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论“英国脱欧”(上)
最近英国公投脱欧的事情牢牢地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围观的,看热闹的,嬉笑的,怒骂的,各个有之。局内人身处历史的漩涡而不自觉,局外人一阵哄闹也没有看出个底细。一两天过后,大家就开始各自散去,唯独剩下少部分好奇者继续咀嚼着英国人傲慢之后的独自悔泣。用不了几日,这曾经轰动全球的大事件也将成为明日黄花,无人去睬。惜乎热闹之后,旁观众人终究是没有看出个门道。
英国与欧洲的历史
那么英国这头约翰牛到底为什么非要挣脱欧盟这个大牛栏不可呢?这个说起来话就长了。很久很久以前,英国不是现在的英国,欧洲也不是现在的欧洲。那时候还是公元5世纪,势力最远曾经到达英格兰的罗马帝国正在衰落,并且已经分裂为东西两个部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来自东方的蛮族日耳曼人不停地冲击着帝国的边疆,直至帝国的心脏。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衰落起来却很快。没过多久,日耳曼人就彻底地毁灭了这个西方的大帝国并且取而代之建立了自己的王国。这些王国不停地分分合合,最后终于形成了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德意志第一帝国和以高卢人为主体的法兰西王国以及一直处于分裂中的意大利。曾经部分被罗马帝国统治的不列颠群岛在罗马势力消退撤离之后,则再也没有被欧洲大陆统一过。从此群岛上的居民真正过着天高皇帝远的幸福日子。
好景不长,好动的日耳曼人中的一支央格鲁-撒克逊人从大陆出发,跨过英吉利海峡,登上不列颠群岛,征服了当地土著,建立了自己独立的王国。以后来自传说中的北欧海盗不停地入侵英格兰,还不成熟的英格兰不停地感受着来自大陆的问候。一波又一波问候之后,终于在11世纪由来自法国诺曼底地区的另一支日耳曼人——诺曼人给英格兰社区送了一次彻底的温暖。诺曼征服之后,统一的英格兰发展迅速,国力逐渐强大,与大陆的一流国家对抗时也不落下风。13世纪《大宪章》颁布之后,英国成为最早的君主立宪国家。16世纪在欧洲大陆已经如火如荼的文艺复兴传入英国,英国的文艺与科学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莎士比亚、培根、休谟、贝克莱、牛顿等多个领域的巨匠。18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从此国力蒸蒸日上,没过多久就开始独领风骚,并且开始把触手伸向全球。从前不怎么入得了欧洲大佬们法眼的英格兰小弟竟然一骑绝尘,把大佬们直看得目瞪口呆。
风景自然是这边独好,反观欧洲大陆,则是一地鸡毛。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分分合合,皇帝大权旁落,已然无法有力领导帝国内部的一众诸侯。普鲁士等诸侯开始逐渐强大,不再服从皇帝的号令,皇帝也就能管管直辖领地比如说奥地利的自家事务。意大利则是分裂状态从来没有终止过。靠着地理大发现从美洲运来大批银子的西班牙和葡萄牙也已经衰落,暴发户的幸福日子,终究是不能长久。北欧在海盗的辉煌之后这时节也早已经消停了下来。东欧的波兰刚被瓜分,俄罗斯咄咄逼人,西欧开始感受到北极巨熊的“温暖”。恰好长期以来在欧洲处于强势地位的法国的公民们一时脑热,玩起了大革命,乌托邦之后是恐怖与血腥,拿破仑顺势而起,也不谦让,大喇喇地拿起皇帝冠冕就往脑门上盖。国内称帝之后就是国际称霸,拿破仑的铁骑踏破欧洲,直到英国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NO”。
难道不列颠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怕这千古枭雄一怒之下,把法兰西的铁骑倾泻在英格兰的头上?原来这拿破仑虽然强势,英格兰却也并不是花拳绣腿银样镴枪头。英格兰此时手握几大优势,一者工商业发达,能够生产欧洲大陆生产不了的产品,英国货,大家都想要;二者商业发达所以有钱,而且支援反法联盟从不吝啬;三者海外殖民地广阔,资源丰富,敢跟拿破仑死磕;第四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以上几点英国人的海军非常厉害,称霸全球,欧洲大陆与英格兰之间又隔着英吉利海峡,所以英国人不用担心拿破仑的铁骑能够飞过来征服不列颠群岛。
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
