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经新解

瑜伽经1.13,1.14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0人  5263ecfbdf8d

1.13坚持不懈的努力修习,可以平息心意的波动。

1.14经过长时间、不间断、虔信而勤勉的修习,修习的效果可以被很好地固定下来。

        修习就是努力平息意识波动,让其归于静寂——一种不变的、稳定的、宁静的心意状态。长期稳定而专注的修习会让修习者的生命能量和智慧超越普通人,如果没有伴随着对欲望和我慢膨胀的弃绝,这种理智的修习很难到达觉悟之门。所以,单纯的修习只可以到达修习的第四个层次,如果再向上探求,因为分辨力不足够,如履薄冰,很容易走火入魔。

      在1.13和1.14节,笔者介绍修习的前四个层次,跟意识波动的五个层次相关联。

        第一层的修习是黑暗层次,也可以说是无修习状态,这时候的修行者尚未了解意识波动对自己的作用,用佛教的术语来说就是处于“无明”状态。无明包括误解、忧虑、贪婪、愤怒、傲慢、妄想、嫉妒、恐惧等等,它们都源自无明,也就是无知。这时候身体被情绪操控,也就是说身体被无名之火点燃,如同林中起火,为了持续燃烧,火焰会吞噬沿途的所有植物,吞噬的越多,火苗燃烧的越旺。我们的能量即是它的燃料,仇恨及贪婪之火永不止息,直到我们灯枯油尽,脱离轮回。

        第二层的修习是混沌层次或者“我执”层次。在这一层,修习者知道对与错,但仍然会遵从“私我”(也就是我慢,小我)的指示行动。比如偷窃、说谎、恐吓、欺骗等等,在这里,灵性智慧不起作用,“私我”因为其“避苦趋乐”的本能,总会执着于选择让感官愉悦或相对愉悦的行为,执着于他物,而无餍足,然而“私我”创造的没有实相基础的自己想象出来的的美好,注定只是幻象,它和无明中的情绪相反,无明来自于“私我”过去的体验或感受,而幻象却来自于“私我”对未来的美好的虚构,亦是一种无明,其结果终归会黯然消散,而且这些幻象怎么能够用来作为指导一个人行动的依据呢?

        第三层的修习是光明层次也称为二元层次。在这一层次,修习者能够觉察自己的行为,在行动之前已经知道行为的对和错,并能够自我调整。譬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譬如“浪子回头金不换”,而日常的点点滴滴的思辨更是浩如烟海,这一层才算是真正修行的开始。灵在开始被觉察,犹如黑暗中一盏幽暗难明的灯,但尚未能成为行动的主导力量。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一层次就是“应该”二字。我慢不再成为行动的主导,而是我们的菩提(智库)。菩提从自己知识的宝库中取出各种知识,包括正见和谬误,进行分析和选择,然后指导修行者“应该”做什么。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人是被称为智慧的,而实际上,这一层次智慧仍然不会起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的思维,也许是正知,也许是谬误。

        第四层的修习层次称为三元层次。在这一层次,“我慢”趋同于良知,良知是我慢与灵在之间的通道。它成长为第三视角,能够看到行为或事物的一体两面,也能够在行动中有所觉察,也就是当下的觉知。这一层次开始需要真正的瑜伽修习,修习者被建议修习从“禁制”到“冥想”的所有瑜伽准则。包括所有的律条:道德的,伦理的,身体的,心意的,智性的和灵性的。这是一段“私我”(我慢)借助良知逐步认同和接受灵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私我因为不断觉知到灵在的能量而自我膨胀,认真、专注、勤勉的修习并不能改变私我“避苦趋乐”的本性,虔敬的信念和清晰的辨察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修习者能力的提升可能会出现各种异能,比如佛教中提到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若不加节制,则私欲膨胀,最终不可抑制,归于魔道。所以从这一层开始,修习者需要有强大的自辨力和自制力,或者在合格的导师的指引下,弃舍断绝因修习证果而萌生的傲慢,去向平和和谦卑。如此经历始终如一的努力,进入第五或第六层次。

  ——尼达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