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艺海

行书:个性与情感

2020-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Memory記憶
分享笔记之--行书:个性与情感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即兴与自在: 王羲之的《 兰亭序 》

王羲之的 《 兰亭序 》 无论从文章本身所抒发的对于人生的忧患意识和超脱态度,还是从书法风格的遒媚劲健、秀丽清逸,都标志着魏晋书法、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最高成就。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兰亭序 》 是王羲之在有点酒醉的状态下写的一篇还没有誊写工整的 “ 草稿 ” ,因为是草稿,保留了最初书写的随性、自在、心情的自由节奏,连思维过程 “ 涂改 ”的墨渍笔痕也一并称为书写节奏的跌宕变化,可以体验到王羲之当下不仅修饰的一种即兴挥洒。

《 兰亭序 》 确立了行草书法的美学本质: 追求原创当下的即兴之美,保留了创作者最饱满也最不修饰、最不做作的原始情绪。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正如宗白华所说:“ 晋人风神潇洒,不至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

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讫,神行于虚。 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 。 ”


情感与表现: 颜真卿的 《 祭侄稿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祭侄文稿 》 是唐代乾元元年颜真卿为其侄子,颜季明平定安禄山之乱而殉国所作的祭文草稿。 这篇祭文,字体大大小小,涂改无数,一开始看可能觉得不够公正端庄,与雄浑宽博的颜真卿楷书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但是正因为如此,真正面对书法家书写的真迹,才有可能充分领略到书写随情绪流转的审美体验。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情绪的变化导致了运笔节奏的跌宕起伏,书者通过笔墨书法将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整篇祭文,随着颜真卿情感的强烈波动,使他摆脱了一切与书写无关的羁绊,进入几乎忘却书写的、自由生发的状态。 颜真卿书法美学的千变万化,令人叹为观止。


意境与个性: 苏轼的 《 寒食帖 》

《 寒食帖 》 是宋元丰五年(1082 年 )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两首诗稿。 苏轼在黄州的三年里,生活极为窘困,心中充满着激愤失意、屈辱交织的复杂情感。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 黄州寒食帖 》 整篇书写的书写节奏起伏跌宕、变化万端,线条的粗细顿挫、缓急轻重,传达出苏轼胸中的郁结与情绪特征。

整幅画面像一首激荡的交响曲,悠扬的旋律和富有节奏的韵律,使得艺术与情感相互碰撞,使观者即感受和想象到视觉和听觉的双重美感,又感受到人生的真谛在于抒发艺术的本真,即生命的活力和热情。


书写的起源
《 洛神赋 》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据张怀繇《书断》说:“行书者,乃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即正书之小讹,务从简易,故谓之行书。”由是说而知:“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字体。清宋曹云:“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劣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 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怪节目。运用不宜太迟, 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

《古来能书人名》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据王僧虔《古来能书人名》云:“锺繇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河东卫凯子,采张芝法,以凯法参,更为草稿。草稿是相闻书也。”由是而知行书亦称行押书,起初当由画行签押发展而来。相闻者,系指笔札函牍之类。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致。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的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北京大学教授、引碑入草开创者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

《续书谱·行书》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南宋姜夔《续书谱·行书》曰:“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于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虽曰行书,各有定体,纵复晋代诸贤,亦苦不相远。’《兰亭序 》及右军诸帖第一,谢安石、大令诸帖次之,颜、柳、苏、米,亦后世之可观者。

大要以笔老为贵,少有失误,亦可辉映。所贵乎稼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备具,真有真之态度,行有行之态度,草有草之态度。必须博习,可以兼通。”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行书结字必须具之动势。方法一,加大横、竖画的倾斜度,增强整个字的动势;二把方形的字倾斜成斜边形,从险势中增强字的动势;三采用倚正相依手法,使字体活泼稳定又不东倒西歪;四采用虚实对比手法,使字体取得动而平衡的要求。除此以外,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布白、虚实、粗细、枯润变化及其用笔特点,这样写出来的行书自然会有动势。

同时由于行书运笔的节奏比较快,所以要特别注意笔调的沉着功夫,要纵得出,擒得定,拓得开,留得住。切忌流滑而犯尖薄虚浮之病,特别是写长撇、悬针等出锋之笔,收笔时要尖锐饱满,富有力度和余势,不可势尽力竭,打头鼠尾满纸皆是,作虚尖飘忽之状。


书写的发展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大约出现于东汉末年。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唐代张怀瓘《书断》记载:“行书者,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

《书断》.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张怀已在其《书议》又云:“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遁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从产生起便深受喜爱、广泛传播。

行书历经魏晋的黄金期、唐代的发展期后,在宋代达到了新的高峰,于各种书体中逐渐占据主流地位。纵观漫长的书史,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都存在盛衰的变化,而行书则长盛不衰,始终是书法领域的显学。历代书法大家共同书写了行书发展辉煌灿烂的历史。

《闲居赋》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赵孟頫《闲居赋》

随着当代书法艺术的蓬勃发展,行书创作的探索与创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热潮,呈现出多元激荡的繁荣景象。在繁杂的书法热浪中,笔者以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执著追求,理性地摸索,从多年的躬耕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初步的体验与感悟。

《伯远帖》 pictures from the internet

在浩如烟海的书法艺术宝库中,行书无疑是一座最为绚烂多姿、丰富厚重的宝藏。其中王羲之创作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颜真卿创作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苏轼创作了“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王珣创作了《伯远帖》,王献之创作了《鸭头丸帖》等。这些经典之作,是历经漫长岁月留下的艺术精髓,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