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讲听课笔记
132“唯才是举”的得与失
主讲:姜鹏
我们今天来讨论一下曹操唯才是举政策的得与失。那么唯才是举,它是不是像我们平时所讨论的,平时看到一般的分析历史上成败案例的书籍里面所讲的那样,只有正面的意义,而没有负面的意义。一般我们看到的就是举出这个例子来,总是强调它正面的意义,不太去分析它是不是还有弊端。
我们今天这一讲的重点就来讲一讲这个方面。可能有人会问,唯才是举,这么好的政策还有弊端吗?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来讲另外一个曹操唯才是举的故事,这个故事他的主人公,名字叫陈矫。
陈矫本来是姓刘,是刘家的孩子,他父亲这边是姓刘的,但是因为可能是舅舅没有儿子的原因,它是过继给舅舅做儿子的。这个在中国古代,尤其是前半段时间,这样的案例也是比较多见的,不仅仅是有过继给叔叔,过继给伯伯的,也有过继给舅舅的。
他舅舅姓陈,过继过去以后他就改姓陈叫陈矫了。中国古代有一个惯例,什么惯例?叫同姓不婚。在中国古代,两个同姓的人是不能结婚的,这是古人的一种朴素的优生优育的一种观念。
所以这个陈矫他就比一般人更麻烦。因为他过继给舅舅以后,古人的说法叫为人子者为人后,你既然现在过继给舅舅,那你就是陈家的人了,所以陈家的姑娘姓陈的姑娘她是不能娶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从血缘的角度来讲,他其实本来又是姓刘家的,就刘家的孩子对不对?所以姓刘的姑娘也不能娶,你说这个陈矫他也挺倒霉,又不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
而且汉末战乱时代,整个社会比较动荡,有很多大家族往往是比较亲密的一些亲戚,组成一些集团,就是为了保护自己有一些小小的壁垒,然后聚居。这种情况下面,你要千里迢迢的找别的大户人家去分配一个妻子,难度反而增大了是吧?那么陈矫他们就不太重视礼法,所以就打破了惯例。他回到自己原来家族刘氏家族去娶了个媳妇,他媳妇姓刘,那么这样的话呢这个就比较麻烦了。虽然他姓陈,但是事实上他的血缘是刘,同样就违背了同姓不婚的原则。
所以这个事情后来出现一个什么问题呢,每次到陈矫该提拔该升官了,你在初级岗位上已经锻炼了3年5年,该升个副局级了,每次到该提拔的时候,就有人开始写举报信了,有人要抓住这个小辫子,你看要弹劾他,你这个人基本的礼法都不熟,你到一定岗位上以后,我们这个国家毕竟还是要秩序的,是要讲礼法的。
那么陈矫非常有才华,曹操其实是非常欣赏陈矫的,因为这个事情老被人攻击,老卡在那儿,曹操后来是替陈矫可惜,觉得你好好的一个人才老被这种事情卡着干嘛呢?他为了保护陈矫,特意的下了一条命令,他说从董卓乱政以来,社会上就是这么一种混乱的状况,也有实际的困难,所以自建安五年以前,一切勿论,不要再追究了。你要再拿这个事情来说事的话,你也有罪。
那根据这条线索我们可以非常简单的推论出来,陈矫一定是公元200年之前结的婚是吧?曹操说之前发生过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陈矫才算是躲过了舆论的抨击。后来陈矫本人他在曹魏政权里面一直做到司徒,也就是宰相这个级别的高官。
第一,曹操为保护他特别下教令。第二,曹丕称帝以后,他在曹魏政权里面做到宰相级别的高管。那照道理来说,曹操曹丕父子,甚至加上曹曹叡祖孙三代人对他陈家那是有大恩德的。那么这个陈氏家族他用什么来回报曹氏家族?用什么来回报曹操对他的知遇之恩?事实令我们大跌眼镜的。
陈氏家族是用背叛、出卖来回报曹操的。陈矫他有个儿子,名字叫陈骞,他是司马氏家族在魏晋禅代之际,帮助司马氏家族篡位的关键人物。晋武帝司马炎受禅,在这个过程当中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这是唯才是举的负面效应。因为曹操唯才是举,他说你只要有才华,哪怕你的品德很糟糕,我都用你。那么这样的人才他是没有立场,没有品格的,是没有原则的。曹操他以这个原则来网罗人才,所以在当时激励节操这个事情它就是不存在的。
所以曹操跟人才之间是一种交易关系,我用你的才华,你给我荣华富贵。所以它不是说陈骞这个人怎么样,可能有些听众会问这至少不是陈矫本人,只是他儿子。我举的只是一个个例。
通过这个个例,我想说明的是当时的风气,忘恩负义的人,每个时代都有。但如果忘恩负义成为一种时代风气,你想想它会变成什么?因为我们会发现陈骞这样的案例它不是个例,晋武帝司马炎在篡夺曹氏政权的过程当中有四大心腹,其中还有一个叫石苞的人,石苞这个人你可能不是非常熟悉,但是他有一个儿子是特别有名的,他的儿子大家很熟悉的时候,奢侈腐化啊,斗富的石崇你有印象,石崇就是石苞的儿子。
