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今日看点

武大“樱花劫”:管窥中国人

2017-03-18  本文已影响884人  戴着面具的喵小咪

要想改变我们中国人的丑陋形象,只有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想办法把自己培养成鉴赏家。我们虽然不会演戏,却要会看戏,不会看戏的看热闹,会看戏的看门道。

在武大四年,如今已经在成为一名武大人的第五个年头上,又逢“樱花劫”,自是感触颇深。目之所及,皆能窥见中国人之百态,全都仰仗“樱花劫”这一契机。

众所周知,武大樱花品种繁多,以三四月最盛。主要分布于樱园宿舍,鲲鹏广场,行政楼。武大樱花有名,全在樱园宿舍前有一排大树,此路走的人多了,遂得名“樱花大道”,这绝对是在“樱花劫”里被提及次数最高的地点,没有之一。日寇1940年占领武汉,曾以武大樱园宿舍为战时医院。次年春于楼前种下一排樱花。但是这批树基本没有留存下来。现在看到的,是补植的。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向周恩来总理赠送了1000株大山樱,周恩来总理将其中50株转赠给武汉大学,1982年,为纪念中日友好10周年,日本友协和日本西阵织株式会社又赠送了100株垂枝樱苗。1992年,在纪念中日友好20周年之际,日本广岛中国株式会社内中国湖北朋友会砂田寿夫先生赠送樱花树苗200株。现今武大校园各处的樱花树苗,除园林工人自行培育的之外,大多都来自于此。

武大樱花

在学校待的这几年,每每到樱花盛开时,赏樱的人总是这样络绎不绝,几乎成了专属于武大的一种文化现象,从中我们能看到的不仅仅是场面的火爆,更有一些深层的东西值得思考,关于中国人,关于秩序与自尊,关于集体狂躁与狂欢,种种,今天且听我来说一说。

1.丑陋的中国人:身在丑中不知丑

曾经读过一本书,名字叫《丑陋的中国人》,是台湾作家柏杨所写。之前并未对这位作者有什么印象,直到拜读过他的这本书。书的名字一看就让人很敏感,“丑陋的中国人”,心想这个柏杨还挺有勇气,这样一个书名简直就意味着得罪了几乎所有的中国人。看了简介和一部分内容,忍不住点头称道,语言很犀利、准确,把中国人的劣根性和一些坏品质描写得淋漓尽致,很到位。特佩服其中的一句话,也算是中心句:“我们的丑陋来自于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丑陋!”

何以见得呢?每年的“樱花劫”都为这句话提供了活生生的支撑案例。尤其是今年第一次有时间参与到樱花志愿者活动中,更是亲眼所见。因为年年场面火爆,所以学校采取了提前三天预约的方式分流,减少学校接待游客的压力也是为了保证游客安全,防止踩踏等恶性事件的发生,同时学校还安排了学生志愿者对预约人员进行验证以及预留通道给在校师生保证其顺利通行。于是在执勤的过程中就见到了如下场景:有拿着假证企图蒙混过关的、有浓妆艳抹声称自己是忘了带校园卡的学生的、有自称是本校老师却满口酒气骑着电瓶车要硬闯验证口的、有自己忘了带证件反而更理直气壮找工作人员争执理论的,这种种现象,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不管自己有理没理,嗓门必须要大。只要嗓门大,好像假的都能变成真的。若是真的是学校里的工作人员,你要他配合验证下证件,他更好像是受到了天大的冤屈,因为自己的合法性遭受了质疑,其大义凛然的口吻就像是旧社会里被人质疑贞洁的寡妇。满脸的戾气,实在让人觉得面目可憎。

再看校园里到处折花,摆拍,浓妆艳抹的游客,实在是不知道美在何处。中国人仿佛最缺的就是有一个巨大的摄像头,把他们自己的一举一动拍下来,最好再给他们自己回放一下,若是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丑陋的行径就证明,嗯,还不错,他们还有救。倘要依然不以为耻,只知道傻乐,这就让人很无语了。要知道,明辨是非是做人的基础品质,可是对部分人来说,这要求还蛮高的。若要叫他们认错,更是比上天还难。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有一句俗话:“闭门思过。”思谁的过?思对方的过!于是呀,这些人就给自己贴了个标签叫“常有理”而那理管他是真理还是歪理,他们是不管的,只要自己方便,你要是阻拦他们给自己行方便,那么好,咱们继续比谁的嗓门大。如此恶性循环,根源全在一句“身在丑中不知丑”,长此以往,贻害无穷。

2.中国人的秩序、共享与自尊

秩序的原意是指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是“无序”的相对面。按照《辞海》的解释,“秩,常也;秩序,常度也,指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之意。”从法理学角度来看,美国法学家博登海默认为,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什么,秩序是不应该被破坏的,它是社会机制正常运转的保障。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世界上不存在完全自由的社会,即使秩序在有的时候是对个人自由意志的一种束缚,但是在更大的程度上,只有在秩序规范的正常社会环境的运转之下,个人的权利与合法自由意志才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庇护,因此,这样来看,维护秩序是整个社会的一致诉求。

