保持自身的稳定,很可能过一段时间孩子自己就整合回来了,这些退行的反应,就会慢慢消失,然后一些比较珍贵的经验,当年没有修通的一些东西,也就会被他整合到心灵当中去。
所以对于退行我们要抱持,要稳定的等待。当然前提是我们要去确认,周围的环境是没有问题的,而我们内在的精神状况也是没有问题的。
给自闭症家长的建议
重视环境的因素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说,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去重视周围环境的因素。
因为自闭症的小朋友跟环境的联动非常突出,就是一旦环境改变,他们自身的状态就会发生特别大的改变,所以我们要去控制他们周围的环境,给他们一个适应性的发展环境,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能够为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情。
发展的位置VS症状的解读
另外的一个精神分析思路,就是我们要考虑这个孩子他发展到什么位置了,现在主要的问题在于整合自己的躯体,还是他的兴趣已经投向外界了,但却仅仅是想象,或者他正在整合自己的攻击性,这些位置对于我们该如何去帮助这个孩子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对于这些症状的读解,症状可能看起来很可怕,我们的视线总会落在对于症状的恐惧里,想要去消除症状,但其实症状也像一个礼物,它在提醒你目前有什么很重要的东西存在,而你没有打开看。
也就是说,孩子做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其实背后一定是有意义的。而一个孩子他要去整合内部和外部的体验与感觉的时候,往往就要去试验,试探某种边界,而这些行为,从隐喻的角度去读解,就可以感觉到有可能是一个防御性的感觉,他们需要一点一点自己去开创这个生活。
满足发展的需求,有能力不满足本能的需要
而我们要保持着这种解读,做原初母性贯注,对于家长来说,要记住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有满足这个孩子成熟发展的需求的能力,同时也要有不去满足他那些本能要求的需要的那种能力,也就是说要非常坚定。
优先照顾自己的心理状态
跟自闭症的孩子们在一起,内在的情感往往一直都会被卷入在一个关于生死的那种恐惧或者是爱恨纠结交织的那种痛苦的地方,而且几乎是忽略不掉的,因而大家也往往都处于一种心理高危的状态下,那么,就需要优先照顾好自己的心理状态。
因为从最根本上说,我们就是孩子的环境,我们的无意识抱持着孩子的无意识,我们的心理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状态。
如果家长们觉得就是保持一个稳定情绪的状态非常困难,那么就需要有自己的心理治疗师,需要有些支持,你抱持着孩子,让专业的人士来抱持着你。
提问与解答
Q: 我的小孩五岁还有机会改变与成长吗?
A: 就精神分析来说,永远是有机会的。因为我们知道有一些病得很重的精神病患者,或者有一些看起来发展的还不错,但是后来自杀了的成年人,就他们的心智成长来说,位置也许还不如一个自闭症的小朋友。
而且成长是一个过程,只要我们提供一个促进性的环境,就像种子在合适的土壤里,一定会发芽一样,孩子也一定会有变化。
Q: 症状比较轻的孩子,该不该去上学?
A: 就经验来说,就先不要主动去坦白这件事情,先让孩子去上学看看。但是在孩子上学之前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可以跟孩子模拟学校的一些状况。
另外要知道自闭症小朋友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于熟悉的东西更感兴趣。所以对于普通孩子来说,可能这个东西学过了就不想听了,但对于自闭症的小朋友来说,可能相反,他学过这个,才更愿意在学校里去听,所以你可以陪他进行一些预习。
然后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尽我们的全力去控制孩子的环境,就是动用一切关系,使得这个孩子能够挑选一个就比较亲善的老师,能够在一个同学比较友善的一个班里,或者是把一个已经跟他很熟的孩子分到一个班,照顾他。就是我们可以优先考虑去控制他周围的环境,使得他上学这条路比较平顺,就这是我们能做的。
Q: 作为老师,可以用什么方式跟自闭症的孩子进行工作?
A: 我个人会使用游戏治疗,还有温尼科特的一些技术,比如说涂鸦游戏,基本上是基于精神分析的。
我建议对孩子保持一个等待和比较宽容的状态,允许他们自由地去进行探索。然后使用精分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症状,理解孩子每句话,每个行为。不管理解对不对,也不用去解释给孩子听,为他构成一个过渡性的空间,启动一个遗忘和整合的过程。
所以咨询师更多的是待在那,跟孩子在一起去明白去关注去等待,等待跟他链接,然后尽可能的去明白他的行为在表达什么东西,就可以了。
Q: 自闭症的孩子,为什么不主动叫人?
A: 如果主动叫人的话,他首先得意识到他面前的这个是人,或者说这个事物跟他是有区别的,是区别于他之外的一个东西。
也就是说他先得有内在和外在的区别之后,才能够启动语言上的某种命名程序。如果他不能够主动去叫的话,在内在世界里,其实还处于非常早期的整合位置,这就意味着他内在的世界还是一片混沌,还没有整合出一个关于自我的雏形,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整合,也需要环境给他更多的抱持和等待,对他要有一个比较绝对的适应,在这个过程中,就有可能发展出来。
如果我们去训练他们,叫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这种训练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侵入,也有可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而我们并不反对对孩子进行一些行为认知训练,因为那多少可以促进神经的一些发展和发育吗,但是这个过程必须是愉快的、非强迫的。
如果这个过程体验非常差的话,那绝对就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侵入和破坏,会打断他自己成熟的过程。
如果家长觉得这个行为无法耐受的话,那更多的还是要去解决你内在的无法面对失控这种混乱的问题,可以尝试让我们自己内在的这个精神静下来,那也许孩子接收到这个部分,也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