既然拿破仑除了封锁欧洲大陆禁止与英国人通商之外对于英国人并没有办法,而且就是封锁也并不十分见效,英国人何苦要出钱出力下苦功夫跑到欧洲大陆去非把拿破仑推下皇帝宝座不可呢?这里就涉及到英国多年来所奉行的基本国策了。英国强大之后,把雄心放在全球,目光所及之处,要在这地球上建立一个看不到日落的大帝国。欧洲大陆则是这日不落帝国的大本营的后院。英国人要想集中精力在全球大力拓展殖民地和市场,就不能让后院起火。所以英国人不希望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统一的强权国家,以免威胁自己相对薄弱的大本营。为什么英国人不直接统一欧洲却要费尽心思在欧洲不同强权之间玩均衡呢?答案很简单,因为英国人没有那个实力。欧洲整体的发展水平相差不多,英国即使领先一点,也没有形成绝对优势,不像在征服非洲和美洲土著时那样一边倒的简单迅速。以人口而论,英国只占欧洲的很小一部分,想以如此少的人口征服发展水平接近的大量人口,那也是痴心妄想,即使有可能,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最后换来的结果就是欧洲包括英国的整体衰退,这一点欧洲人在三十年战争中已经体验过了。所以聪明的英国人吸取了经验教训,不去浪费精力试图征服欧洲大陆,只要大陆不干涉不影响自己对海外的扩张尤其是不要威胁自己本土的安全即可。而要彻底解除欧洲大陆对自己的威胁,就必须让欧陆处于分裂的状态,内斗不休,自然无力顾及不列颠群岛。英国人则可以坐山观虎斗,只管维持天平的平衡,哪边重了往下压就往另一边加砝码。这就是从拿破仑到希特勒时期英国人对于欧洲大陆的一贯政策,名为大陆均势政策。
就这样,几百年来,英国人一直是欧洲统一最大的障碍。明明自己最强大,却不去统一,别人谁强大了想统一就打谁,分分钟教你做人。这位子,老大不坐,你们谁也别想坐。这样闹腾着,大陆的这帮大佬们彻底不满了。法国在拿破仑之后就基本上失去了霸权,德意志却忽然在普鲁士的领导下撇开奥地利一飞冲天了。神圣罗马帝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一帝国之前在拿破仑的高压之下已经解体,这次撇开原先皇帝领导的奥地利而建立起来的德意志帝国以后就号称第二帝国。第二帝国崛起以后,却总是被大英帝国强压一头。德意志认为自己的实力已经超过了联合王国,要求重新排个座次,大哥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按理说这个要求也不算太过分。可惜这座次问题不仅关系到在江湖上的面子,还关系到太多的实际利益,大哥当然是不肯主动让位的,何况旁边三当家的法兰西不停地挑拨。法兰西自从普法战争巴黎被围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后就一直对德国佬怀恨在心,必欲除之而后快,无奈实力不够,甚至与德国差距越拉越大,于是到处寻找帮手,恰好英国人也越来越看不惯德国佬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二者一拍即合,再加上因为其它的事也对德国及其友邦不满的俄罗斯帝国,三者形成了大联盟,共同对付德国和他的小伙伴奥匈帝国和土耳其。还有一个意大利则是摇摆不定,最后终于加入了英法俄集团,可惜被人当猴子耍,出力卖命最后却没有拿到说好的报酬。这场战争打得难解难分,惨烈程度乃人类史上前所未有,还是聪明的美国人瞅准时机在最后关头作为重量级选手加入战团,直接改变了战争天平的平衡,导致了德国及其盟国的失败投降。这可以算是美国人第一次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就已经大放异彩,所以说美国人其实相当聪明,总是在恰好的时机出现,出少量的力,就能有大把的收获。
一战之后,协约国商量惩罚同盟国,法国想彻底整垮德国,英国则不作如是观,因为他们害怕德国彻底倒下后法国又作为欧洲的霸权崛起,所以英国以及美国对于德国都是暗中回护,加以援手,并不赶尽杀绝。不过由于法国损失最大,所以发言权也最大,在高卢雄鸡的坚持下,德国人受到了苛刻的惩罚,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德国人从不认为自己一战失败是因为实力不济,实际上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东线已经取得历史性的胜利,西线则战场仍然在法国的领土上。德国人认为自己失败是因为当时自己受到了欺骗,这欺骗主要就来自当时国际上盛行的一些主义,导致德国国内不时爆发反抗军事命令的行动甚至是起义,直接影响了战争机器的继续运转,从而让德国不败而败。后来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大萧条,这一下就让德国陷入恶性通货膨胀,使普通德国百姓堕入赤贫。这一场全球经济大萧条被归因为金融资本家的贪婪与恶意操纵,而这些主义与金融资本的操纵都被归结到国际犹太人的身上,所以德国人开始强烈地痛恨犹太人,以及在德国人看来给犹太人撑腰的国际资本主义。这一切仇恨的力量都为纳粹所用,反过来也助长了纳粹的崛起。