那么作为武大来讲,它首先是一所学校,学校的秩序就是保障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不是一所对外开放的公园,从这个角度讲,武大想维护其学校内部秩序最佳的做法便是变成封闭式校园,现在的技术手段也完全能够实现武大实行刷卡进校,这样就不存在什么“樱花劫”校内秩序被破坏的现象。但是,武大没有选择这么做,它选择对外开放,这完全是一所名校所拥有的共享情怀,也是一种包容和接纳的态度。武汉大学是一座具有百余年的风雨,百余年的磨砺,百余年的辉煌的大学。它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培育了“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大学精神。正是这样一所大学,它为了与社会共享校内美景资源,让渡了一部分校内秩序,首先这样的情怀指导下的做法就是值得称道的。而社会不应指责其没有做到在樱花开放期间没有让所有到访者都能自由出入武大。

而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人才配与之共享?

这让我想到了一则过去的新闻报道。“杭州图书馆10年不拒乞丐唯一要求是洗手”,这条微博在短时间内被网友疯狂转发了近万次。不少网友直赞为“史上最温暖图书馆”。除去这则新闻里对平等权利的探讨,我想它也存在一定的遐想空间。试想:如果一个乞丐恶意破坏图书,在图书馆里大吵大嚷影响他人阅读,我们还会不会愿意与之共享资源?如果一个乞丐,在进入图书馆之后主动反复洗手,担心把书弄脏,我们是不是更愿意与之一起共享资源?所以什么样的人才配与之共享?我想应该是这个人是否首先尊重了他自己。进图书馆阅读,爱护图书就是自尊,破坏图书就是不自重;来武大看樱花,提前预约,配合检查,维护秩序就是自尊,破坏秩序就是不自重;使用共享单车,不随意停放,爱护共享车就是作为用车者的自尊,乱停乱放,损坏单车就是不自重,不自重的人就不配使用共享车,等等。

总而言之,获得他人尊重,能够心安理得的共享资源的唯一途径就是自我尊重,在秩序之下主动承担自己作为一个共享参与主体的义务。

3.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中国人的集体狂躁与狂欢

在印象里,中国人似乎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休闲。这我姑且也把它称为一种陋习,而且这陋习由来已久。从小孩子上学开始,戴上近视眼镜,为了应付功课的压力,六亲不认。也有很极端的例子,比如曾在一本书里读到这样的片段:一个学生的母亲昏倒在地,他去扶她,母亲悲怆地喊:“我死了算了,管我干什么?你用功罢!你用功罢!”有位老师在教书的时候,偶尔谈到题外做人的话,学生马上就抗议:“我们不要学做人,我们要学应付考试。”就是这样,大部分在应试考试的威逼下这样扭曲的成长着,这样的一代人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但童年的烙印似乎从来不曾抹去。他们从小听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事实上,等他们长大成人自立门户之后他们发现,他们的命运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于是,中国人从来不都不是真正的快乐。在“樱花劫”里你细致地观察就会发现,在相机面前,在纷飞的花下,不管他们笑得多么开心,其下都有难以隐藏的狂躁与落寞。

近几年,中国人在社交平台上经常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到底为什么出发?有人为了找寻不安灵魂的根源;有人为了发现,也为了寻找,更为了那种随性的自由自在;有人为了说服自己,世界真的很大,自己真的很小;还有人为了忘记过去,忘记悲伤,让美丽的风景充实自己,重新找到自己。答案多种多样,但都有脱离现实之嫌,他们都没有说实话。我们生而为人,不过是希望过得好一点,再好一点,比昨天好一点,比预期再好一点。

我想,我们之所以愿意从你自己活腻的地儿跑到别人活腻的地儿,是被功利和物欲所束缚,所以不管跑到哪儿终究是一个腻味,高兴不起来。只有当心是自由的,才能走到哪儿都有美的发现,都有行者的快乐。就像一本叫做《中国人你为什么不快乐》的书里说的,是心被物欲束缚就不会有快乐,心永远在探索新知,生活才会充满奇趣与快乐。可叹的是,中国人的心,常常自以心为形役,又怎么能不委其心任去留?


武大樱花

4.想说的话

樱花,终究是武大难以磨灭的印记,它里面承载着许多武大人不足为外人道的欢乐与悲伤,所以我们珍视它,不会去利用它去获得些什么,只是单纯的爱着,就这样。

而对于看花人,我们也有很多期许。

来吧,来体会吧,武大长了半个多世纪的参天大树;

来吧,来感受吧,武大大气端庄,颇有民国气象的老建筑;

来吧,看看武大早晨曲径通幽处飘落的一片花瓣;

来吧,感受春暖花开的那种气息。在樱花树下感受那种安静、舒心、闲逸的情景。清晨的阳光没有那么刺眼。那阵阵清香的花香让你感受初恋的味道。

就这样,走吧,走吧,走在樱花大道上回想着这些年的所知、所感、所想。

武大樱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