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反思
今天讲《鸡兔同笼》问题,预设的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列表法和假设法这两种方法。通过这几天的磨课,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首先,列表法。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最好理解的方法了,而且头的个数和腿的条数已经确定,那么只要根据这些信息一一列举,就可以找到答案了。可课堂上,部分学生在面对这个表格时,却显得不知所措。以8个头和26条腿这一数据为例,有的在列表时,根本无视8个头这一信息,直接写1只鸡,2只兔;有的虽然写了1只鸡,7只兔,后面的腿数却是写26条。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就在想,真的是因为题目太难了吗?以8个头这一信息为例,估计让二年级的孩子来推测鸡和兔的只数,也能按顺序一一推测出来吧,再看腿的数量,像上面这样能把1只鸡和7只兔算出26条腿的学生,应该是“多”也“不多”的。“不多”是这样的问题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真的不能再算是问题了,任何一个有点思考的学生,都应该能够想一想列出算式了,然而却仍然会有学生不假思索地填出26条腿,大概也真的是没有思考吧。
不禁想到,我们的课堂究竟该关注哪些孩子?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课堂上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可现实的状况却是,我很想这样去做,而且也真的去关注了这一部分学生,可他们却像是没听到也没看到一样,依然用自己的方式来”上课“,老师讲什么,我听不懂,同学讲什么,我不想听,提出的问题,我不会去想,至于作业,我虽然要完成,但我 才不管写得对与错,只要写的有字就行。可想而知,这样的孩子在课堂上,他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是怎样的。如果课堂上一味地照顾这部分学生,那对于其他孩子来说,是否又太不公平了呢?
从教育教学来讲,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倡导核心素养导向的培养目标。具体到数学学科来讲,在确保双基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还要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活动,从而能积累起活动经验,感悟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那么我们的教学,必然要从数学思想的高度去思考和设计,对于某一内容,除了要看到其涉及到的知识点,还要能看到知识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进而在课堂上有所拓展和提升。只有长期这样去坚持,学生的数学思维才能慢慢地培养起来。如果我们每节课都为了那所谓的”关注每一个孩子“,从而降低或减少课堂的目标,那么学生的核心素养又该从何谈起?
另外,课堂40分钟的时间,如果每节课都为了照顾这部分后进生,从而在一些低水平的问题上重复,不敢越雷池半步,学生的高阶思维又如何培养?
人,生而有别,我们不能强求每个孩子都按照同一个标准长成同一模板的人,但我们要思考并努力做到的的是:让每个孩子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升。这就又涉及到如何有效地进行差异教学的问题了。对此,我的看法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每个孩子都不应该被忽视,我们既不能过于偏爱优秀生,也不能太过关注后进生,课堂40分钟、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认真地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和提升,这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价值了吧。