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书笔记3
01、需要和感受
1、听到不中听话的四种选择
《非暴力沟通》中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行为语言的看法,导致了我们感受的根源。
当我们听到不中听的话语时,通常有四种选择:
a、责备自己
例如:当别人说:“从没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我们可能会自责:“哦,原来我这么自私,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当我们认为自己犯了错时,我们可能会内疚、愧疚,甚至厌恶自己。
b、指责对方
我们可能会指责对方,说:“你没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考虑你的感受,你才自私”。
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非常的愤怒。
c、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d、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这时,我们也想可能会想:“他伤心可能是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知道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别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于自身。
2、表达感受和需要
案例1: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这种表达认为自己的感受是由别人的行为引起的。
案例1: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这种表达认为自己的感受是因为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案例2:他们取消了合同让我很不高兴。---别人的行为使自己不高兴。
案例2:他们取消了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对自己说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他人的观点使他不愉快。
如果我们将自己的愿望说的越清楚,他人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如:他们取消合同,我很不高兴,因为我想重新聘用我们在去年解聘的员工。
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呢?我们可以使用“我....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案例对比:公司海报出现拼音错误使我很生气;------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音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案例对比: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数;---------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02、请求与命令
命令: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案:1:
杰克:我很孤单,希望你今晚能陪我聊聊。
这是命令还是请求呢?还需要根据对方的回答来判断。
珍妮:我今天很累,如果你想今晚有人陪你,你去找其他人好不好?
杰克:你这人真自私。(那么他的提议就是命令,因为他并没有珍视珍妮的需要,而开始指责他。)
如果杰克能换种说法:珍妮,你的意思是说,你已经很累了,今晚需要休息?(这时杰克尊重珍妮的需要和感受,那么他所表达的愿望就是请求。)
案例2:
“帮我打开窗户好吗?”----这是请求;
“请打开窗户”。----这是命令。
关键在于: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提醒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