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说《湖心亭看雪》
高中的时候就听阿桑,不得不说,我真是个多愁善感(没事瞎想)的人。
阿桑的《叶子》里有这样一句词儿:
狂欢是一个人的孤单,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
今天我讲《湖心亭看雪》时,在悟“痴”情的环节,我问学生能理解阿桑的这句话吗?小邱同学小声说,一个人开party。
我请她站起来大声说,她就变得一本正经了。她说,自己一个人时才能真实地展现自己的内心。
她说这句话时,我意识到,这节课改得比较成功。
《湖心亭看雪》我们上了很多遍,也参考了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回归本心,我还是选择了王君老师的“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解读思路。整堂课的重点在赏析雪景,难点在于悟“痴”情。赏析雪景这个环节大概花了十五分钟,我给了七个话题,一个模板,让学生讨论之后发言。
很多同学选了“色彩之奇”,因为简单,但这实际上是个比较浅显的话题。小刘选了“视角之奇”,选点很好,但没分析好。他说“雾凇沆砀”是周围看的景物都很模糊,我引导他这句话中作者选择的是“周围”这个视角。但是很可惜,他没接招,后来我想了一下,可能学生不理解“视角”。我可稍加解释:视角是观察景物的角度。
后来小金同学提到了“构图之奇”。他说景物是从大到小,从远到近。其实这个说法放在“视角之奇”比较合适。
在小程提到量词之奇时,我特意提出了“痕”“芥”等与现代汉语中的“座”“艘”有何区别?这里不得不提,语文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咬文嚼字,带着学生在字里行间来回穿梭。
在品“痴”人的环节,我以人物对话为解读的抓手,让学生带着感情读,又通过补白的活动,让学生去揣摩作者的内心。
最后悟“痴”情的环节,我引导学生去思考张岱原本是个爱好广泛,喜欢热闹的人,为何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借用了阿桑的歌词和蒋勋的《孤独六讲》中的一段话,同时辅以柳宗元的《江雪》和李白的《月下独酌》,让学生理解,为何有人会专门选择与“孤独”撞个满怀。
我为何选择这种解读思路呢?这与学情有关。我观察初中时期的学生喜欢成群结队,很少有孩子能和自己好好相处。那种独来独往的孩子,常被人当做另类。上个厕所、吃个饭都要拉上小团伙一起行动。但是九年级,时间紧,我们老师不太希望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多变友谊而影响心情,也不希望学生误解了友谊,他们以为“形影不离”就是“天长地久”的友谊。
借着讲这一课,我告诉孩子们,要享受孤独,要乐于接受生命中那些独处的时间,这种时候人才能真正地静下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能与自己好好相处的人儿,生活中任何困难都压不倒他。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从教学活动的设计上来看这堂课,这堂课贯穿了多种朗读活动:齐读、自读、演读、赏读,我也穿插了一个设计朗读的活动,虽然这里处理得比较仓促,但是我想给孩子们灌输一种思想——朗读是有轻重缓急断连之分的。这个目标是达到了的。如果时间充沛的话还可以再找学生仔细设计,反复朗读。
除了朗读以外,文言文的背诵活动放在了最后的环节,带着新的体悟重读写景句,尝试速背下来,两分钟后,全班齐背。
在写这一块,这堂课我没有刻意提醒学生做笔记,做批注,但我注意到很多学生在我展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时,在书上批注了那几个短语,这是我在这堂课上没有强调到位的地方。
由于是公开课的缘故,进度有些赶,如果是常态课,我设计的是一节半课的容量。我也要思考,如何让常态课与公开课不再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