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与滕王阁序历史人物之天妒英才

王勃:千里探父命陨越南的短命天才

2017-06-25  本文已影响169人  边外

十六岁入朝为官,天才学霸的开挂之路

王勃家世不错,从他爸爸王福畴开始,往上数八代,都是做官的,并都有文章传世。老王家的遗传基因实在太过强大,传到王勃这一代不衰反盛。王福畴有6个孩子,六兄弟每个都是亲戚邻居口中“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如何如何……”那种角色,尤以老三王勃最为出色。

小小王勃,学习比吃奶还猛。小学三年级,给大学者颜师古的《汉书注》(汉书重难点手册)勘正谬误;四年级,通读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六年级,跟长安神医曹元学习医术……

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有个当官的爹,金子变钻石只是时间问题。

这不,听说宰相刘祥道要来老家视察,王勃便提前写好一篇3000多字的《上刘右相书》,通过父亲交到了刘祥道手中(论爹的重要性)。要不是上头有人,他的文章搞不好在呈送过程中被别人擦屁股了。

刘祥道一看,这孩子厉害啊,小小年纪就能指点江山。回长安后,刘祥道在大BOSS唐高宗面前把这次奇遇唾沫横飞地讲了一遍,并推荐王勃参加朝廷特设的“中央政府部门公务员考试”(非科举考试)。

王勃不费吹灰之力,在所有考生里搞了个第一名!但他才16岁,年纪太小了,不能在朝内当官,就让他做了朝散郎。

朝散郎,属御用文人,跟一些小县的县令一个级别(这起点,只能仰视,要知道诗圣杜甫44岁才当上军营看守兵器的低级小官),王勃的职责就是当朝廷组织“长安郊外一日游”或“宫殿落成庆祝典礼”这样的活动时,及时写出歌功颂德的宣传文章。

一段时间之后,王勃的文学才华就被举世公认,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时称“王杨卢骆”,王勃居首。彼时,杨炯16岁,卢照邻34岁,骆宾王(就是小时候写“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出名的那位)43岁。

被一只鸡害惨了,天之骄子沦为无业游民

人怕出名猪怕肥,文章写得太好了,老给BOSS搞政治宣传工作太可惜了。于是王勃去了沛王府,给高宗和武则天11岁的儿子李贤当家庭教师,顺便编编书写写公文。才华极高的人,给皇子当老师好像是个不错的选择。你看,《思美人》编剧就很聪明,果断让屈原做了子兰和子横的老师。

年纪轻轻跟着大BOSS的儿子混,政治风险确实很高,但前途也是不可限量。这种悠哉悠哉的好日子,王勃过了约三年,从他在此期间写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略见一斑。

以前诗人们写送别诗,都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基情满满,但王勃在这首诗却对杜朋友说:“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好朋友,我们远隔天涯也像邻居一样,千万不要在分别的路口,像刚恋爱的小情侣那般哭哭啼啼。”

王勃呆在沛王身边的日子,想必也是没啥机会和功夫谈恋爱的,一门心思研究学问,满满一肚子学问无处发泄。

唐朝的小孩,没有过山车,没有动物园,更没有王者荣耀和青春偶像剧,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两兄弟,学习之余不免无聊,便玩起了当时非常流行的斗鸡。

这斗鸡,悄无声息地搞就太没意思了!在一次两兄弟的斗鸡大赛结束后,李贤心想,下次不能直接抱着鸡就撒手让它们开战,得先下一封战书以示君子之范儿!

于是,一篇由沛王府智囊团最厉害的王勃写就的天下奇文——《檄英王鸡》(讨伐英王的鸡)横空出世。

你是不是觉得,一只鸡根本没啥可写的?要一只鸡不能写出花,那他就不叫王勃了。在这篇奇文里,王勃极尽华丽词汇,引经据典,花费大量笔墨称赞鸡。但在文章最后,王勃笔锋一转写道:“不能战斗的鸡,立即处死;性格懦弱的鸡,格杀勿论;投降认输的鸡,赶尽杀绝;不能可怜这些弱鸡,同情它们,将会祸及整个鸡族。”

如果从雄鸡的角度看,这文章太棒了,能值稻谷千斤虫子万条。

可在李哲看来,简直太掉底子了!你哥哥仗着有王勃撑腰,搞出这么一篇文章来羞辱我的鸡,这不是“指鸡骂我”吗?

