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企业做死了,一定是有原因的
朋友打电话,让帮忙招一些设备操作手,问起工资如何计算时,朋友爽快地说“计件工资”。顿了一下,我若有所思地“嗯”了一声。这工资的计算方法和我们这里是不一样的。
也习惯了不少年计件工资的核算模式,并且一直认为很合理,多劳多得嘛。虽然总在管理的过程中感觉计件工资的种种弊端时时隐现,但瑕不掩瑜吧,除了计件工资,也的确找不出万全之策,去而求其次了。
可最近这段时间,接触了计时薪酬,我的思维被完全颠覆,以前所有的顾虑似乎都迎刃而解,所谓的“问题”都已不是问题了。从年前感觉所有的事情都在回归,到眼下化繁为简般的真实存在,我彻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还是简约为好。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56402/d8de1a32044f3c35.jpg)
扒一扒我所经历的计件工资那些事吧。
前提出于好意,体现多劳多得。但却忽略了诸多因素,有一些“不讲理”的成分在里面。例如技术水平,底子厚薄,加工工序,工作安排等。一味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计件工资的旗帜,的确突出了“以人为本”,但有点强词夺理和一厢情愿。站在公司和老板的角度上是“人”的问题,但若从员工的思维去看就是“计件单价”是否合理,工作安排能否妥当。
其实,企业发展到不了一定水平,也是无法真正实行计件工资的,用什么样的薪酬结构应该和企业实际相匹配。你明明没有那么大的产能,不是缺件就是少包装物,产多了压库存,干快了就轮休。这样的“以人为本”是有一个无形的框架在那儿框着呢!说白了这样的计件,公司敢放开让员工甩开膀子干吗?
公司有公司的办法,员工出量少了,就是员工无能;一旦量上来了,就要在品质上给他们挑毛病。公司总有制约的办法,老板所谓的“不怕员工挣得多”往往都是美丽的谎言,下不保底,但上面是封顶的。一看员工拿得多了,不是想法调单价,就是设法找漏子,总得给他降下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56402/bf84205a5dea493c.jpg)
无论用什么样的薪酬结构,最终还是为了实现双赢。心态正确,计时不一定有人偷懒;氛围不行,计件也不一定能提升产量。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企业是否健康,企业运作的健康状态至关重要,企业的坚挺是所有机制正常运营的根本保证。
在计件工资的机制里,员工的收入也不全在于能干多少,计件单价,公司销售状况,新品数量,单批数量,生产周期等。有的老板抱着单价不松口,以为自己给的价钱可以了,但却不考虑区域消费水平。有的公司在工资结算时喜欢“平均”,看似照顾公平,实则是在“打圆场”,哪有什么公平可言?
更有甚者,看到某个员工钱多了,就考虑他干得是不是数量不准,是不是偷工减料了,要不就是单价不合适,反正员工没有好。这种斤斤计较的不稳定运营环境,看似是竞争机制,实则是不健康发展,甚至是畸形发展。
这种机制下的管理是没有管理可言的,导致质量问题频发,个人主义严重,员工之间冷漠,反正各人干个人的,计件吗,你干的好坏与我何干?企业想的是管理简单高效,其实,根本没人搭理这些,你管谁呢?除了看产量,其它根本体现不出管理的概念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12056402/73b891dd9eaf386f.jpg)
有人曾说:人不行,干什么都白搭。一语中的。其实,计时工资更能体现企业的稳定和气魄。放手让你干,待遇给你了,自己值不值钱你就掂量吧。有那么多的花花肠子干什么?有心思不如用在企业战略上,多考虑些路子,比用那么多绊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