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在非光中,没在非暗中

2022-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猴得住

首发:豆瓣,Lin听我说 公众号

贝聿铭曾这样评价某个人:他的三四座杰作,比我的五六十座建筑更重要。

这个人曾经问砖块:“你想成为什么?”

砖块说:“我要成为拱门。”

这个人说:“拱门很贵,我可以用混凝土结构取代你,你觉得呢?”

砖块说:“我还是想成为拱门。”

砖块坚持了自我,他尊重了砖这种材料。

于是,这个人那些乖张的主观的形式,其实都突出了材料的特性。

这个人曾经还说过:“艺术作品不是活生生的东西,不会走路,也不会跑,但是光线的控制,却可赋予艺术品所有的行动力,照亮了人类手指的神奇,照亮了心灵的神奇,照亮了技术的神奇,照亮了他有多么真实,照亮了他有多么超越。”

他崇尚静谧与光明,是建筑界的诗哲。他追求建筑从质朴中表达永恒和不朽。他的建筑作品影响及其深远,是横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的建筑家。

他是路易·康。20世纪最优秀的建筑师之一。无论隶属于怎样的流派,偏好怎样的风格,但凡身处建筑这一行业,每一个人都会对他的作为钦佩有加。

康喜欢静谧与光明。

静谧在康的世界里是不可量度。

光明在康的世界里是可量度。

他说伟大的建筑是开始于不可量度,然后用可量度去建造出来。建造后我们通过建筑又领悟到最初的不可量度。

什么是不可量度?

康说:那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道,似乎说不清楚,讲不明白。

那么让我们从他那著名的流水广场上感受一二:一条水渠如中轴线伸向远方,两旁是秩序井然的联排大楼,整个广场上没有一块绿地,没有一棵树,反似一个苦行僧的朝圣之地。当你看到真实的建筑时,看到它三维的影像,看到有人置身其间活动,你才能认识到它究竟提供了多少种不同的发现之径,以及究竟有多少种观察角度,可以窥见它所实现的光明与阴影、重负与超然。

道不仅是万物的潜在法则和特质,也是一种活跃的创造力。它是万物成为实存的方式。

康说喜悦,童年在脸上留下的永久伤疤,他毫不掩饰,只说喜悦,因为喜悦存在于存在之前,是所有创造的原力。你只有充满喜悦,才能开始创造建筑。

康说秩序,说惊喜,说领悟与直觉。

康说时间,他那八卷的英国历史书,却只读第一卷中的第一章,他说,其实他最感兴趣的是第0卷,那些没说的部分。而建筑同样也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时间当中。不受限于时代局限,超越了特定的时代的伟大建筑,伟大的构造,才可以持续地忍受岁月的洗礼。最好的建筑,能够让时光倒流。才可以恒久流传。

康的作品并不是横放在天边的美丽图画,而是发生于相遇它们的人们身上的“事件”。这也可以提供一部分解释,为什么不只是他的同行,就连很多普通人也热爱着他的作品,并且感受到他的作品的价值。

时至今日,当多种建筑思潮并行于当今中国建筑界,中国也一度被认为是全世界建筑师最好的“实验场”……如何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关注人的精神感受,追求建筑的美感与艺术……《静谧与光明》中康的这种设计思想在建设量已日趋饱和、建筑品质却亟待提升的中国仍然大有用武之地。

沉在非光中,外在的感觉才能得以被静谧与光明的秩序照亮。

没在非暗中,内在的思考才能抵达现实的真正起点并被度量。

  非光与非暗正是康对静谧的分别解释。

  分开来,只是为了便于思辨。”

董豫赣先生在《秩序是》里对路易·康如是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