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一个人:努力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
01
学生中考结束,我的暑假第一天,什么都没做,从起床后把昨天的遗留问题处理完了,然后就抱着这本书到此时此刻,看完了全书,开了门,看下天空,太阳依旧很大。想起今晚的聚餐,赶紧看下时间,联系了朋友,趁着还有时间,把看完后的感觉写下来。
从上周尚龙老师的《我们总是孤独成长》,到这周拿到刘同的《一个人就一个人》,能说的便是,我们虽然生活在世界上的很多个角落,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交集,可是命运的轨迹无形中却有着相似的地方。差不多的年纪,差不多的思考,差不多的领悟,差不多的悲伤。大概,这世界上习惯记录文字的人都有一个特点,便是想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我们都知道,其实最终,我们什么都不留不住,陪伴自己的依旧是自己,尽头的尽头,我依旧是我。
一个人,三个字,可是很多人却总会觉得特别好凄凉,感觉一个人的人是世界的弃儿。这样的想法,放在上个世纪的年代,我也会这么觉得的。如今,却觉得,敢选择一个人的人,需要的不仅是倔强,脾气,甚至是底气,还需要有强大抗压力。一个人,并不是不喜欢别人,只是只喜欢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只是直接跳开了那些虚伪,委蛇奉承,言不由衷,勾心斗角的人。一个人,只是比较喜欢独立的思考,不喜欢被身边太多的声音混淆了自己的思考。一个人,不是没有朋友,说不定他的朋友比你的朋友更像朋友。就像刘同在书中所说的:“独立有很多种呈现方式,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向自己提问,自己思考,自己解决,自己承担。”
前阵子,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加了我QQ,申请空间访问,理由是“想关心老师的私生活”,突然就笑了,然后就开放权限了。说实在的,QQ空间至今依旧是我表达个人情绪最多的地方,哪怕如今的软件总有那么多,哪怕最流行的是朋友圈,估计我这念旧的毛病依旧没治好。还记得那晚睡前,我习惯性看下手机,看下我是否有没有回复的信息,便看到学生发来信息,说,老师,很羡慕你。说实话,活了这么久,我所拥有的都是我选择的,好的坏的我好像也没资格评判,因为都是我自己选的,结果如何都得自己担着。所以学生说了那句话,还是问了下,为什么这么说?她的回答是,你活成了很多人想要的样子。手机这头的我笑了,是不是很多人想要的样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我要面对的麻烦依旧很多。因为时间比较晚,所以简单说了几句后便叫她赶紧去睡觉。
每年暑假要到的时候,总是遇见同事,朋友问我,今年暑假又打算用双脚丈量祖国哪片河山了?看来我是跑太野了,所以大伙觉得我肯定又在磨刀霍霍等着暑假到来,然后行李一收,又跑了。今年因为疫情,所以大伙在问我去向的同时,会加了句,危险的地方别去。其实,哪里是一个人,我们是社会群体,我们身后依旧有一群关心我们的人。
可是不得不说,我依旧得感谢这些年来敢走出去的自己,因为如果不是这个假期太长,想着要出一下门,我基本都是很懒,懒得出门,旅行路上遇见的问题,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其实真的让自己的精神状态越来越饱满,而不是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因为行走,自己的坚持力和决定力,决心等渐渐地变得刚毅。陌生的环境里,是让一个人变强的最好方式。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02
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无可否认的总会有一个人的存在,那便是朋友。他可以是一群,也可以是一个,他可以与你年龄相仿,也可以比你大很多岁或者小很多岁。就像刘同在书里说的那样:“朋友是什么?其实朋友不是什么,而是你们心里都有彼此的位置,也愿意去探讨彼此的所有,好的坏的都能直接说出来,不必顾虑太多。只有这样,朋友才不会越走越远,才能像家人一样相互关爱。”
到我们这个岁数,该经历的也经历了,我们经历了年少时的同桌之谊,大学的同窗之谊,毕业的同事之谊。而关于这件事,我不敢说自己做得好还是不好。从小到大,在我身上一直没掉的特点便是好奇,从小到大,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一旦好奇就会想去找答案,曾经也有过一定要追根究底的毛病,现在好点了,比较成熟了,很多事情在觉得没有意义的时候便被我放弃了。所以,关于“朋友”二字,很多年前,我会执着于它的字面意思,认为它代表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比陌生人,或者是同事,同学之类更高层次的关系。相对的,能够被称为朋友的人,在心中的位置是比其他的关系更加的重要的,坚贞的。所以,是更加的经得起考验的。个人也觉得,那些可以被自己当成是朋友的人,生活中不管世界再怎么飘摇,我也得信他,护他,帮他。