很快,这篇文章到了高宗案头。高宗看完,气得直骂娘:“歪才歪才!身为老师,不教我孩子怎么做人做学问,反而刻意挑拨手足之情,马上让他滚蛋!”

王勃还没想明白哪里出了问题,就从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沦为失业的流浪儿。他做梦都想不到,写一篇赞美雄鸡的文章,弄丢了人人艳羡的金饭碗。

满腹学问天才非凡的王勃怎么就忘了,大BOSS他爸爸李世民就是靠残杀兄弟才登上皇位的!你这斗鸡文,前面没问题,后面那段杀伐气太重了,你让拥有8个儿子的高宗如何不胆战心惊。

可惜,高宗到死都不知道,他的宝贝儿子并没被兄弟相残,反而被自己的老婆,孩子他亲妈亲手毒死。

念在王勃年少,老板并没严肃处理他,但好印象算是彻底没了,王勃第一次因锋芒毕露炫耀才华而栽了大跟头。

此处不留哥,不如来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被突然革职的王勃,心情坏极了。临走之际,沛王很过意不去,和一群好友来送王勃。王勃写诗表示:“老天太不公平了!给了我一个容易忧愤的糟糕性格,不然我也不会遭受这种莫名其妙的灾难!”

看来王勃对自身的性格认识很深,他为自己太容易冲动而懊恼。从后面一件十分荒唐、为自己招来杀头之祸的事情来看,他在关键时刻的确容易掉链子。

跟王勃同龄、同样自带“神童”光环的杨炯此时正在四川和一帮朋友游山玩水,听说名气一直压自己一头的王勃失业了,不免惺惺相惜,便写信跟王勃说:“哥们,京城不留你,来四川耍,这里风景好美女多,速来。”

王勃正愁没脸回老家呢,于是说走就走,开始了两年多游历四川的生活。此期间王勃写了大量诗篇和文章,可惜大部分都没留下来。遭遇过打击的王勃,送别朋友时再也没有以前那么潇洒了,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忧伤感。比如在《别薛华》中,他写道:

有时候,大晚上王勃还和朋友们跑山上去玩。如《山扉夜坐》:

有人说,这小子,真会玩,大半夜的跟小情人躲山中小屋里一起喝江小白呢!其实,唐诗里很多句子,情人是指故人,朋友,并非爱人,更不是如今所谓的情人。

四川再大,值得一去的地方也就那么多,王勃算算时间,已在四川玩了两年多,还是去栽过跟头的首都吧,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犯法当斩,恰逢天下大赦捡回一条命

从四川回到长安的王勃参加了国家公务员考试,一考即中。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三部门的老大就是宰相),纷纷向王勃抛来橄榄枝。这厉害了,要是考大学,相当于同时被清华北大复旦录取。

王勃也不知是害怕进中央,还是故意跟政府作对,直接表示:“我病了,去不了。”跟小学生装病不上学一样理直气壮。不去中央,王勃却接受了在河南虢(guó)州当提刑官的凌季友的邀请,当了个小芝麻官——虢州的军事参谋。

而这,正是悲剧的开始。

正如虎落平原被犬欺,大才子进入糙汉一堆的军营,要么受人尊重,要么遭人嫉妒,王勃性格太过于孤傲,不经意间就容易得罪人。这不,被人抓住了小辫子。

有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了死罪逃了出来,王勃收留了他。按照大唐法律,官奴只能由官府管理并处置,窝藏官奴是重刑。这事被小人得知,赶紧告发了王勃。

但不知是曹达畏惧,还是王勃恐惧,曹达竟然不明不白死在了王勃家里。真是黄泥巴入裤裆,洗都洗不清。从窝藏罪升级为杀人罪。

后世不少人都认为是王勃杀了这个官奴,但此事十分蹊跷,且不说擅杀官奴是死罪,何况王勃从小研习儒家经典,在周易上也有很深的研究,王勃作为一个八品芝麻官,给他一千个理由,也不至于自取灭亡。但这口大黑锅,是妥妥背在他身上甩不掉了!

