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习惯怎么养成1/2

2019-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叁只泥_长期课堂

​ 说起习惯,每个人都会有。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错觉,一天中的大部分选择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事实是并非如此。一项研究表明,人每天的行为活动中,有超过40%是习惯的产物,而不是自己主动思考决定的。而习惯就是不断重复的动作,长远来看,这样的重复叠加起来,要么收获颇丰,要么贻害无穷。

习惯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方式:一个人以规律、重复的方式做事的过程。

​ 科学家研究发现,习惯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大脑在一直寻找可以省力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大脑喜欢效率,当多次重复完成某个动作一段时间后,大脑就能自动完成这个动作。相比于每次都要有意识的权衡、选择然后决定去做这个同样的动作,会更节能、更高效。

​ 习惯在大脑中可以描述为一条神经通路,也就是大脑的沟通渠道,这就是习惯在身体内的“长相”。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外部信号触发,大脑中就会有一个电荷沿着这条通路放电,然后就会有一股想进行这项习惯行为的强烈欲望。随着习惯的根深蒂固,与之相连的神经通路也会变得更粗更牢固。而电流总是选择阻力最小的路径,这也就解释了大脑偏爱执行习惯,因为他们有现成的路径。当新习惯产生的初期,没有形成固定神经通路,你必须特意压制平时的行为,去选择新的习惯通路。这个过程不断重复,新生的神经通路就会开始成长,总有一天,它能和之前的行为抗衡。

​ 我们的大脑喜欢效率,那么效率从何而来呢?简言之,就是重复+回报。

​ 重复是我们(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建立习惯就是用不断的重复来改变大脑的神经通路,这个过程中如果有回报,那么大脑将更愿意重复这个习惯动作。比如我们选冰淇淋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自己喜欢的口味,因为大脑更喜欢这个口味的冰淇淋所带来的的回报。

​ 现在,我们知道了要养成一个新习惯需要做的就是组织和建立一条新的神经通路,并强制性通过不断的重复+回报刺激神经通路的发展,最终取代原有的神经通路。

​ 传统习惯养成类书籍会说:如果你没有养成某个习惯,是因为你心里还没有真的想得到这个习惯。也可以理解为就是我们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支撑我们养成习惯这个行为(这里我们称之为动力养成策略)。如果我们真心想做某件事或者养成某个习惯,那么我们无需强迫自己去做。其实这么说并没有错,但这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如此强烈的动力去长期驱动自身的行为。比如今天心情特别不好、今天病了、今天上班很累等等情况出现的时候,你还能随时鼓起动力来坚持早已计划好的习惯养成吗?或许这时候你心里会说:算了吧,特殊情况,停个一天两天也没事。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

​ 由终而始的看,当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后,往往会觉得这个习惯非常平淡无奇,有时甚至觉得无聊,只是这个习惯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比如每天早起,每天阅读30分钟,每天运动30分钟等等习惯。杰里米·迪安在《习惯:改变命运的关键力量》中写道:习惯不仅无法被认知捕捉到,而且也不会掺杂情绪。人们在进行习惯行为时是不带有情绪的。重复直至养成某个习惯,并不会让我们兴奋的行动,反而让我们更加趋于平静。而动力养成策略本身就是靠激发自我情绪来充满动力,靠动力来驱动行动。但同样是情绪化的动力策略而言,也更容易受各种情绪化或者外界因素的干扰。如果我们靠动力养成策略来驱动自己养成习惯,那无疑就像在沙漠中建高楼,不靠谱的很。

​ 既然不能靠容易被情绪所左右的动力驱动,那我们得靠什么呢?答案很简单,强迫自己(也就是靠自己的意志力)。

​ 和动力驱不同,意志力相当可靠。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大多数人对现状都是不满的,但回头看看,你还不是照样成功渡过了十多年的求学生涯,有少数人还是优等生。有句话说的好“哪有什么坚持,不过就是硬撑罢了“,这也很形象的体现了意志力有多么的可靠吧。

​ 其次,意志力是可以像肌肉一样得到强化的。为什么有人会觉得当过兵的人,意志力会特别坚强,特别能坚持,特别都能吃苦耐劳。其实没什么诀窍,只是在一次次的苦难中磨炼出的意志力而已。

​ 但是,并不是说动力策略完全不可靠。做事有动力有激情是好事,但这并不能作为长久的持续的成为启动某个动作的原由。而动力策略最好是作为一种对行动的额外奖励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利用意志力来开启行动,然后用意志力+动力策略来长期有效的维持行动。这样在一段时间后即使出现热情不足的现象,也不至于半途而废。所以,要分清楚,不是让你放弃自我情绪激励的动力策略,而是让你不要因为自我的情绪而轻易放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