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所思】词语背后的真实(之五十九)
之五十九
结梁子
据说“结梁子”乃四九陆沉前之江湖黑话,意思是:某与某因为一些你来我往的过节,而结下了“此仇不报非君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深仇大恨,显然并不是单方面的吃亏、占便宜那样单纯,易于调解,相互之间“仇人相见分外眼红”,那一定是形同水火、你死我活。
江湖虽经一竿子插到底的集权高压而风云流散,但留下了一些蛛丝马迹,隐藏于巴蜀的方言俗语里,比如“结梁子”。俗话说,冤家宜解不宜结,和为贵,能够称得上结梁子的,自然不只是利益的纠缠不清,事关血性与尊严。“此仇不报,誓不为人”是也。
虽是黑话,自有渊源。“梁子”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巴蜀民居——土木结构,横梁竖栋——里贯穿屋脊的横梁,横梁与竖栋当然得衔接结实,否则就经不起风吹雨打。那么,“结梁子”说的是怎么一种不可容忍的形态呢?它说的是两家人尽可以毗邻而居,但万万不可让两家的“梁子”交接一起。
两家的梁子不可交接,交接了就血海深仇?从建筑的角度来分析,这是很有道理的,交接在一起,如果一家房屋不牢固,出现垮塌,那将影响到邻家;如果一家失火,那更是会由此传导火灾,殃及左邻右舍。因此,很多地方的相邻两家的建筑之间,要么隔开几尺距离,要么相互修筑“山墙”——类似于防火墙。
你看,结了梁子,将危及双方的独立和安全,影响到两个家庭乃至两个家族的稳定和谐,所以方有此喻。巴蜀民间还有一语“一人做事一人当”,那意思就是把矛盾控制在两个独立人之间,不搞矛盾扩大化,与家庭家族切割开来,尽量避免“结梁子”而结下“冤冤相报何时了”的世代家仇。
但是,吾国吾民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宗法家族社会,虽然兄弟阋墙,婆媳斗法,内斗不断,可打断骨头连着筋,“上阵亲兄弟,打仗父子兵”,什么矛盾冲突最终都难免不结下梁子啊,因此才有“国仇家恨”一说嘛。像西方人之间一对一的公平决斗,偶尔会出现在我们的武侠小说里,满足我们骨子里渴望却早已丧失的那一份骑士或武士精神。
鸳鸯锅
重庆火锅,在晚清民国时候,是码头下力工人和水手的美食,平底的铁锅中分成无数格子,互不流通,一个锅可供几拨人先后享用,你烫你的毛肚,我烫我的豆芽,互不打扰,各美其食。
我在八十年代初,一个寒假的夜晚,滞留山城,与几个大学同学四处流窜,欣赏夜景,不肯归宿,深更半夜在沙坪坝的一家小店里吃了人生第一次火锅。烤着炭火,捞着麻辣,顿时消解了一身寒气和疲惫。
后来,不知怎么取消了锅中格子,按理说大锅饭已经结束,各行各业流行单干承包,没必要再“多捞多得”了。很可能是火锅底料的革新所致。往昔的火锅,底料简单寒碜,革新后的底料内容多,据说有数十种材料,小小的格子怎么容得下?
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再之后,九十年代火锅登上大雅之堂,考虑到到底有些人怕辣,这才一分为二,出现了一半麻辣加一半清淡的“鸳鸯锅”,像香港收回后的“一国两制”。另有一种相类似的叫“锅中锅”,中间一清淡小锅,小锅外红浪翻腾,这清淡小锅像是专门劈出的“特区”。
鸳鸯锅,这名字取得浪漫有趣,但歧义丛生,不明就里的外地人,容易误以为专供情侣所用,或者以为用来烫食鸳鸯的锅,那就暴殄天物喽。不知何人所取,一番翻检,终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