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芜湖
诗意芜湖
谁说时光无痕、岁月无痕?如果我们穿越二千多年,这里是一片芜藻丛生、鸠乌纷飞的水乡泽国古鸠兹,在经历了宋元明清兴废章回,经历了青弋江上来往的“徽商”,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芜湖人的不断开拓,长江之滨建设了一座自主创新的现代化都市,半城山半城水的宜居宜游的山水园林国家森林城市,芜湖的沧桑印记也留下了那个久远年代的人文气息,留下了芜湖深重而深沉的底蕴。
诗意芜湖观双江塔影、临镜湖水波,看赤铸青锋,美丽的芜湖带给我们不尽的精彩,那徽商博物馆里的精美的石雕、木雕……诵颂芜湖诗篇令人唇齿留香,意蕴难收……
诗意芜湖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芜湖。芜湖南依风景秀美的黄山、九华山,北临富饶的江淮平原,滚滚长江自西向东奔流到这里,顿然北上,形成一个天然的直角。江东大地之上,芜湖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与青弋江的交汇口。半城山来半城水,浓厚的古典情韵与现代文明在这座希望之城里相互交融、熠熠生辉,散发出卓尔不群的城市魅力。
芜湖的历史非常悠久,人文厚重。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城池兴盛于此地。因为这里“湖沼广布,鸠鸟繁多”,所以得名为“鸠兹”。如今,“鸠兹”鸟还是芜湖市的象征。在距今二千一百一十九年的汉武帝元封二年,这里又因“地卑蓄水,而生芜藻”,再度易名为芜湖,并正式沿用下来。从此,“芜湖”这个名字就始终辉映在史册的青简中,直到如今。
《过芜湖县》 【北宋】 林逋
诗中长爱杜池州,说着芜湖是胜游。
山掩县城当北起,渡冲官道向西流。
风稍樯碇网初下,雨摆鱼薪市未收。
更好两三僧院舍,松衣石发斗山幽。
北宋初年,生性恬淡好古、终身未娶,并以“梅妻鹤子”而闻名天下的隐士林逋,在游历江、淮时,因流恋芜湖美景,而写下了这首描绘出当时芜湖县城全景的《过芜湖县》。
诗文起始一句中的“杜池州”指的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杜牧曾在临近芜湖的池州做过两年刺史,经常乘船往来于芜湖之间,留下不少诗篇。林逋仰慕前人的风雅,对芜湖美景也心生向往。在他的笔下,山环水绕中透着宁静安稳。温柔的和风中,渔夫撒下了网,期待着收获,潇潇的细雨里,集市依然是一派人来人往的繁忙景象。屋宇重重的僧院佛寺中,古松和巨石上长满了苍苔,与远山相映,越发显得深幽清寥 ,令人思绪绵绵。
如今,我们来到现在的芜湖市,漫步于萋萋芳草之上,茂林修竹之中,依然可以体会到林逋诗中的闲情雅韵。登高俯瞰,广厦栉比、大道纵横的都市风光尽收眼底。古有诗情,今有盛世,繁华景况令人不禁感慨这座“长江巨埠、皖之中坚”的无限美好,源远流长。
《南陵道中》 【唐】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芜湖地处于长江的下游,这里河网纵横,百舸争流,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陆枢纽。唐代诗人杜牧在江南做官时,曾经多次乘舟往返于这一带。碧波轻漾,湖光旖旎,年轻的杜牧就在初秋的青弋江边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杜牧第一次赴宣城做官时,从水路经由芜湖至南陵弋江转道。水烟袅袅的湖面上,二十八岁的杜牧从船上看到岸边凭窗远眺的苏柳云,一见倾心、坠入爱河。杜苏之恋也成为杜牧一生中最为珍贵的一段感情。
