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 重新理解学习
在前些天老师的讨论会上,老师提到一个被大家忽视的问题,他说,现在很多人似乎都很爱学习,但有没有思考过他定义的学习是什么?突然给我当头一棒,因为我就说他说的这群人中的一个,借此机会,和大家深入探讨学习是什么。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习一词的解释是有两点,一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二是效仿。百科上解释: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次广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不难看出,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学习是一段旅程,这段旅程的终点是要收获知识或技能,迭代认知,从而使得自身的生活变得更好。
在此之前,我的潜意识里很多时候却只注重了学习的形式,误以为我去买课,听课,这就是在学习,还停留在知道就是学到这个层面。曾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我习惯了老师说,我来听,或者拿起一本书就读,但很少问过自己我真的达到了学习目的吗?这样的学习形式让我沉迷于被新知冲击的快感中,沉迷于自以为懂了的成就感中,但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这其实就是没有走完学的这条旅程。
在《认知设计:提升学习体验的艺术》这本书中,作者提到旅程的终点不是仅仅让学习者获取一些知识,更是让他们能够充分运用这些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以便能够做到那些在学习前无法做到的事情。
这其中包含六个方面的差距,分别为知识、技能、动机、习惯、环境、沟通。学习者想要抵达学习的终点,就需要明确自身在这六个方面是否存在问题。
举例,我自己曾在6年前开始踏上学习之旅,是因为想要成为孩子的榜样,解决家庭的矛盾纠纷让家庭变得更加和谐,自己在职场能够发展得更好,活出更精彩的人生。在最开始我几乎是一个傻白甜,没有读过一本课外书,生活交际圈子也仅限于家人和部门几个同事,所以要想抵达旅程的终点,还有很长一段距离要走。
而最初,我误以为学习就是获取大量的信息,所以如饥似渴地去听去看,让自己知道,但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还远远不够。在技能层面,我还需要大量的练习,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动机上,我还需要强化目标感,因为人很容易因为一时冲动而行动起来,但会因为缺乏耐心而停止,从而终断了对全新行为模式的塑造,比如我之前在写作上不能刻意练习,就是因为动机不够强烈。
此外,在习惯上,我有很多可能原本没有意识到的坏习惯,比如爱吃零食、不爱护牙齿等等,这些习惯造成的影响,都会无形中影响我们前进的步伐;在环境上,我缺乏相应的支持,因为身边几乎没有学习的人;在沟通上,我并没有向老师寻求自己所理解的方向是否正确,或者让家人明白我改变的目的。
这六个方面的差距综合影响着我们抵达旅途终点。我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分段进行,把这段长途旅程拆分为一个个短途旅行,每个阶段侧重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分段治事,不疾而速,抵达我们想去的终点,这才是学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