大概也是到了这几年,生命里看开了很多事,所以在这件事上才比较随缘。所以如今的信仰是:“你来,我在;你走,我不留;因为是朋友,信你,护你,无可厚非;若不是,我们便也只是陌生人。”聚散别离,人生苦乐,看开了才是幸福。
还记得当初一个人跑去上海参加培训,那应该是我第一次在短时间内遇见一大群新人,然后我们学习,旅游,逛街,突然发现,原来接纳新的人成为朋友不会太难。就像现在,我的朋友不仅仅是那些和我年纪相仿的人,甚至当初的一些学生,如今的相处更像是朋友。我们可以非常平等的逛街,看电影,吃饭,甚至分享生活中的秘密和烦恼。
人与人之间有距离感,有代沟,其实很大的原因便是我们聊不到一起了。造成这个结局的原因很多,成长,经历,或者是性格。有些东西我们无力改变,比如思想的改变,价值观的改变,所以注定会分开。而当人与人之间一直在对方都保留着很重要的位置,不管多久,多远,多难,依旧不会散。
所以,这些年早就不纠结曾经认识谁,和谁是同学,那些人现在不在了。时间就像淘米的那个盆子,不停地过滤,不停地清洗,最终留下的都是那些比较干净纯粹的东西。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03
关于做事,这些年来,渐渐明白的道理便是,做你该做的事情,做你能做的事情,做你想做的事情。每一个初进社会的人,理想总是大于现实的,那些年都像初生牛犊一样,一路狂奔。我们想着证明自己的能力,自己的不同,自己的理想。
掐指一算,时间过去了一些年了,你是否依旧是当初那个少年呢?刚到一个新的环境里,我们都怕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为了合群而变得胆小,变得并不像自己。所以啊,我到现在依旧很佩服,那些一开始冲进职场便可以来去自如杀伐果断的人。
在变得不像自己的过程中,有的人慢慢地妥协了,有的人也会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就这样一直下去吗?这样子下去,我开心吗?很明显,这样的自己,自己看着也不开心。所以呢?怎么办呢?改变吗?想改。可是,阻力重重,怎么办?要么放弃,要么冲过去。
我大概是属于第二类的人吧,因为思考,因为不喜欢,因为看到那样的自己很不喜欢自己,所以破釜沉舟了。还好,这一局我赢了。
每个人在这世上,不管你是否有相对应的宗教信仰,但是总觉得每个人心中应该有身而为人的信仰。一个人来到这世上,注定不可能随心所欲,所以我们要面对的便是我们该做的事情。何为该做的事情?在其位,谋其责。这句话大家都懂,只是后来很多人忘记了。
在做完自己该做的事情之后,便是做你能做的事情。我们没办法胡作非为,我们做事情得有一定的原则性,“无规矩,不成方圆”。不然的话,便会渐渐地变成心术不正的人了。
之后,便是做你想做的事情。等你的人生晋升到这一步的时候,说明前面的该做的和能做的事情,你已经做到了。我们每天都在面对选择,有些选择或许不是你所想的,谁不想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到了这一层面,其实代表着你已经有能力拒绝了。拒绝那些自己不喜欢的,拒绝那些自己不想要的,拒绝那些自己不将就的。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因为纯粹,所以简单。
原本是一本关于“一个人”的书,为何会说到做事这个问题呢?其实,不管你身处何处,处在何种关系之中,保持“一个人”的独立性都是必要的,即使是在工作中。我们总是会遇见很多选择,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在某些环境之下,很多人会说没得选,哪怕你知道那是错的。所以,“一个人”的状态同样适用于自己的职业之中,你需要保持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判断和热爱。
从刘同的第一本书开始,我一直都追着他的书跑。这些年下来,书中讲述的是作者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的某些感悟,遇见的一些人,面对的一些事。所见,所感,所悟,何尝不是一种认真生活的见证呢?茫茫人海中的寻觅,能找到自己最想要的当然是最幸福的事情,如果一时找不到,说不定还在来的路上。就好像我们一直说的一句话,等一朵花,其实经营好自己何尝不是在等一朵花开呢?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自己,自信,大方,善良,正直,只是这样的过程注定是孤单的,单枪匹马的,悲壮的,那又何妨?自己喜欢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