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1
最近观察和思考的一些角度感觉都有道理,但不很自洽,甚至矛盾,不能说服自己;强迫症作怪,前后不一致的东西,总让自己内心不顺畅。
还是让菲茨杰拉德的思想影响自己吧。
“一个人能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就是第一等智慧的标志。”
这种矛盾来源于王烁和雾满拦江对复杂的看法。
201901161955153166055491.jpg
我自己清楚,文章作者都有自己的角度,在自己的角度上都有站得住脚的依据。并且作为罗胖、樊登或高晓松这样的“门客”,解读作品的时候也会加入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同时他们也不一定能把作者的本源思想完全搜集整理出来。
所以,作者的观点-解读者的观点-听众的观点,在经过2-3手传播后,作者原来最严谨的观点基本上已经失真。这也是很多学者建议读原著的最主要原因,包括国外的作品,那更是夸语系的差距了,文化、地域、历史、习惯等这么多不确定不熟悉的因素夹杂在一起,到了最终读者那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力量已经是强弩之末。
前几天大学同学吃饭,说起这个话题。大家有同感,说樊登解读作者的角度不全面,甚至曲解作者的观点。
我认为这很正常,樊登不是天眼视角,他有他的局限性,而我们需要做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让自己行动产生改变才最重要,而不是探讨樊登解读跟作者是否严丝合缝。真的严丝合缝了,樊登存在又有什么价值呢?
“知行合一”说的是知道什么正确,还要按照这个指引行动,并且要企及“知”这个目标。而不是知道樊登跟作者观点不一致,选择跟樊登较劲。我们要的是文章中什么思想对自己有用,进而拿起这些思指引自己更好。
包括前一阵子对《论语》的解读,早的有朱熹,王阳明,张居正;近有于丹,樊登,华杉他们在不同角度上对《论语》进行解读;毋庸置疑的,大家在思想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达到了百花齐放,都有各自的道理,终归思想高度统一于《论语》。
朱熹解读论语,也属于选择继承;中学的政治课上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去伪存真。我们不能拿来主义,要有选择的拿,有选择的用。
说到这个,又衍生出一个话题。读了那么多书过不好这一生。
读书之后我们该怎么办呢?
分这么几种情况:
1、读过就读过了,不相信作者观点,也不做对照的修整。
3、读过之后做“全沉浸”式修炼,只字不差的按照书中的指点去做。这么做是有点固执和呆板,如果有人能坚持下来,我估计也会有所成就。
《我的圣经狂想曲》是雅各布的作品,他是沉浸式报道的极度实践者。
什么是沉浸式报道呢?就是你要写什么,就把要写的东西原原本本经历一遍。雅各布曾经把《大英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读了一遍,然后专门写了本书就讲他学到了什么。
许多告诫跟现代行为准则差异太大只能算是小事,归根结底则是许多告诫自相矛盾。出关以后,他给其他人的告诫是:就算是《圣经》,你也不能都照着来,遵守什么你得挑。至于挑什么不挑什么,这问题还是只有你自己能回答。
2、绝大多数人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舍,但不能持之以恒的坚持和调整。
王烁说:“我们就是得有时宽容有时不宽容,有时坚持原则有时和稀泥。这不自洽不美观也不容易操作,但没有更好的办法,生活不容易,能混得混。对混有洁癖,坚持要回归本源,寻找净土,皈依原教旨,这些可解决不了人生难题。就算上帝全知全能,为什么人间还有那么多罪恶?自省者认为必是我们有罪,自信者认为上帝错了,盲信者认为必有一个凡人无法理解的理由”。
是啊,凡人什么都懂,上帝还怎么超凡?
再换个角度来:社会是个大金字塔,细看大金字塔中又有无数个金字塔层层叠加,而每个金字塔本身又是由无数个小金字塔层层叠加而来。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逃不出金字塔,如同孙悟空逃不出如来的五指山。
与其寻找一块想象中的净土,在其中倾注全部身心,到最后发现它不过是另一块金字塔,不如安心在社会大金字塔里闪转腾挪,不是说这里不难,但至少空间大,跳转机会多。
如果你以为找到净土,最后却不过拴死在一座金字塔上,无路可去,那才是惨中之惨。
王烁给出的建议:
第一,宁可复杂,不要简单
社会难题无解,越简单这无解就表现得越赤裸裸。你只能往复杂上找出路,复杂它好歹还能给你个腾挪空间。
第二,必须保持开放。
封闭环境越走越死,不要封闭于自己,不要封闭于小团队,不要封闭于任何想象中的净土。
第三,没有就地面对难题的决心和领悟,到哪里都是被难题追逐的命。
世上没有桃花源,人生不存在容易解,只能直面复杂,扩展维度,能解决的难题解决掉,不能解决的缓解缓解将就混过去,而混的话,空间越大越好混。
反正,在长期中,我们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