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孩子的非暴力沟通
回首四十多年来我的人生经历,绝大多数问题的存在都是沟通不畅造成的。
小的时候,父母不懂得良好的沟通方式,所以原生家庭留给了我很大的阴影,我相信很多人都是这样。就在昨天,有位朋友在和我说起她的孩子现在处于青春敏感期时这样对我说:在我初中的时候,有一两年的时间和母亲处于冷战状态。
正因为如此,太多的人为人父母时,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和孩子沟通,所有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这个孩子太讨厌了,为什么总是不听话要让我生气?说真的,在我的孩子最初踏入青春敏感期时,我每天都要和他吵上一到两回,甚至才吵了和好,就因为多看了他两眼,又来一场战争,气得我恨不得马上把他扔了,这个小鬼太烦了。
但是烦归烦,恨归恨,真要要把他扔出去了,那就舍不得了。所以,我只能不断地去寻找方法,不断地从网络上看很多文章或者书籍,期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父母亲自写下的和青春期孩子交流的文章,从而好学习学习。
让我失望的是,除了一个朋友会写和孩子青春期的矛盾及想法外,其他的基本上是和六岁前的孩子沟通及理论性教条性的东西,一句话,不适合我。
那么,遇上问题我该怎么办呢?我只有每次事后把问题记录下来,然后认真反省。有问题出现就有解决的办法,孩子小,基本上不顾大人的情绪,自己高兴发泄一通就行了;而做为母亲的我,哪里能像孩子一样发泄一通就行?我得要考虑我咆哮一通的后果,我得要考虑我当时言语使用不当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的后果。
克制自己、寻找自身的问题,就成了我解决问题的办法。经过孩子七八年级的考验,我终于略有成就。与孩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少,换位思考的方法我在应用的同时要求孩子来考虑我的感受。当然,语言暴力在我的家里并不存在,这是底线,我和孩子从来没有越过这条底线,这就为缓解紧张冲突留了一条矛盾双方很容易达成共识的后路。
当我遇上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时,我才发现,原来早有人教了如何切实可行的良好沟通方法。
“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怎么去表达自己的爱。在我们古老的传统“打是亲骂是爱”的理念下,孩子基本上成了父母宣泄情绪的出口。当任何人处于语言和暴力的风暴中心时,都是无法感受到爱的,孩子们基本都会想:“我是亲生的吗?”
“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条件反射式的反应非常伤人,我们过去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已经存在了,但是我们可以为孩子去改变我们一切行为,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
都说对家人要好好说话,对孩子要好好说话,那么,怎么样才能好好说话呢?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2.感受3.需要4.请求。”
举个粟子:当我要求孩子洗碗而他正沉迷游戏时,我这样说:“亲爱的,我们饭后的碗筷太多了,它们如果不洗个澡我看着很难受。如果你能帮我收拾下,我会非常开心的。”孩子这个时候会告诉我:“等我打完这一局就去。”于是我就安静地看我的书,而他打完一局吃鸡后就愉快地去洗碗了。
“非暴力沟通过程中,什么是我的观察、我的感受如何、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看书是为了学习,学习是为了应用。最简单的,就是把书上所教的东西自己搬来照着应用。当我学着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和孩子再进行交流时,我惊奇地发现我原来改变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几乎都能解决了。
原来孩子玩游戏时不喜欢我在他的视线里出现,现在我就算和他肩挨着肩地坐在一起,他也能放松地玩自己的了。
其实好好地说出我对他某些行为的感受时和需求时,他是能理解和接受的。我们互相倾听,互相尊重,他的青春期敏感也就慢慢地在改变着,而我也不用总是有“这个孩子太讨厌,太想把他扔出去”的念头了。
当然,生活不会一帆风顺。比如在他上学期间喊他起床这个问题上,我几乎是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避免矛盾,只能是慢慢地观察再观察,沟通再沟通,也期望孩子能早一些认识到自己睡懒觉的这个毛病,然后去改正它。
201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