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散文杂散文库

七年四个班,我的环高岁月

2017-11-22  本文已影响163人  兰桂腾芳
环江高中大门

转眼间,我离开环高已经24年了,24年啊!何其悠长,足以让一个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英气勃发的青年,足以让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蜕变为一个成熟稳重的中年人,足以让一个志得意满的中年人老化为一个颤颤巍巍的髦耋老人。

虽然离开的时间越来越久远,但环高的时光仿佛还在昨天,它是那么清晰,它是那么完整。那一幅幅动感的画面,一直在我眼前晃动,不断在脑海中展现回放,想忘也忘不了。

1.完整的中学生涯

1986年的一天,我实现了平生以来第一个重大愿望:进城了。我由大安乡来到环江县城,进入环江中学初123班学习,成为环江中学的一名学生,从此,与环江中学结下不解之缘。

那天来学校报到的时候,我和父亲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自行车驮着我的生活用品。父亲曾经是环江中学的一名学子,1963至1970年,他在环江中学完成初中、高中学业,环江中学培育了他,使他成为一名乡级中学的数学老师。

在我还上小学时,父亲就在我幼小心里种下一个种子,要努力学习,要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环江中学初中部,环江中学初中部就是我们全县最好的初中。

来到环江中学的第一个星期,虽然内心有对家里的万般不舍,毕竟是第一次离开家门与父母分居,但有了老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帮助,使我在短时间内适应集体生活。不到一个月,我就如鱼得水了,开心地在123班这个大集体里学习生活。

1987年10月,升初二不到两个月,我因病休学,一直到1988年9月病好以后才回到学校,之后在124班就读。这就有了在初中的四年时间里,我先后在123班和124班就读的经历和故事。

(1990年6月,临毕业前,环高初124班班干合影) (1990年6月,环高初124班毕业合影)

我在123班读初一的时候,初中部每个年级有三个班。一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一年级由三个班缩小为一个班。1987年,环江成立了第二中学(即现在的环江一中),并开始招收初中班的学生,环江中学同时更名为环江高级中学,高中班规模扩大,初中班的规模缩小。

1990年,我顺利考入环江高级中学高中部。高一在108班就读,高一下学期期末分文理科班时,我被分到了文科102班。当时,我们那一届共7个班,除102、106两个文科班以外,103、104、105、107、108都是理科班。108班是理科班的重点班,高二分班以后,该班汇聚了原先七个班的理科精英。

初中二、三年级,我的英语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深受两任英语老师肖月清、韦诗平的器重,对我委以重任,让我当上了英语科代表。高一、高二期间,深受班主任和同学们的信任,我担任了两年班长,高二上学期,我荣幸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

(1993年,校第三届学生会合影留念) (1993年,校第三届学生会主席、副主席、女生部长合影留念,身后是高中部教学楼)

当时,我们学生会在政教处韦以英主任、刘东飞副主任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一些文体活动,足球、篮球、排球比赛精彩纷呈,丰富了同学们文化生活。

记忆犹新的是,1992年全校兴起了一股排球旋风,不管男生还是女生都喜欢往排球场跑,这正是我们学生会有序组织的结果。

2.简陋的教学设施

上世纪80年代,物质条件贫乏,学校办学条件极其简陋。1986年,刚上初一那会儿,我们初一三个班的教室是在一栋简陋的教学、宿舍混合楼。该楼位于学校北侧围墙,即现在学校大门的左内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环高)

该楼以中间步梯为界,右侧三层,每层三个大间,一楼、三楼是宿舍,二楼是教室。我们123班和121、122班的教室在二楼,男生宿舍在一楼。教室与宿舍同等面积,教室是一个大间,宿舍也是一个大间。我们初一几十个内宿男生,就挤在一个大间里,睡在高低木床上。宿舍里的床横七竖八地摆放着,一点都不整齐,无法规范,主要是太拥挤了。

该楼左侧四层,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分别位于二、三楼,四楼是初中补习班的教室,一楼结构就复杂一些,有高中理科补习班的教室,还有被分隔成小间的几个宿舍,同时还有学校的工具房。工具房里存有镰刀、铁锹等物件,学校组织学生搞劳动,我们学生就要请工具房的保管员开门拿工具。

升了初二以后,原先初一的三间教室改为宿舍,我们三个班教室搬到砖瓦结构的平房里,6、7间教室连成一片。在砖瓦结构的平房里,我们一直就读到初中毕业。

升高中以后,我们才有幸搬到新的教学楼里上课。但住宿条件没有改变,高一、高二期间,我们仍旧住在我初一期间就读、住宿的那栋楼。该楼断垣残壁,门窗破损,夏天太阳直射,冬天冷风直吹。升了高三以后,我们102班的男生宿舍搬到原先女生住宿的一间砖瓦结构平房里,103、104、105、106班的男生宿舍搬到了学校后门(望峰山脚下)左内侧的四间砖瓦结构平房里。

