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未来可期
文章原创首发于同名 微信公众号 “一腔浩然气”,欢迎关注!
01
自2016年以来,山东会成为第二个东北的舆论甚嚣尘上。很多研究者、评论家、自媒体甚至官媒都不同程度地表达过对于山东现状及未来的担忧。这种担忧确是空穴来风,其中都有着详实数据的支撑,将山东和东三省进行了全方位的对比。其中有对经济创新乏力的的分析,有对官场风气的痛斥,更有对文化传统弊端的抨击。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山东会逐步衰落,山东会是第二个东北”。这种舆论确是值得深思,值得全体山东人反思,但是在笔者看来,山东不会是第二个东北。
曾经的东北是共和国的长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时期,一代又一代的东北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李克强总理就曾指出“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之初,东北支援全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东北的工人阶级,当年‘先生产、后生活’,作出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而从数据上更可以直观的看到为什么东三省会被称为共和国的长子。黑龙江省仅“一五”计划期间,向国家上缴的利润就等于国家给其工业投资的3倍多。1953~1987年间,全省净上缴中央财政467.3亿元;而吉林省在“一五计划”期间上缴中央财政16.55亿元 ,上缴额占全省总收入的60.1%;辽宁省1953~1994年累计上缴中央财政3234亿元,也占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建国初期的重工业原料、军事物资也几乎全部出自东北。
可以看到,东三省就像一个大家庭的长子一样,几乎在家庭最困难的时期,以一己之力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而现在家庭兴旺了,长子却在操劳中衰老了。所以,我很不赞同一些恶意抹黑东北的言论,不赞同借着“为东北出良策”的口号肆意抹杀东北贡献的言论,正如《大秦帝国》中秦孝公所说“非 秦者可敬,卑秦者可恶”,诚心实意地指出东北弊端的言论,我们虚心接受,但是以嘲讽心态鄙视东北乃至东北人的言论,我们要警惕并坚决抵制。做人要讲良心、要负责任。就凭共和国长子的名号,我们都要诚心地向东三省说声感谢。
02
历史上的东北是可敬的,但是其衰落也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不能否认。在投资界,有一句话叫“投资不过山海关”,资本是逐利的,“不过山海关”就是资本对东北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的最直接体现。从财政收入上看,2017年黑吉辽三省的财政收入在全国分列倒数第六、五、四位,现状惨淡,早已不复曾经的辉煌。而在管理学界有“用脚投票”的理论,从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出180万的数据就能看到,落寞的东北已经无法吸引人才、技术的青睐。如此种种,也都是现实,这正如现在东北的天气一样,整个东三省都还在寒冬里挣扎,寻找着自己的出路。
党中央和中央政府早在十五年前就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现在这更已经升级为了国家战略。由于今天想讲山东,所以振兴东北,我不再赘述,讲这些,只是想告诉一些人,也许大多数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共和国起步时的艰辛,但是也请对东三省保有基本的尊重,不要提到东北就开始嘲讽,少些地域歧视,少些谩骂,多些真诚,毕竟中国这支雄鸡不可能耸拉着头走向真正的民族复兴。
03
而说到山东,将山东和今天的东北捆在一起无非是因为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之处。比如重工业占主体的经济体系,比如相似的官僚习气,再比如两者间人口的血脉交融等等。而在我看来,这些都不会是山东衰落的理由。
从现状来看,山东的确是落后了。今年正月初七,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的讲话可谓振聋发聩,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而刘家义书记偏偏自揭其短,彻底击碎了山东人心中的优越感和自豪感。将一个落后的山东暴露在了全国面前。
其实,冰冻三次非一日之寒,山东的落后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和东北相似,山东的官僚习气的确非常浓厚,尽管没做过具体调查,但看看山东某地一些公务员考试机构的豪华办公楼,对比下一些南方省份同样机构的办公室,就能看出,也许山东学生考公务员的比例是最高的,热情是最大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深深扎根在山东老百姓的心底。科长、主任、校长、局长的头衔在饭局中也是最有分量的,推杯交盏中,领导最好认,因为领导总是最豪情万丈、指点江山的那一个。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公职那就会被树立为左邻右舍的榜样,除了公职,别的工作都是老百姓口中“很一般、凑合”的工作,尽管这份公职只是勉强糊口。山东的官僚习气可见一斑。
而在经济创新领域,山东的确落后了,山东传统产业占工业的比重达到70%,重化工业占传统产业的比重也达到70%,这双“70%”很刺眼,山东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任重而道远。2017年,山东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35%,落后于江苏的43%。而国际专利的申请量,山东仅为广东的5.8%。而在“用脚投票”的模型中,驻鲁的两院院士仅仅49人,不到全国的3%,不及江苏的一半。“千人计划”专家205人,占全国的2.92%,仅为浙江的1/3。人才和技术也在用自己的流向显示着未来的发展道路。
