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读书

如何克服拖延症?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24人  文的我

拖延症俨然成为困扰年轻一代不可小觑的问题,拖延症是复杂一种心理问题。程度较为严重的等同于被动等死。这样说是不是严重呢?一点也不严重。既然是心理问题,本文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拖延症的产生根源、表现形式、克服拖延三个因素在本文中呈现。

在这里我要提到一点,因为本文着重点是对于拖延症简单解析后如何摆脱拖延症。只选取典型的例子和心理学理论去让读者进行对照和理解,限于篇幅从科普的角度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大家。

拖延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目前定论,一种观点是,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两种观点的着重点有所不同,第一种观点从人格的角度,第二种观点倾向于不稳定的环境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简·博克和莱诺拉·袁从1979年接触拖延症治疗课程,多年来一直宣传拖延症心理治疗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他们共同编著的《拖延心理学》,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普遍认可。本书中对于拖延症的成因是这样说的,拖延既非恶习,也非品行问题,而是由恐惧引起的一种心理综合征。这句话囊括了目前关于拖延心理的主要观点。

十之八九的人都存在拖延心理,在人生的某一刻、某一段的时间会具有拖延的心理这属于正常现象。著有《游子鸣》的中唐朝诗人孟郊是个典型的事例,五十岁任溧阳县尉,在唐朝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局长。县尉是要具体执行县令法律章程的机构。但是孟郊是整日游山乐水,对于府内繁重的事物,孟郊可以说连看都不想多看一眼,以致曹务多废。光以此事来讲,孟郊就是一个不作为的庸官。但是我们看当时韩愈作《送孟东野序》送与孟郊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大意是东野这次到江南去任职,好像心里放不开似的,这个就是反映不作为其的心理表现。

孟郊是一个什么人呢?孟郊四十六岁才得进士登第,从他的《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即使孟郊到老还希望自己的人生能“春风得意”,骑着马一天看遍长安的美女。孟郊在第三次考试的时候中的进士,那个时候他已经名冠京城了,这个时候任命孟郊为小小的县尉,与孟郊心理设想的目标相差太远了。所以孟郊对于事业是逃避的,公务拖延着不处理。县令长官又气又急,不满意孟郊的行为,随即禀报上级,请求以假的尉官代替孟郊,他的薪俸也就停发转给假尉官领取。终于,孟郊因穷得难以为生而离开了溧阳,老年的孟郊一直是贫困潦倒直到病死。孟郊我认为他是乐意做官的,因为自始至终孟郊并没有辞官,但他不乐意做这样的小官,不能满足大丈夫的抱负,所以消极懈怠的应对。

这里先对拖延症的表现形式进行说明,外在的体现有执行力低、规则性记律性低、不守时、不作为等等,外在的这些表现始终滞后于现实的要求,所以他带来的往往是在规则的边缘性试探,伴随着的是内心的矛盾对现行体系制度的对立挣扎。预定第二天起床的时间和待办的事,可是不等到最紧迫的那一刻,也始终爬不起来;不到假期最后几天不写作业,大学生等到考试的前几天才开始学习;领导布置的任务不到截止期限不着手做;这方面拖延现象在社会中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可是对于看到这篇文章的你就不是普遍现象的,如果不加以制止和纠正,拖延症对于你来讲就是一种心理毒药。通过一些社会观察和人格心理的相关结论,拖延、自我否定、自责情绪这一类具有拖延症状的人无法获得真正的人格自尊,是个人走向腐化的一个开端。

恐惧来源于未知,我们能够在掌握范围内的事,会让我们收获满足。那些正常的发展状态下人们在脑海中对事物会建立相应的模型,我们的认知可能源于自我接触和他人的告知。妈妈告诉我们火很危险,我们就会有警觉性。但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认知中没有对应模型,我们不知道如何的应对,那会促使人产生无限的恐惧。心理学家Fritz认为,当人们不能实现自我和理想、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发生改变或是失去依靠的时候,都会产生恐惧感。所以拖延症便是心理深层次对于新事物的排挤以及对槽糕情绪、自责心理、拖拖拉拉的坏习惯的坚守。因为我怕,干脆我什么也不做。

简而言之就是几个“怕”:怕苦,怕累,怕受罪,怕失败。

被拖着不完成的事,大多需要费点脑力、心力、体力,是要求人们燃烧卡路里“用功”的事,是会让人疲惫的事。崇尚安逸享乐的天性自然会阻止一个人去吃苦受累。

据相关统计拖延症的人群当中,95% 都希望戒除这种习惯,却没能成功,因为这种习惯已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根深蒂固。派希尔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一些专家建议用任务时间表来替代下意识的拖延反应。美国纽约大学和德国康斯坦茨大学的心理学家彼得·戈尔维策(Peter Gollwitzer)建议创建一套「执行目标」,详细说明要在何时何地进行何种行为。因此,与其设定一个诸如「我要更健康」这样的模糊目标,不如设定一个可行的、有时间和内容规定的具体目标,比如「明天早上 7:30 我要去喝杯咖啡」。

设定这样的详细方案,似乎确实能够抑制拖延症的发生。2008 年,美国霍夫斯特拉大学的心理学家沙恩·欧文斯(Shane Owens)和他的同事证明,制定「执行目标」之后,拖延的人能够坚持完成任务的几率要比此前高出 7 倍。欧文斯说:「执行任务之前,你必须制定好包括时间和地点在内的详细计划,这样才更可能坚持到底。」

我不去列关于克服拖延症的方法,显而易见列出再多的方法对你改善没有关系,而是你的第一步。拖延症大多是受你周边的环境影响的,我们接触很多年轻人,他们对未来都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可是现实的工作和状态总是想违背的。当你想改变时并不是那么简单,可是你必须意思到问题的严重性,生活并没有设想,倘若过了10年你的生活还是如同现在这样不堪忍受、备受煎熬,何不下个大的决心呢?

你需要做的迟早是要做的,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逃避,如果没有做一般会以另外一种后果出现,这种大多数负面的后果,有时候是你所承受不了的。这里引入一个概念“推迟满足感”,美国著名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中讲到,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惟一可行的生活方式。不少青春期的少年,却缺少这种健康的常态。许多孩子懂得推迟满足感的好处,但还有的孩子显然缺乏能力和经验。有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仍旧缺乏“先吃苦,后享受”的意识,而是恰好将次序颠倒过来,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因为现实的多样性和残酷性,我们感觉不管怎样努力,人生的意义都会荡然无存,这种感觉一定要从你的脑海中剥离出去。为了减少痛苦,我们需要学习一种极为重要的保持平衡的心理技巧,兼容并包的前提,在于你获得的永远比放弃的多。自律,就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放弃的痛苦,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面对死亡。但是,如同死亡的本质一样,旧的事物消失,新的事物才会诞生。死亡的痛苦是诞生的痛苦,而诞生的痛苦也是死亡的痛苦。自律是你手刃拖延症的武器,别无他法,生与死,好比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要建立更新的观念与理论,旧有的观念和理论就必须死去。你拿着着自律这个武器,开始做便是了,只需要尽力做不要去预设结果,当你形成有效的时间管理这个习惯的时候,一切都不那么费劲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