可以说杜牧与芜湖的情结至深至诚。诗中说到,轻舟因水流的柔缓显得异常平稳,云朵因急风的吹送变得轻盈缥缈,风凉了,又是一秋将至。总在物候更迭的日子里,平日无暇去梳理的缭乱心绪被悄然唤醒。正当船上行人孤寥,思乡之情渐渐笼上心头时,前方忽现一座临水楼阁。阁中红袖女子凭栏远眺,若有所思。天涯此时,行舟之客与红袖佳人竟共饮了同一番秋色,却又各自怀揣心事,默默无言。现代诗人卞之琳写过:“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其中的意境,和杜牧这首诗的后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千年之后,行舟至此,身处如诗如画之地,感受着古人的寓语情钟。水乡秋光依旧,客心风情婉转。不禁感叹历史迁变,而情怀如故。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芜湖一千多年前,“诗仙”李白在芜湖掸拂掉身上的征尘,留下了千古绝唱。公元727年,境遇已渐落魄的李白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入赘许家。不久,许氏诞下一儿一女,这也是李白仅存的血脉。唐朝开元年间,妻子亡故的李白携一双儿女寓居在风景优美、绿树成荫的芜湖南陵县寨山脚下休养生息、饮酒赋诗,直至唐玄宗第二次下诏书令他回京面圣,这才离开了芜湖。
天门山是长江两岸“东梁山”和“西梁山”的合称。这两座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十分险要。李白过天门山,为天险料峭的自然景观所倾倒,豪兴大发,以景喻情,留下这首壮美而清幽的《过天门山》。如果我们乘船沿长江去天门山游赏,就会细致地体会到李白诗句中的妙诣:江水咆哮,仿佛是倔强地冲开了眼前的山峰奔腾而去,顺流行舟,两座山慢慢在地平线上相对露出,越来越高,仿佛是欣然迎客的使者;红日映照下,一片孤帆从天际而来,映一襟晚照,留万里豪情。
入芜湖港过吉祥寺 【南宋】岳珂
昔时曾访后山松,天道那令霸业穷。
夹岸人观新太守,拥门僧认旧诗翁。
隐矶漫指六朝事,鲁港尝淹五宿风。
从此片帆湖际去,只应日在瑞云东。
这首诗的作者岳珂,是大名鼎鼎的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虽生于将门,但岳珂自小喜好文学、勤读经史,后来成为一位活跃在南宋年间著述丰富的人文学者。他竭尽全力搜罗祖父岳飞的平生事迹和诗文遗篇,编撰成册,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实资料。
岳珂一生称得上是官运亨通,最后做到正三品的高位,总揽江东和浙西的财政大权。诗中说到岳珂早年曾经来过芜湖,如今他声名显赫,此番旧地重游,志得意满的欣喜之情毫无保留洋溢于诗文之中。久别荣归,山松依旧苍翠,僧友热情相迎。当年的书生意气、心高志远,勤勉上进,终于换得今日功成名就,心下更是慷慨激昂,与老友畅谈六朝古史,今世鸿图,好一番豪情壮志冲云霄。
这首诗写到的吉祥寺在芜湖历史上也相当有名,始建于东晋年间,到了唐宋之时,已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大寺。此处有一棵虬枝苍劲的老松树,传说南唐开国之主李昪曾在树下避过灾祸,北宋时,名士黄庭坚游历此地也写过一篇《芜湖吉祥寺记》。直到清代中期,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还曾经提过这里,只可惜历史荏苒,到如今,我们难再寻觅到前朝的古迹。
明朝万历年间,岳飞的后裔岳元声兴建岳王祠,祠内供奉的铜爵相传就是岳珂亲手打制的,并且岳珂还为为铜爵题字“精忠报国”,以纪念祖父岳飞这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赭山 【北宋】黄庭坚
读书在赤铸,风雪弥青萝。
