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霾杯:《巴黎烧了吗》——影像化的巴黎解放
“巴黎烧了吗”,是纳粹德国头目希特勒向他的总参谋长问的问题。那是1944年8月,巴黎解放的前夕,二战快要接近终点,但战争中的人们并不知道这个终点何时来临。
1944年的巴黎面临的情况,有那么一点点像1949年的北京/北平,都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市面临解放,同时也面临着炮火的破坏——无论是占据者的炮火还是解放者的炮火都有将这美丽城市化为地狱的能力。
美丽的巴黎,浪漫的巴黎,拥有文化底蕴的巴黎,有着各种历史古迹与艺术品的巴黎,被德军占领了许久、市民在压抑下生活了1500多天的巴黎,面临着解放的希望与毁坏的威胁的巴黎,究竟烧了吗?
答案就在纪实文学《巴黎烧了吗》,美国《新闻周刊》法国《巴黎竞赛》记者,采访了800多人,包括艾森豪威尔、肖尔铁茨等,用了536人的材料,写成了这本书。
故事从特务处长的密信开始,密信的内容是盟军将推迟解放巴黎(艾森豪威尔的决定),不光是为了避免与德军巷战毁灭巴黎这座美丽的城市,也是为了避免军力和补给的损耗——抢先攻占巴黎会令美军必须分出大量兵力维持,也会损耗大量的汽油——在那个每一加仑都损耗不起的时候。战后的给养也是大数字,头两个月和粮食和药品需求就是75000吨。因此,艾森豪威尔让法国国内部队控制不要发生巴黎起义,并派英国士兵——开头的一幕——送出密信。
此时另一位重量级的历史人物戴高乐地位微妙,为了获得政权,戴高乐也发出命令,要求尽早解放巴黎,后来甚至亲自行动,为了赢得政治上的胜利他竟不惜铤而走险——他飞机上的油还有2分钟耗尽,就靠着这两分钟他没有葬身英吉利海峡而在法国的土地上艰难降落,对他而言巴黎如此重要,为了得到巴黎他不惜粉碎同盟国四年以来的团结。
法国共产党此刻占据着巴黎市内抗战的主动地位,他们一心想发动起义占领巴黎,并把戴高乐像客人般欢迎。
而面对节节败退的战事,纳粹头子希特勒则把巴黎当做他的最大战利品,一心想着怎么“守卫”巴黎,并派出了一个像机械一样的死硬派肖尔铁茨负责坚守巴黎,此人对生命,对美都毫无感悟,一心只想“执行命令”——那是让他不惜代价守住巴黎的命令,为此无论是镇压起义,还是炸毁巴黎市内的工厂、桥梁、运输要道甚至可能毁坏巴黎圣母院都在所不惜。
复杂的局面,各方都有不同的诉求,也就展开了不同的行动。谈判的谈判,起义的起义,逃离的逃离,抵抗的抵抗,还有政治战场和军事战场上的掰手腕。方方面面无数的人裹挟进历史的洪流中,他们无从判断自己的命运,也不知道自己某一个无意识的举动会反过来影响着事件进程。
纪实文学《巴黎烧了吗》,把每条线的行进写得清清楚楚,大人物的决策、小人物的命运、事件的进程,巨细无遗。绘声绘色的描写,让读者仿佛是在看一场漫长的网络直播,作者的笔触如同经验丰富的导播,在恰当的时机把镜头转给合适的人群。可能对中国读者来说,唯一的缺点来自于歪果仁的名字太难记了,一不小心就会弄混这些人,甚至有时候分不清法国佬和德国佬,更别提他们所在的派系了。
巴黎究竟烧了吗?看书吧,书会告诉你答案。
以下为评分:
主观分:(共4星)
观念分:
兴趣分:1.5星。笔者本身对历史有点点兴趣但毫无研究,对二战史兴趣大点但所有的知识来自于历史课本和影视剧。这篇纪实文学把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具体化了,让人像看历史回放一样地看下去。对历史和二战史有兴趣的可以提升为2星。
客观分:(共6星)
文笔分:2星。用文字呈现出影像效果,笔触的转移如同镜头的转移,巨细无遗却不失节奏感,专业作者就是专业作者。
立意分:1.5星。一篇纪实文学要什么立意呢?把这个大事件写明白比什么都好。
内容分:2星。巴黎解放的前前后后方方面面都如此鲜活,丰富之处请看前面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