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房文玩之文房四宝
“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宝独相依”
文房四宝即 笔、墨、纸、砚。
没有哪一个民族文明像中华民族文化那般与自己的书写工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称之为“笔尖上的中国”。中国书画艺术就靠着文房四宝这套传统工具来传达古人的思想,文字、生活和情感。
作为中国独具特色的文书工具与记录载体,在翰墨飘香的漫长历史中,文房四宝蕴含着一代代人的情感与记忆,关系着文明与文化的传承。不可想象,没有自己的书具,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是怎样一番光景,如此多辉煌灿烂的典籍将以怎样的形式流传至今。
文房之名,起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期,专指文人书房。笔、墨、纸、砚为文房专用,而被誉为“文房四宝”。古人素有“笔砚精良,人生一乐”之说,精美的文房用具,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精髓。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多以书香为魂,笔墨为伴。即便是阮籍之狂也未能幸免。在文人眼里,文房四宝不仅仅作为书画工具,更是一种精神伴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先之道,翰墨之精,莫不由文房四宝传之无穷。文房四宝是文人雅士泼墨挥毫必不可少的工具,古人用以书写千古文章或描绘山川大河,因此对其选择是非常重视的。
薛涛曾作《四友赞》:“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煤而黯黯,入文亩而休休。”所咏的就是文房四宝。
文房四宝历史源远流长,在不同朝代具体指代略有所变,但基本在笔墨纸砚之畴。只是不同时期的名品有所不同,反映了文房四宝工艺和产地的历史变迁。
11月,各大拍卖公司秋拍扎堆涌来,又到了拍卖黄金季。近年来除了书画、邮票钱币、珠宝等传统收藏项目外,以中国独有文书工具“笔墨纸砚”为主的“文房用品”拍卖专场也极其火热,成为诸多藏家的投资热点。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在《文房四宝》一文中写道:“笔、砚、纸、墨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具有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中国的悠久历史和文化,都赖其功能而传播……同时文房四宝本身也在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发展成为中国独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
这可能和文玩市场受众广、青睐人群多有一定关系,也是正常的市场现象。毕竟我们现在谈起文房四宝,多少带有一些思古幽情。
下面简单的谈一下文房四宝。
一、笔
当欧洲的羽毛笔、古希腊的芦管笔早已退出历史舞台,毛笔仍兴盛不衰。文房四宝以笔为首,有道是:笔正心正,一字见心。毛笔讲究尖、齐、圆、健。
《史记》有传,蒙恬筑长城,取中山兔毛造笔。所以最早有史料记载我们使用的毛笔是蒙恬创造的,蒙恬在当地被人们奉为笔祖,又据传蒙恬的夫人卜香莲也精通制笔技艺,被奉为笔娘娘。这个便无从考证了。所以至今被誉为毛笔之乡的河北衡水县侯店每逢农历三月初三,如同过年,家家包饺子,饮酒庆贺,纪念蒙恬创毛笔。
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虽然所记不详,但这是古书上关于是谁始创毛笔的唯一记载。东汉的学者、书法家蔡邕,在他的《笔论》中说,书法,下笔之前,要先酝酿情怀,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可见中山兔毫在汉时已是很出名的。
中国古时, 制笔选材极为广泛, 除常见的狼毫、兔毫、羊毫等,鸡羽、胡须、胎发、虎毛等, 皆可制为笔毛。依笔锋的软硬划分,毛笔有硬毫、软毫、兼毫三种;依笔毫的长度划分,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三种。不同质地、形状、大小的毛笔所绘线条不尽相同,或婀娜多姿,或圆润浑实,或刚健挺拔,或平和柔韧。
人们赋予毛笔尖、齐、圆、健之“四德”,除修削整齐、锋颖锐利、圆转如意、健劲耐用的质量标准外,也寓意文人雅士敏锐的文心、广齐的眼界、兼容的气度、自强的精神。
在古人的心目中,毛笔本身便是文化、情怀的象征。
二、墨
然后就是墨,墨是中国特有的书写、绘画材料,自书契之始即已存在。古人以松烟、油烟、朱砂等材料制墨,所制佳墨坚实细腻、宜书宜画,不仅质地优良,而且装饰精美。墨的制作由简单朴素逐渐趋向华丽繁复,诗、书、画、印皆再现于墨品之上。古代文人为墨赋诗、作铭、作记,其对墨的嗜好与喜爱可见一斑,更掀起了文人制墨之风。韩熙载自制“麝香月”墨,苏东坡“蓄墨数百挺”,李孝美远至千里外赏墨,曹寅的“兰台精英进呈墨”,纪晓岚的“观弈道人吟诗之墨”,刘墉的“清爱堂墨”等皆体现了文人墨品的风度与意趣。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写道:“然而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墨的使用直接影响到书与画的神韵与风格。浓墨落笔,凝重沉稳;淡墨作画,淡雅有神,中国书画正是由于墨色的变化而独具韵味。