汲绠愁冰断,村醅怯路蹉。
玉峰凝万象,绿萼绕群螺。
古剑摩空宇,寒光启太阿。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常被世人与苏轼合称为“苏黄”,又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诗风气象森严、精奇瘦峭,开创一代风气,更是在书法上大有造诣,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公元1094年,黄庭坚被贬到安徽宣州,携家眷寓居芜湖。他非常喜爱芜湖的山水人文,经常睹景思情,即兴成文。黄庭坚在芜湖生活了两年多,留下三处读书遗迹,分别是赤铸山、赭山广济寺侧的桧轩,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误会徽商博物馆的隔壁,以及江口之滨的东退庵。如今,在桧轩内,还留有黄庭坚的石刻造像。2010年6月,黄庭坚的书法名作《砥柱铭》经过70轮竞价,以4.368亿元的天价,创下中国艺术品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黄金有价、艺术无价。我们所选读的《赭山》这首诗就记述了黄庭坚在芜湖读书时的见闻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出其夺目的艺术光辉。
《赤铸山》 【明】汤显祖
干将昔此铸芙蓉,风雨千秋石上松。
借问阊门腾虎气,何如江上锁蛟龙。
据《芜湖县志》记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晚年曾经寓居在芜湖的雅积楼上,并在此完成了他的绝世名作――《牡丹亭》。
汤显祖年方二十岁就以第八名的成绩高中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前程似锦。身怀一腔文人理想与政治抱负的汤显祖时常直言上书、弹劾奸佞,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所以仕途生涯很受排挤。于是,汤显祖毅然弃官而去,潜心于文章词曲,过着清贫乃至窘迫的生活。
到了晚年,汤显祖的生活更加窘困,他投奔了芜湖的老友李承宠,得到热情接待。李承宠将汤显祖安排在雅积楼上居住,慷慨资助,使汤显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戏剧创作中去。芜湖的灵山秀水、俊雅风光滋养着汤显祖的创作灵感,终于在这座被誉为芜湖历史最悠久、藏书最多的私家藏书楼上,谱写了中国戏剧史上这部著名的浪漫主义杰作——《牡丹亭》。剧中雅致典丽的文词、机智幽默的念白,糅合进北曲的高亢和南词的婉转。剧情设计惊心动魄,巧妙迭出,艺术构思精奇跌宕,打破时空与生死的阻隔,天马行空般的想象,行云流水般的情意,令古今读者嗟叹不已。
《减字木兰花》 【清】吴敬梓
识舟亭阻风,喜遇朱乃吾、王道士昆霞
卸帆窗下,一带江城浑似画。
羽客凭阑,指点行舟杳霭间。
故人白首,解赠青铜沽浊酒。
话别匆匆,万里连樯返照红。
说起吴敬梓和他的《儒林外史》,我们自然是相当熟悉,因为中学课本里的《范进中举》一文,就是选自这本书。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吴敬梓一生和芜湖有着不解之缘,《儒林外史》中最重要的几个角色,其原型都是来自于芜湖当地的人物。据考证:范进的原型是一个叫陶镛的书呆子;牛布衣的形象源自一个叫朱卉、字草衣的书生;郭铁笔则是以雕刻匠诸葛祚为模特改写而成的。而且,吴敬梓在书中还大量描写了当时芜湖的街巷风景、民俗民情,至今在芜湖仍然有儒林街、儒林里、儒林桥和吉祥寺等地名。