(1993年5月,环高102班毕业合影)

学校的体育设施也非常简陋,偌大的学校就三个篮球场,能打比赛的只有一个,另外两个破损的很厉害。学校没有一个完整的田径场,我们跑步要从篮球场穿过去,从学校饭堂对面的大水塘绕回来。跑道一半是水泥硬底化路面,一半是松软黄土路面。

当时的足球场位于现在学校大门右内侧,球场东边是一座高地,那里杂草丛生,南面是高出50厘米的篮球场,西面是学生宿舍楼,北面紧贴着学校围墙。整个足球场位于低洼地,呈东北西南走势,东北高、西南低,一下暴雨,该场地即变成一片汪洋大海。

条件虽然简陋,但在这个场地上,经常上演精彩的足球比赛。它是我们环高唯一的足球场,也是我们环江县城唯一的足球场。学校组织的比赛,县直机关组织的比赛,都在这里举行。有时,它甚至成为校际、各机关单位交流的好场所。1991年下半年,宜州高中来我校开展交流活动,其中重要的一项——足球比赛就在这儿举行。

(1991年11月,宜州高中到我校开展交流访问,我校、宜州高中的学生会、团委部分成员合影)

当时足球之风在全校非常兴盛,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不管是高中生,还是初中生都喜欢踢足球。

踢球的人多了,问题也随之而来,该场地不堪重负,它受到人们的轮流“糟蹋、蹂躏”。晴天,场地上尘土飞扬;雨天,场地上水花四溅;阴天,场地上泥浆飞弹,一群又一群人在这场地上捉队撕杀,乐此不疲。我们这些可爱的学生啊,这些足球爱好者啊,从不让这个场地消停,一天都没放过。最过瘾的是雨天在场上踢球,人与浪花齐飞,球与人共舞,倒地声、喝彩声、踩水声不绝不耳,那画面极其壮观,正可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足球,成了我们学生,尤其是男生健身一种有效方式,是一种彻底的精神狂欢。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多次亲心体验了那种别样的乐趣。

后来,环高将学校大门由西侧(环江汽车总站左侧)迁到北侧,一并对学校的足球场进行改造,并对整个运动场进行了重新规划,才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整齐、规则模样。但那是1995年的事了,当时的我已高中毕业。

(1992年的环高校门)

3.贫乏的物质生活

初中期间,我们学生就一个大饭堂。我们内宿生从家里把米带来,送到饭堂,过称以后,把米换成饭票,再掏点钱买菜票。每天,凭着这些饭票、菜票,我们端着饭盒到饭堂打饭吃。

上世纪80年代,吃饱饭已经不是问题,但想在学校饭堂吃点荤菜那是难上加难,想吃好那是更不可能。早餐是清一色的汤粉(素粉),正餐是四两米饭加一个素菜,看不到丁点肉片。

上午下课铃声一响,万马奔腾跑向饭堂的场面浩浩荡荡,同学们争先恐后,端着饭盒向饭堂冲去,风卷残云过后,同学们有的走向教室复习功课,有的回到宿舍休息。

下午,那又是另一个场面,同学们打了饭以后,端着饭盒边走边吃,一直从饭堂吃到宿舍,一路上经过大水塘、篮球场、足球场,看到有人打比赛,一些同学就边吃饭边站在球场边上看比赛,等比赛打完了,饭也吃完了。

记忆犹新的是,1989年7、8月,当时学校放暑假,我们这些即将升入初三、高三的学生在校补课。我们内宿生在学校饭堂就餐,天天吃南瓜和青瓜,连续吃了一个月。

伙食差的问题一直到我上了高二才有好转,也许是改革开放的大潮触动人们了的思想,也许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当时学校开放了好几个食堂,除了学校独自经营以外,还有个人承包,食堂之间有了竞争,菜的品种变多了起来,吃肉已不成问题了。

除了伙食,最让人难受的是缺水,当时学生用水极其不便,我们一栋宿舍楼,200多名内宿生,也就三、五个水龙头,而且水压不够力,用水高峰期二、三楼的卫生间根本没有水。学生用水成了一大难题,更别提冷天有热水洗澡了。

还记得高一下学期那会,有一次通往学生宿舍楼的水管爆裂,当天晚上我们几百个学生无水可用,后来学校紧急实施改造,花了一个多月时间重新接装了一根水管,才使得用水的困难有所缓解。改造的那段时间,我们男生不得不到位于学校饭堂旁边的水井打水,来回相近一千米,极其不便。有时候为了赶时间,我们男生只好就近跑到女生宿舍楼前的水龙头接水,这就出现了男生女生共用一个水龙头的场景。