唐代制墨业空前兴盛,制作精益,明匠辈出,在唐末乃至历代各朝中最负盛名的制墨大师便是奚超,其与子奚延圭都受到南唐后主李煜赏识,全家赐国姓“李氏”,并封李延圭为墨务官,从此“李墨”名满天下。宋时李墨的产地歙县改名徽州,“李墨”改名为“徽墨”。今黄山市屯溪区、歙县两地为徽墨制造中心。
三、纸
纸上纵豪万水千山,没有好的纸即便字画再怎么浑然天成,也会影响到字画的质地。作为其四大发明之一的产物,纸是印刷术的承载物,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传递人文和情怀的通道。 纸是书写、绘画、印刷的载体,它的出现,结束了中国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
对古人而言,纸是怡情悦性的工具,是针砭时弊的载体,是离愁别绪的倾诉,是不遇之情的寄托。而对绝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纸,是中国文化和历史之精华的浓缩,提及纸,就会让人联想到书写于纸上的辉煌历史,那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更有那一幅幅酣畅淋漓的书法、惟妙惟肖的绘画闪过我们的眼前。
《后汉书·蔡伦传》写蔡伦造纸:“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蔡伦是东汉和帝时的一名宦官,亏他想出以植物纤维造纸的方法。造纸的原料各地不同,据苏易简《纸谱》说:“蜀人以麻,闽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人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麦面稻秆,吴人以茧,楚人以楮为纸。”多是植物性纤维,就地取材。我国的造纸术,于蔡伦后六百多年传到中亚,再经四百年传到欧洲,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造纸工艺用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纸质逐渐从粗糙到光滑,从朴素到精致,从单一到多样。麻纸、藏经纸、宣纸、皮纸、竹纸、纸笺、宫绢等品种相继诞生。
文人最重视的纸是宣纸,产自安徽宣州,今宣城县,故名。宣纸质地柔韧、洁白平滑、色泽耐久、吸水力强,在国际上“纸寿千年”的声誉。宣纸有生熟之别,有单宣夹贡之分。互有利弊,各随所好而已。古人喜用熟纸,近人偏爱生纸。生纸易渗水墨, 笔头水分要控制得宜,于湿干浓淡之间显出挥洒的韵味。
即使在机制纸盛行的今天,某些传统的手工纸依然体现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焕发着独有的光彩。
四、砚
砚,也称砚台,居四宝之末,但由于它质地坚硬,能传百代,同时被誉为“文房四宝之首”。苏东坡的邻堂遗砚,米芾的紫金砚都是极有名气的。明代陈继儒有言:“文人之有砚,如美人之有镜,一生之中最相亲傍。”砚不精,则笔墨不适,无以发精华而焕神采。
因为墨须加水发磨始能调用,而发墨之石刑则是砚。其中有陶、泥、砖瓦、金属、漆、瓷、石等,最常见的还是石砚。可以作砚的石头极多,我国地大物博,到处是名山大川,广东的端砚、婺源的歙砚,山东的鲁砚、江西的龙尾砚、山西的澄泥砚等都极为不错。
其中名气最大的要数广东高要县端溪所产的端砚。苏东坡好砚,曾说“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可见端砚之珍贵。与端砚齐名的是歙砚,产地在江西婺源县( 原安徽) 之歙溪。五代南唐时宫廷对砚制作特别重视,命人采掘歙州石,用以制作南唐官砚,专门在歙州设置制砚务督管砚事,提高的制砚的地位。
遗憾的是无论是端砚还是歙砚,都因为开采过量,罗掘俱穷,已不可多得。所以近年来拍卖趋势上涨。我也只能从古人著述中略知一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米芾的《砚史》, 高似孙的《砚笺》,以及南宋无名氏著的《砚谱》等。
中华文明传播至今,与这四类书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被发明创造于古代,却一直影响到现代,有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不同于宗教偶像的神话,笔墨字眼没有神灵的威严,它们本身就是世俗生活的一物。人们尽可与之亲狎,嘻笑怒骂,庄谐皆宜。人们珍爱书具,实质上是珍爱生活。文人与笔墨纸砚的趣事虽不乏神怪的色彩诸如妙笔生花神笔马良此类,但却也是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情趣、理想和生活。
人们对它们的感情,与其说是膜拜,不如说是对自己的生活寄予了太多的希望。
斗转星移,传统的书具逐渐被无纸化的办公软件取代。书写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手写文字,从与我们息息相关,变成了我们怀念的对象。传统的毛笔书写,更是渐行渐远。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人们又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古代文化遗产成了普遍关注的对象,尽管笔墨纸砚不再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文书工具,但不论是对于书画从事者,收藏家还是普通人,它们都在以另一种方式回归人们的生活,成为收藏赏玩之乐事,陶冶情操之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