这首词写于公元1736年,当时吴敬梓拒绝了安徽巡抚的邀请,独自雇船返回南京,行至芜湖时被大风所阻,只好上岸等候。当时吴敬梓身上只剩下五枚铜钱,吃了一壶茶和三个烧饼,店家要收六个铜钱。正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吴敬梓正尴尬无奈之际,道士王昆霞帮他结算了茶钱,并引见名士朱乃吾和他相见。朱乃吾很是敬佩吴敬梓的为人,慷慨赠送他十两银子,大约合今天的二千块钱左右,这真是雪中送炭。吴敬梓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相送。如今岁月已远,事过境迁,但这一桩文人趣事早已融于芜湖的山水之间,为美丽的芜湖又增添了一份诗情雅韵。
《芜湖夜泊》 【清】 姚莹
何人吹笛彩云端,烟月芜湖正渺漫。
潮落江声千里静,梦回霄路五更寒。
长河忽向南天没,故国遥从北斗看。
凭问归期复几日,玉梅花发满阑干。
晚清文学家姚莹出身于书香世家,其母是清初名臣、大学士张英的曾孙女,他的叔祖就是写有《登泰山记》一文的姚鼐。姚鼐堪称桐城派中集大成的人物,编修过著名的《四库全书》。他弟子众多,其中人才辈出,姚莹就是其中一位。姚莹自小敏而好学,在叔祖的亲自教下,不久就成为“姚门四杰”之一,文章学问卓而不凡。同时,姚莹还是一位爱国志士,他在台湾任职时,曾经带领着当地军民“抗英保台”,连连挫败英国军队,取得了五战五胜的惊人战绩。
这首诗应该是姚莹从水路赶回故乡,途经芜湖时所写。在当时,芜湖不但是中国最大的染织基地,还与无锡、长沙、九江合称为中国“四大米市”,并位列其首。《中英烟台条约》签订以后,芜湖成为中国早期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可以想象到当时经贸往来、商埠林立的繁荣景象。
姚莹在这首诗中描述夜已深沉,行船停在融通八方的芜湖商埠之畔,远处依然华灯流彩,映出天边片片彩云。远望江潮退却,千里水面一片柔和静谧,时而听见远处传来管笛声声,如梦如幻。寒烟笼罩一江水月,在这芜湖的深夜里,诗人见景生情,感慨万千。如此美景良辰,却是稍纵即逝。举头参望北斗,回想泱泱大国,战事连连。只盼望又复一度寒暑,梅花再次开满枝头的时节,此番江南美景不再是独自虚度。
《蝶恋花·怀于湖》 【南宋】张孝祥
恰则杏花红一树。捻指来时,结子青无数。
漠漠春阴缠柳絮。一天风雨将春去。
春到家山须小住。芍药樱桃,更是寻芳处。
绕院碧莲三百亩。留春伴我春应许。
张孝祥是南宋初年十分有名的少年才俊,他在芜湖长大,自幼聪敏,十六岁就通过了乡试。公元1154年,张孝祥与大诗人陆游、秦桧之孙秦勋同赴科举。其间,秦桧指使其党羽作弊,把本该位居榜首的陆游除名,将自己的孙子秦埙定为科甲第一名。满以为一手遮天的秦桧万没有料到,殿试时张孝祥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令宋高宗眼前一亮,大为赏识,二十三岁的张孝祥当即被皇帝钦点为状元。也正因为如此,他很快就遭到秦桧一党的陷害,被关入了狱中。幸好秦桧不久就病死,他才逃过大劫。
张孝祥经此磨难,不但没有被挫灭了锐气,反而更加振奋激昂、忧国慨敌。他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词,其豪放之气度,上承苏东坡,下开辛弃疾,堪称宋代文学的一块瑰宝。他因多次主张抗金、上书为岳飞鸣不平,张孝祥一直遭受奸臣迫害,仕途坎坷、几番起落,被迫于盛年之时就弃官回乡,在芜湖隐居。1169年的七月,张孝祥因中暑,殁于一叶扁舟之中。英年早逝的消息传到朝廷,令宋孝宗也扼腕叹息。
在芜湖隐居的张孝祥捐出自家的百亩田地,提名“陶塘”,修成一处美丽的湖泊,成为如今位于芜湖市中心的风景名胜——镜湖公园。2001年,芜湖市人民政府在镜湖之畔为张孝祥雕刻了石像,表达对他的敬重与怀念。
诗意芜湖 诗意芜湖转载自郭霁红的《中华情》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