德国毕竟是个一流强国,即使是在一战之后被宰割也还是迅速复原,关键就在于德国的教育和科技以及工业在当时都是领先世界一步。英国此时已经开始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倾向,英国人开始把金融玩得风生水起,而在新兴的化工、电力和汽车等工业方面则是落后德国很多。在德国重新崛起的过程中欧洲东部也崛起了一个巨人,那就是苏联。对于苏联,西方国家都是感到比较害怕的。随着苏联的崛起,西方强国对德国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美国在一战之后就退出了欧洲,重新搞起了孤立主义。英国的态度比较暧昧,暗中支持德国在一定限度上强大起来,对抗苏联的同时也顺便压制法国称霸欧洲的势头。法国开始对待德国非常严厉,对苏联也不假以颜色,后来德国迅速崛起,实力再次超越法国,法国又希望联合苏联甚至波兰挤垮德国。
德国再次崛起,当时的纳粹德国又号称第三帝国。第三帝国的过于强大导致英国人再次玩弄均势,即使希特勒一再向英国示好,约翰牛也是头也不回地加入了反德阵营。美国人再次玩弄孤立,在战争初期袖手旁观,珍珠港受袭之后才彻底加入战团。苏联最初野心勃勃,试图染指西欧,战争开始后遭受重创,苦苦支撑,最后终于在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以及盟国的帮助下成功反转局势,最后与西方盟国一起打垮了纳粹德国。
德国这次真的成了废墟。英国和法国虽然最终取得胜利也遭受了重创。美国再次选中合适的时机出现在战场上,通过这一战就成为了世界警察。苏联在付出巨大牺牲反而变得更强大了,开始与美国分庭抗礼。欧洲衰落了,美苏成为世界的两极,欧洲成为了刀枪与棍棒中间的鱼肉。英国为了这场惨胜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此不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彻底由世界霸主沦为二等强国,并且经济上还需要仰仗美国的资助。既然不是老大了,是不是英国人就不再需要费脑子去玩均势了?当然不是,老三也有玩均势的必要,让老大和老二斗,自己也有利益空间。所以丘吉尔最先提出“铁幕”的说法,从此拉开冷战序幕。
为了对抗苏联,英国和美国并且说服法国又开始扶植已经被彻底削弱的德国, 让德国成为西方的一道有力的防火墙保护西欧不受苏联攻击破坏。要打就在德国领土上打吧。御敌于德国领土。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是英国和美国再次玩弄的均势,老大扶植小弟对抗老二。德国已经无条件投降,生死操于人手,不得不低头。
在英国以及后来联合美国的均势政策下,德国和法国都是如过山车一般享受了数次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待遇。拿破仑时期,法国过分强大,威胁到英国,于是英国联合德意志第一帝国内的奥地利和普鲁士等邦国再加上俄罗斯联合抗击法国。一战之前,德国过分强大,威胁到英国,英国又联合法国和俄罗斯以及美国共同打击德国。二战之前,同样是德国过分强大,仍然威胁到英国,英国再次联合法国和苏联以及美国打击德国。中间只有一个时代一个人成功地打破了英国的这种均势政策的神话。那就是传说中的俾斯麦。他在连续打败丹麦、奥地利以及曾经强大的法国之后,直接协助创建了欧洲大陆最强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却没有引起英国的强烈反应。这就与俾斯麦过人的见识和外交本领有关。法国当时刚刚战败,并且输得十分彻底,与拿破仑时期普鲁士惨败之后在奥地利和俄罗斯的援助下再次开战不同,法国身后没有强大的陆军国家支持,英国的陆军历来不算最强,俄罗斯则被俾斯麦拉拢与奥地利一起建立了三皇同盟,而且俾斯麦明确表示不想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所以德国的这一次强大乃至统一并没有受到英国的强烈反弹。因为一者英国找不到足够多的合适的盟友,二者德国还没有强大到威胁英国的生存的地步,而且主动对英国示好。之后因为德国太强大,并且开始公然挑战英国的霸主地位,所以英国必欲打压之而后快。而这两次世界大战都由于德国过分强大,光是联合欧洲其余盟国包括法国甚至再加上俄国(苏联)都难以打败之,英国不得不邀请美国参战,从而让美国通过两次大战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英国与欧盟的恩恩怨怨