这些赤裸裸的的数据也许能够代表未来的山东将会走向何方。这就是为什么“山东会衰落成第二个东北”的悲观言论不时出现的原因。但是在我看来,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的山东,本不该如此、不应如此,未来的山东也不该如此、不会如此。我一直坚信,山东会重新崛起,再次成为全国的“风向标”,“定盘星”。
首先来看一下经济方面的问题。尽管都是以重工业闻名天下,但是山东经济和东北经济有两个最大差异,这两个差异会是决定山东不会衰落的根本所在。一是经济体量存在巨大差异。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山东省经济体量达到了7.27万亿,仅青岛市的经济体量就已经突破万亿大关。而东北三省的经济体量总和只有5.54万亿,大连市只有青岛经济体量的65%左右。而在现代经济的发展的汪洋大海中,风雨无处不在,要想抵御风雨,体量就是根基,这会是最基本的差异。根基稳固的山东已经是一个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具备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并非一时风雨就能撼动的。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风光一时的“亚洲四小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四国,由于经济体量过小、基础不牢,政府的点滴投入犹如杯水车薪,无法解决危机,难以抗拒风险,最终无一例外地都陷入窘境,至今都没有缓过来。与此相反,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时,美国紧急出台的高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以及中国政府的“4万亿一揽子计划”等不都是依托美国、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方可实施的吗?
当然经济体量庞大仅仅能够保证在风险来临时不会立刻倒下,无法保证长久地抗住风险并顺利度过风险,这就又需要讲到山东经济的另一个特点:山东经济结构完整、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经济韧性十足。提到东北经济,我们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重工、石化、煤炭、汽车制造等等。而提到山东经济呢?除去煤炭、造纸、石化等行业,海尔、海信、青啤等同样名声在外。山东省在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重工业、轻工业、采煤、石油、冶金等行业几乎都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工农业门类最齐全、综合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多元的经济结构使得山东省拥有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量,这能够有力地支撑山东产业进一步升级和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时使得山东省可以根据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矛盾,相机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增强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和活力。这和东三省重化工业“一边倒”的经济结构是完全不同的。
而在官僚习气方面,为什么就全国而言,南方的官僚风气要轻一些呢?这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比如义乌,前段时间热播的《鸡毛飞上天》中,我们能够看到,那一代创业者什么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步褪去了大部分官老爷做派呢?其实就是因为“穷”。古人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义乌乃至浙江省都是山地丘陵较多、耕地少,粮食少,资源少,没办法,只能出来创业。老百姓生活都是问题了,怎么还会去讲究“士农工商”呢。所以有些时候一切向“钱”看也不一定总是贬义,这要看看时间、捋捋地点,毕竟“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而就山东省来讲,作为全国第三大经济强省,老百姓的生活确实不富裕,去过山东的应该都能够在各个方面看到山东省和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区别。其实看看山东卫视就能看出来,广告内容非常接地气,不是挖掘机就是不孕不育,而说好听点是“土”,归根到底是因为“穷”,统计局数据显示: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看。2017年末,山东省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是91019亿元,广东省的数字是194536亿元,江苏省是129943亿元,浙江省是107321亿元,分别比山东高出10.35万亿、3.89万亿、1.63万亿。这就实实在在地把山东省人民口袋里的钱摸清楚了,确实差距很大。上次去山东、东三省某地调研,在当地都做了一个有简单的调查。范围为18-30岁的年轻人。其中有个题目如下:
自己及子女就业更希望选择什么行业?