于是,王勃被判死刑并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只等秋后问斩。王勃好运爆棚,就在他万念俱灰一心等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令大唐囚犯集体狂欢的日子:大赦天下。

这样的好事,王勃怎么就遇上了?原来,在历代王朝中,唐朝最喜欢大赦天下,一共大赦180多次,囚犯平均一年半就有机会碰上一次。登基要赦,立太子要赦,生孩子要赦,天上出现了月食?也赦!

王勃碰上的这次,是因为高宗,应该说是武则天。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674年,唐高宗46岁,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连神医孙思邈都对他放弃治疗。武则天早就想称帝,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得步步为营。于是,武则天说,不如改个年号改改运,大赦天下,你当天皇,我做天后?

老婆发话了,照办!于是改年号为上元,并自称“天皇”,武则天如愿得当上了“天后”,大赦天下。

王勃在大牢中枯坐等死,忽然牢门被打开,听闻阵阵欢呼,才知道自己不用死了。王勃跟着一群小偷、流氓和社会不稳定分子出了大牢,才发现,天地之大,竟已无自己容身之所。

更令王勃愧疚不已的是,老父受其牵连,从天子脚下的陕西被贬到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越南当县令。

出狱后,王勃给父亲写了《上百里昌言疏》,表达了深深的内疚:“都怪我,令父亲遭受这么大的侮辱,被朝廷谴责,贬到蛮夷之地,我真该粉身碎骨以死谢罪。我还有什么面目再谈论天下之事,之所以苟且活着,是觉得随便死了还不如好好活着重新做人……”

历经生死大劫的王勃,政治生涯已彻底被终结,都说家是最好的避风港,王勃一个人落寞地回到故乡,潜心钻研学问。

幸多活两年,书写神来之笔《滕王阁序》

也许是宿命的安排,也许是王勃内心的感召,26岁这年秋天,他决意去遥远的越南探望父亲。九月,王勃到达江西境内,恰逢重新修建的滕王阁竣工,洪州大都督阎伯屿计划在重阳节这天宴请宾客,同时搞一个“滕王阁杯”有奖征文比赛。

九月九日的滕王阁,真是热闹非凡。宾客中有当地文联主席,有驻军长官,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阎都督找准时机,客套一番之后便问:“有谁愿意参加这次现场作文大赛?”

大家都互相谦让,表示才华不够。本地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场暗箱操作的比赛,征文只是走走过场罢了。王勃也在场,见无人应答,大声说道:“王勃在此,斗胆一试,请笔墨伺候。”

一些人心里不免发笑:“哪冒出来的愣头青?阎都督的女婿吴子章早把文章写好了,你来喝酒吃肉不就得了,还是太年轻太不通人情世故!”

众人伸长了脖子,准备看王勃笑话。王勃沉思片刻,笔走龙蛇,一张张雪白的纸上便落满了华丽的句子。王勃一边写,一边便有人高声读出来。王勃继续挥洒着神来之笔——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lǐ)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王勃落笔后,在场所有人都成了他的粉丝。至于大都督的女婿那篇文章,哪还好意思拿出来,只能偷偷丢进垃圾桶。更妙的是,写完这篇序,王勃还写了一首《滕王阁诗》:

这大约是王勃一生中最得意的一次,屡遭打击的王勃,真的许久没享受过这种“满座皆惊只为他一人”的骄傲了。

仅这一篇文章,就给后世贡献了40个成语,此后欧阳修写醉翁亭,范仲淹写岳阳楼,苏东坡写赤壁赋,都难说不是受了王勃的影响。后来官至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大文学家韩愈,因滕王阁再次重建受邀写《新修滕王阁记》时,忍不住兴奋过度:“我的名字能排在王勃前辈的后面,真是太高兴了!”

然而,谁也不会料到,这一篇文章竟成绝响。仿佛油灯枯竭前的瞬间明亮,仿佛人临死之前的回光返照,耗尽毕生的能量,便一切归于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第二年春夏之际,王勃马上就要见到父亲了。没有天气预报可看的王勃,在台风最肆虐的时候,登上了北部湾防城港海域开往越南河内的客船,风急浪高,王勃不幸溺水而亡,一代天才,就这样陨落,年仅27岁。

传奇的是,王勃的尸首被涨潮的海水冲向蓝江,被越南居民发现并就地埋葬在蓝江岸边,人们为他修建了祠堂,由于远离中原纷争和战乱,竟历经一千多年风雨而完好保存,可惜,1972年,祠堂在战火中被美国飞机炸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