二战结束以后,东西方以美苏为首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阵营,英国紧跟在美国后面当小弟,德国一分为二,分属两个阵营,东德跟随苏联,西德跟随美国。法国仗着自己原先有点底子,搞了一段时间独立自主,甚至一度退出美国牵头成立的北约组织。这个时期的法国,很有点像曾经还不强大的美国,采取的是门罗主义,强调欧洲人的欧洲。这个时候欧洲大陆上除了苏联,就是法国国力最为强大。实际上法国再次称霸欧洲的野心也是显露无疑。所以法国率先在1951年发起成立了欧洲煤钢联盟,拉了五个小弟分别是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以及西德,试图通过控制煤和钢这两项战略资源达到控制德国的目的。后来几个联盟组织包括欧洲煤钢联盟在1965年一起整合成为欧洲共同体,也就是欧洲联盟的前身。
在战后的世界秩序中,法国占有重要地位。法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又是有核国家,再加上曾经广阔的殖民地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力,法国可以说是当时除了三心二意的英国以外西欧唯一的政治大国。德国则由于二战期间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国家几乎被毁灭,经济遭受重创,精神层面上则成为国际上所不齿的战争发动者和暴行犯罪者,一时间几乎抬不起头来。这段时期法国是大哥,德国是小弟。法国人在戴高乐将军的带领下再次做着称雄欧洲的梦。此时法国人对于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的想法是拒绝的。因为法国是老大,不希望英国加入进来稀释自己的权力。当然借口是很好找的,比如法国人可以说英国是美国安插在欧洲内部的棋子,是特洛伊木马,所以为了维护欧洲的独立自主,有必要把英国关在门外。就这样,法国在戴高乐的领导下于1963年和1967年两次否决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
法国想一直维持自己欧洲老大的位置,并且用之称雄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开始时不遗余力地推进欧洲的联合。可惜法兰西的运星已过,德意志再度崛起。德法之间的实力对比再次发生逆转。德国的这一次崛起当然又与英美尤其是美国的扶持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一个强势的法国领导下出现统一的欧洲是并不符合英美的利益的。这又是一次英美联合玩弄的大陆均势,不过这次主角换成了美国,英国则沦落为了配角。德国实力越来越强,眼看着法国已经罩不住了。欧陆的大佬们又要重新排座次了吗?法国人当然不甘心拱手让出老大的位置。即使竞争的天平无可挽回地向德国倾斜,也不能让德国人当大哥当得那么舒坦。怎么办?把英国人找过来吧。英法联手,再次对付德国。正好英国人在前两次被法国拒绝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继续申请,终于在1973年获得成功,跟丹麦和爱尔兰一起加入欧洲共同体,成为这个组织的第二批成员国。
英国人一向都是比较高傲的,绅士气质十足,这次却为什么不顾颜面,两次被拒绝之后还要死缠烂打非要加入欧共体不可呢?主要是当时英国所处的政治和经济环境都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说明还是形势比人强,不得不低头。
政治方面,英国在二战以后为了在遭受重创的情况下继续维持自己世界大国的地位,基于自己的独特情况,提出了“三环外交”的政策。第一环是大英帝国原来的殖民地独立后以英国为中心组建的英联邦,第二环是与美国的特殊关系,第三环才是与欧洲的联系。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前两环都出现了破缺,英国不得已只能加强第三环。
随着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深入发展,大英帝国原先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并且与英国之间的离心力逐渐加大,英联邦只是一个松散的不具有约束力的组织,而且联邦之内除了英国其余的国家在国际上都是政治影响力有限,在当时主要国际背景为美苏争霸形成冷战的情况下并不能为英国带来太多额外的政治影响力。而且1961年英国指责南非种族隔离政策导致南非愤而退出英联邦一事对于英国和英联邦都造成了一定打击。英国开始重新思考英联邦对于自己在政治方面的重要性。
在二战之后,英国与美国一直维持着特殊关系,但是美国当时的重点在于与苏联对抗,如果英国不能为此做出更大贡献,则英国在美国眼中的地位必然下降。美苏对抗的前线就在欧洲大陆,尤其是德国领土。美国为了在对抗中占据优势,势必要加强对抗的前线,所以美国对于西欧一体化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在这种时候英国人凭着自己的大国优越感不愿意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是与美国的核心利益明显相背的。美国持续对英国施加压力希望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并且表示将在英国与欧共体之间做出选择。美国希望欧洲强大主要是防御性质的,当然并不希望欧洲强大到超越自己,它希望英国加入欧共体还有牵制西欧的考虑,让英国从内部影响欧共体规则的形成,通过不停地纵横捭阖,造成欧洲在防务以外的方面一体化进程缓慢,从而不至于出现一个真正强大统一的欧洲合众国。