所以你看有这样的儿子,说明这个家庭的家教不怎么样,奢侈腐化成为家风。石苞是怎么回事?石苞不是曹操亲自提拔上来的,这个家伙原来赶车、打铁,本来社会地位也不高,他之所以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也是趁了唯才是举的东风。
因为当时的国策是唯才是举,所以像石苞这种生活在社会底层有才华,但是品德修养都不够的人,他才有机会上台。石苞后来也成为帮助晋武帝司马炎篡位的一个关键人物。而这些人大家要知道,在司马氏家族正式篡位之前,他们做的都是曹家的官,拿的是曹家的俸禄,所以大家明白了吗?我们看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它到底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有时候我们选择怎样的一个时间跨度,怎样的历史眼光来讨论这个问题,是特别重要的。你如果仅仅用10年20年的历史眼光来看待曹操的唯才是举,那么无疑曹操的唯才是举是成功的,这一二十年里面他的事业蒸蒸日上,并且借助这批人才局部统一了北方。但如果你要用50年、100年的时间跨度,你去看这个政策它的利与弊,这个答案就不一样了。
讲到这里,我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三国鼎立曹魏、蜀汉、东吴这三个政权,哪一个政权是最早失败的。你想一想看,你可能马上就会说是蜀汉是刘禅,先被打败,先投降了,对吧?他是在公元263年灭亡的,而司马炎篡夺曹魏的政权,曹魏正式灭亡。是公元265年晚了两年。但是你想一想,当曹魏灭亡的时候,司马氏家族都已经控制政权多少年了?
各位,高平陵政变,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之后,政权就已经转移到司马氏家族了。曹操是公元220年去世的,也就是说曹操死了才30年,这个政权其实他就已经失败了。严格的来讲,三国这三个政权最早失败的恰恰就是曹操的政权,曹魏的政权。为什么?我们从后面这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当中,你可以发现唯才是举是一个根本原因,因为唯才是举,所以你举上来绝大多数的人是不讲节操,没有立场的。
当他们一看司马氏掌权以后,纷纷的就投靠到司马氏这里来了,见风使舵,风吹墙头草,有奶便是娘,这是另一个问题。所以我们如果把眼光放长到50年100年你来看,曹操唯才是举,可以说曹魏政权成也唯才是举,败也唯才是举。
我们要分开这两面,客观的来看待政策它的利弊两端,才能更好的来理解怎么平衡人才的才与德这两个方面。
所以这里面我们就要说司马光他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在第一卷里面就有一篇著名的评论叫《才德论》,其中有一句名言讲得非常好,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一个人有品德,如果他能够再加上有才华的话,他品德就能够发挥的更好,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这叫才者德之资也。下半句德者才之帅也。一个有才华的人他必须要有品德,这样才能够确保他的才华是用来做好事的,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而不是拿才华去干坏事。因为才华是中性的,是没有价值判断的。有才华的人,他既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所以品德就变成才华的一个指标和方向,是变成一个驾驭才华,能够发挥到好的方向上去的这么一个灵魂。
司马光这个话讲得多好,整体上来讲,我觉得我们一个社会要长期的稳定有秩序,考虑人才选拔人才,关键在德上,这一点是不能放弃的。
当然在一些具体的环境下面,比如说曹操他就碰到具体的问题,具体的情况要处理。那么着重的考虑才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一个社会如果长期的他只注重人的才华,而不注重人的品德。那么他对于社会秩序的良性的发展跟社会的稳定,一定是会带来危害的。这就是唯才是举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