4.如山的师恩情义

从1986年到1993年,我在环高学习生活了七个年头。韦仕岩(123班)、刘玉顶(124班)、覃善计(108班)、黄文(102班)四位老师先后担任我的班主任。校长覃三义,书记梁振忠。覃殿元、何东风、欧同均、欧干成、莫合庆五位老师先后担任副校长。

韦仕岩老师教生物,他样貌清瘦,身材高挑,戴着一副眼镜,非常斯文,后来考上广西农大的研究生,毕业后在南宁一个科研所工作。刘玉顶老师教语文,一直在环高干到退休,刘老师才华横溢,博学多才,讲课幽默风趣,深受学生喜爱。

覃善计老师教语文,教学方法灵活,责任心极强,管理科学合理,后来当上了环高校长、县教育局长。

(1990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到我校实习,这是当时的108班师生与实习生合影的照片,二排中为班主任覃善计老师)

黄文老师教数学,他是广西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学术功底深厚,为人稳成持重,后来到思恩中学任校长、到县委党校任副校长,现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领导,主要从事县史的搜集整理工作,黄老师虽是理科出身,但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写的文章很有见地。这几位老师诲人不倦,恨不得把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都教给我们,有幸成为他们的学生,是我的福分。同时,他们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了我深刻启示,对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他的任课老师那就太多了,加起来有几十名,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值得一提的是肖月清老师、周驯英老师,肖月清老师教我初二英语、高三英语,周驯英老师教我初二、初三、高三的政治。两位老师两度当我的任课老师,印象特别深刻。肖老师后来改行,到了其他事业单位工作,周老师调到南宁一所重点中学任教。

(1991年6月,环高召开团代会,这是部分团员代表合影,二排右一为周驯英老师,当时她是校团委副书记)

5.旺盛的求学热情

即使教学条件简陋,物质生活匮乏,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莘莘学子的斗志,同学们经常挑灯夜战。同学们互相比肩,比的是谁的学习成绩好,比的是谁的学习干劲足。

我初中123班的同学韦赞坚,初中升高中时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池地区高中,后来又一路高歌猛进,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他是我小、初、高同学当中的唯一一个考入清华大学,作为他的同学,我以他为荣。

我曾经就读一年时间的108班,1993年高考时,这个班以前所未有的成绩刷破了环高的纪录,不管是上本科线、还是上重点线,都开创了环高的先河。我的班主任覃善计因此一举成名,紧接着当上校办主任,后来又顺理成章当上了校长。

(1990年9月,环高108班去下湘水电站秋游) (1990年9月,环高108班去下湘水电站秋游) (1992年,大安籍的环高学子和环高老师合影)

我所在的文科班102班,也出现了一些人才,当年全班第一个考上本科(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的覃正伟同学,如今已是河池市委一名处级干部,班长谭溥现在是河池市中国人民银行一名处级领导,有班花之称的蒙利林同学,名牌大学(西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放弃在城市工作的优厚待遇,毅然决然重返环高,默默耕耘在基础教育工作岗位多年,后来还当上了副校长,成为名震四方的广西名师,有基础教育专家之称等美誉,深受学生及其家长的爱戴,关于她的新闻经常出现在各个媒体的头条。除他们三个以外,还有很多同学在各行各业做出了突出的业绩。作为102班的一员,看到同学们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我感到非常欣慰。

2013年12月,高中毕业二十周年,我们环高102班聚会,我从广东赶回母校,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环高。师生相见、同学重逢,分外激动。

(2013年12月,环高102班毕业20周年聚会)

2017年11月16日,环江高中80周年大庆,我应母校之约回校参加了庆典。那天我们畅游了环高,亲眼目睹了环高的教学设施、办公条件、培养规模、环境绿化等等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环高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世人面前,让人耳目一新。

(2017年11月16日,环高80周年大庆) (2017年11月16日,环高80周年大庆现场,与班主任、老校长覃善计合影) (2017年11月16日,环高80周年大庆现场,同学合影) 

同时,了解到环高高考成绩连年创新高,这二十几年来源源不断地向全国各高校输送优质人才。更难能可贵的是从2005年起,这十二年每年都有学弟学妹考上清华北大,考上985院校更是达数百人,这让我更是振奋!我由衷地感到,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环高教职员工戮力同行、薪火相传、爱心续力,正是一批又一批的莘莘学子志存高远、刻苦学习、锐意进取,才有环高如此之高的成就!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真心地祝愿,母校越办越好,越办越红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