英联邦出现松动并且政治意义下降,美国倾向于欧共体并且对英国施加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英国不得不认真考虑加入欧共体的问题。
经济方面,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经济增速在世界几大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低的,并且中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英国经济实力下降,落在日本和德国之后,与法国接近。英国倒是想加强与英联邦内国家的经济联系推动经济发展,可惜事与愿违,英国与英联邦内贸易占英国贸易总额比例越来越小,与欧共体贸易所占比例却是越来越大,英国与欧共体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个也很好理解,英联邦内大多数都是原先的殖民地,发展水平比较低,在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力发展高端工业与服务业的情况下,这些国家并不能像几百年以来一样继续为发达国家的先进产品提供足够广阔的市场,英国这个原先的宗主国的大宗产品只能是与发展水平接近的欧美进行贸易,所以英联邦对于英国的经济方面的重要性也降低了。由于英国很早就开始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产业空心化比较明显,工业相对于美日德等相对落后,经济发展形势也远为不如。英国要想加速经济发展,就必须加强与欧洲大陆高度发达地区加强经济联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加入欧共体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样政治和经济的多方面压力之下,英国决定一定要加入欧共体,即使再多被拒绝几次也没关系。这个时候英国对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是单相思,简直就是“欧共虐我千百遍,我待欧共如初恋”。
虽然以后又经历多番波折,包括加入欧共体两年后英国就出现公投决定是否退出,不过英国和欧共体总算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四十多年。期间欧共体进一步升级,成为欧盟。之后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出炉,英国出于对英镑的自豪和财政独立的考虑没有加入欧元区。不过英国与欧盟内其它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却是不争的事实。
加入欧共体(欧盟)后,由于广阔的低关税甚至无关税的统一市场对于贸易的推动,英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令人满意,当然这也与英国自身进行的改革有很大关系。经济的问题解决后,英国人回头一看,感觉其实欧盟好像也不是很重要,除了不停地拿走英国的部分主权以外,好像也没有给英国带来很大的好处,尤其是最近的难民和移民问题更是让广大的英国人民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即关上英国大门。这就是典型的过河拆桥了。
英国人本来就对欧洲一体化表示怀疑,因为英国人历来的光荣孤立传统让英国人本能地与大陆保持距离,尤其不愿意把主权让渡给别人,即使是整个欧洲的联合也不行。英国人在内心里更亲近讲英语的国家和民族,而不是欧洲大陆讲着几十种语言、传承着几十种文化习俗的博览会。这几十年来英国与欧盟也是一路磕磕碰碰,凭借着自己较大的经济体量和政治影响力,英国一直要求在欧盟内部获得特殊待遇,稍有不如意便拿出退欧作为威胁。包括这一次脱欧公投也是如此,卡梅伦本来只想用之作为与欧盟谈判的砝码,他预期的前提是公投结果肯定是留欧,可惜现实打了他的脸。事实证明他玩过火了。欧盟内部对于英国不停地要求区别对待早已经感到厌烦,这一次坚决不再退让,而且结果出来之后欧盟敦促英国尽快办理脱欧手续。算是把麻烦赶走,省得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