A服务行业 B公务员、教师等机关事业 C无所谓,工资高就行
尽管我也知道,问卷设计的没有逻辑,漏洞较大。但是我们就想看一下现在老百姓的现实倾向而已。
最后统计了一下,惊讶的发现,东三省的问卷里竟然有91.5%的人选择了B项,而山东的这个比例是50%。最后和几个年轻人聊了聊,无一例外,东三省的年轻人几乎都表达了对于“当官”的狂热,而山东的年轻人却有些嫌弃公职的待遇低。据我了解,在山东西部有些县区,即便是公务员、教师每月的工资也不超过2500块钱,这还要应对当地5000+的房价以及子女教育、父母养老等重重压力。对于年轻人来说确实压力山大。因为“穷”,所以开始改变,很多山东父母的观念也在改变,以前总喜欢把子女考上了哪个机关单位挂在嘴边,现在很多父母开始“吹嘘”子女一个月多少工资了。而刘家义书记也痛批了山东的官本位思想“现在信息孤岛、烟囱林立现象严重,家家投资建设、户户点火冒烟,厅厅建网络、层层管数据,各级各部门横向不连接、纵向不贯通。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数字垄断、信息隔绝,烧的是人民血汗钱,行的是官老爷作派,把一个技术先进、有利民生、便捷群众、提升效率、保证质量、阳光透明的大平台,变成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铺张浪费的代名词”。
在骨子里素以中庸为准的山东,盛行四平八稳、不偏不倚的官样文章,而省委书记的口径很让人惊讶,老百姓听了也深感痛快淋漓。在新媒体时代长大的新一代山东人已经更加开放,更加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他们更希望摆脱官僚主义的束缚,更加有眼界、有魄力去改变山东,塑造一个锐意进取的山东。而在东北,调研回来,有些失落,在东北,几乎从老到少,还在秉承着传统官本位的思想,已经有些根深蒂固了,尽管部分地区已经有些小小的改变,但这还远远不够。我相信,随着中央对东北的营商环境、党风政风的持续的集中整治,东北未来的环境会越来越好,祝福东北尽早摆脱官僚习气的枷锁,尽快走向振兴。
最后相较于东北人口的日益减少以及年轻人的外流,山东拥有充分的人口优势。今天的中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各个城市都开始了火热的抢人大战,人口会是城市竞争力、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指标,没有人口基础,城市的繁荣和活力都将无从谈起。
2017年在大陆31个省级行政单位里,总共只有五个地区出现了常住人口的负增长。其中吉林省减15.63万,黑龙江减少12.2万,辽宁减少8.9万,东三省包揽了这个不光彩的前三名。而山东省则净增50万,常住人口已经破亿。此外,在放开二胎政策之后,在人口自然增长方面,全国仅有辽宁与黑龙江出现了下降,同样是东北。而山东的出生人口却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一,新出生人口数量及出生率均是全国第一,拥有了年轻人口就是拥有了未来。
而在人才方面,2017山东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超60万,同样全国第一。尽管2017年山东人口也流出了40万,值得警惕,但是整体来讲,山东依然拥有巨大的人口红利。人口意味着庞大的市场,庞大的市场对于企业来说可以体现规模效应,技术创新、品牌培育,都是要靠规模来分摊成本的,在一个市场狭小的地方,开展研发、培育品牌的成本会相当高,要想推动转型升级,大市场必不可少。这也是为什么华为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要冒着巨大风险不断打入海外市场的原因,庞大的市场变化,特别是消费升级的快速变化会给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提供了需求支撑,可以促进创新,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这就是市场广阔的优势。而山东庞大的人口以及源源不断的人口再生能力会给未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腹地。此外,技术创新靠研发,研发靠人才,山东庞大的高校毕业生会是一座富矿,他们都将是山东未来的创造者和支撑者。只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未来的山东将会是科技创新的摇篮。
04
自古以来,山东都是人才荟萃之地,2700多年前孕育的齐鲁文化,永远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也许今日的山东不令人满意,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山东依然是山东,齐鲁大地依然在不断创新求变,依然机遇无限。绝对不该对未来感到悲哀,更不要去诋毁谩骂,山东不会是第二个东北。要知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前路坎坷,布满荆棘。但奋勇争先,未来依然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