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心说|学而篇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孝,悌,谨,信,这是任何一个在家,在世的修行人,都绕不开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都没错。都是正理,走正道。非常正确,坚持做到这三点……即便站在天帝面前,你都问心无愧。道理是一样的。这是教育的最终方向。
即: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这太对了。但这只是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没错,但问题就是,如何让人明白,这是为什么。
既:为什么要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亲仁。
这是为什么呢。
我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是教的难点,和技术含量了。道理是一样的。
我强制你做一个好人,这种强制的成效之明显,主要有三种主要原因。
一、环境。大环境是这样……比如说,日本国。
日本是一个岛国,但是有一点我认为它做的特别好,即:他贯彻了礼。
这既很好。大环境要求你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大环境就是这样……无论你个人想不想,不管你想不想,环境就是这样。环境就是这样,你就得被这样做。
所以说,‘教’的明显,第一点就是这个。大环境,大环境裹挟着你往前走……
诚然,我们都被大环境裹挟着走……所以这个中心思想,就特别,特别重要。日本国贯彻的儒,我个人认为,在‘教’方面,在教人积极做人的正文化方面儿,日本国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大环境裹挟着你……人不得不被裹挟。
道理是一样的。所以,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不要紧。你只要跟着做即行了,你跟着做,不管你心里怎么想,你做到了出则弟,入则孝,谨而信,汎爱众,亲仁这总是好的。这就足够了。研究为什么,是圣人的事儿,哲学家的事儿。
这世上,没有那么多哲学家。道理是一样的。周公发明礼乐,周朝八百年江山,不简单。周公是孔子之前的一位圣人,比孔子早几百年。
周公到孔子之间的这几百年,这片大地上的人都遵循着礼乐,不知有多少人研究过‘为什么’。孔子知道为什么,孔子理解周公,视周公为自己的楷模。说明孔子是知道为什么的,并且对于周公的智慧,从心而外的表现出敬佩,和折服。这是圣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故孔子特别忧虑“礼崩乐坏”,是因为一旦大环境改变了,人心不古,那么这种刻板的强制,难免会被人性当中的贪婪,以及黑暗所逐渐侵蚀、替代。当一块铁板出现了裂纹,那么崩坏,则在所难免。
孔子忧虑这一点,故他才奔走呼号,想为他自己的时代,尽一份绵薄之力。
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强制人做一个好人,在大环境这点上,是可以一试的。
二、信仰。如果环境都不允许了,信仰可以上。这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之一。你可以不知道为什么,即:为什么要出则弟,入则孝,为什么要谨而信?我为什么要爱众,凭什么非得亲仁。怀疑,当没有环境约束地时候,大环境已经“礼崩乐坏”的时候,或者你独处的时候,人的魔性,会涌上心头,这是真地。所以你怎么抗拒,还是服从,顺应魔性。这个时候,信仰就很重要了。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信仰,比较有名的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等。这些信仰,干什么的。信仰的出现,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礼崩乐坏”之后,代替大环境,约束人们的一种退而求其次的办法,和经验。
这就是信仰的本质。任何一门信仰,只要他确实是光明的,无论他用什么语言,什么图形的字体,他要求人在具体做到地行为、方式上,也基本都是这五点的内容,既: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亲仁……等。
任何一门光明的信仰,要求人在行为方式上,也不过是这光明五点的扩充,和完善罢了。道理是一样的。你遵从信仰,做一个好人……和你遵从大环境,不得不做一个有礼人不同,你遵从信仰做一个好人,即像你跟你孩子说:“听话爸给你买糖吃”一样,总得有回馈的。
1.
这就是我罢信仰,排在第二位的原因,同样是强制人做一个好人,信仰的孩子们,就不如大环境地孩子们,那么地听话,和好带了。道理是一样的。信仰之糖,一般就是:天堂,极乐世界云云。你做好人,有好报罢……之类的。但核心原理,是一样的。
三、法律。放弃道德,放弃信仰,你只要不犯法就好。这已经不能算是强制你做一个好人,法律一旦成为约束的主流,那么这个世界也已经很沦丧了。
2.
道理是一样的。----作者:退休的魔法師 庚子年 正月十二 于自家中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